<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信息索引号: 00250239-7/2016-11541 文号: 西政发〔2016〕9号
        公布日期: 2016-03-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政府办 统一编号:
         
         
        关于印发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 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之江度假区管委会各单位: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该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全力抓好实施工作。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人民政府

        2016年3月8日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人民政府

        2016年2月

        目  录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1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1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5

        二、“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要求................................................................................... 7

        (三)主要目标................................................................................... 8

        三、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11

        (一)全力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 11

        (二)深入营造国际化环境............................................................. 11

        (三)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12

        (四)放大两会国际效应................................................................. 12

        四、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13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3

        (二)打造信息经济先行区............................................................. 15

        (三)打造全国文创产业品牌区..................................................... 16

        (四)打造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区..................................................... 18

        (五)打造金融财富集聚区............................................................. 20

        (六)打造科技创新先导区............................................................. 21

        (七)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区............................................................. 23

        (八)打造楼宇经济高端区............................................................. 24

        五、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26

        (一)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26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6

        (三)加强平台园区支撑................................................................. 27

        (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29

        六、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西湖”................................... 29

        (一)优化自然生态,营造宜养环境............................................. 29

        (二)美化人居生态,提升宜居品质............................................. 31

        (三)健全交通生态,提升宜行条件............................................. 32

        七、全面推进开放发展,构筑合作共赢新格局.................................. 33

        (一)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33

        (二)增强外贸竞争新优势............................................................. 33

        (三)提升内外资开放水平............................................................. 34

        八、全面推进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34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34

        (二)推进教育优质发展................................................................. 36

        (三)提升文化体育魅力................................................................. 37

        (四)提升医养健康品质................................................................. 39

        九、深化治理改革,增强社会合力活力.............................................. 41

        (一)加快“三治结合”,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41

        (二)加强“三社联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43

        (三)推进“互联网+”社会,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44

        (四)深化政府治理改革,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 46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委关于制定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我区奋力建成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行动纲领。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总目标,主动适应宏观环境深刻变化,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全力推进“六区”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名列2015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14强。地区生产总值由476.48亿元增加到888.19亿元,年均增长9.5%,2015年占全市GDP总量的8.8%,比201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78356元提高到136393元;服务业强区基本建成,三次产业结构由0.8:19.2:80优化为0.5:11.7:87.8;财政总收入由103.07亿元增加到185.24亿元,年均增长12.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64.7亿元增加到111.65亿元,年均增长11.5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2.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4倍;招大引强成效显着,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支付宝、富士康、英特尔等名企集聚。

        产业体系不断优化。西湖特色“1+6”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信息经济引领发展,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16%;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7.1%提高到36.27%;旅游经济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5%;高新技术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59.19%,发明专利授权量始终保持全省首位,成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楼宇经济快速发展,税收亿元楼达17幢,成功打造全省首幢税收10亿元楼宇;互联网金融、股权投资集聚发展,累计有上市企业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都市农业品牌响亮,“西湖龙井”品牌价值58.2亿元,连续六年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前列,“九曲红梅”红茶品牌日益提升。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云栖小镇、龙坞茶镇成为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云谷小镇、紫金众创小镇、艺创小镇成为全市首批特色小镇。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院大学科技园、国家广告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品牌逐步打响。累计引进浙大创新研究院等5家创新载体,7个众创空间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数量居全省之首。全区集聚各类人才总量达37.97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6名,国家和省的人才计划、“市521”计划、区“325”计划人才132名。“西湖改革八条”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品质明显改善。统筹推进之江、西溪谷、蒋村和三墩等新发展区域设施配套建设。实施余杭塘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设,累计建成7289个停车泊位,积极缓解交通“两难”问题。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工程,落实393项治水项目和159条河道“河长制”,兑现了“短时间,强降雨,城西不再涝”的承诺,实现全域化畜禽禁养,全力推进“三江两岸”西湖段24.3公里保护建设,出境断面水质达四类水质,考核结果为“优质”。深入开展“三改一拆”,青芝坞等一批“城中村”面貌得到显着改善,累计完成旧住宅区改造226.24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整治204.29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101.89万平方米、拆违585.9万平方米。以“四边三化”、“两路两侧”、重点部位整治等工程为重点,完成16个社区的“美丽家园”提升改善,实施27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全面完成重污染行业整治,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运营。累计扩绿210.66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绿色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39.97%、44.47%和47.08平方米,均居主城区首位。“美丽城区”、“美丽西湖”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注册,成为国家级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文化软实力显着提升。浙江音乐学院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之江文化中心“四馆”等重大项目成功落户。“一锤一锤钉钉子”的“一抓到底法”入选“浙江省工作十法”,形成了“负责任、敢担当,拼命干、不放弃,特别能、争一流”的西湖创业精神。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0035元、16611元增长到48316元、29209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0.9%和75.8%。编制实施中小学布点规划和学前教育专项规划,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7.7%,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实现同城化,成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两基先进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着,主要健康指标稳居全省前列,流动人口保健与普惠医疗覆盖面扩大,妇幼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计生工作保持一类地区水平。三级公共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妥善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幸福养老”品牌持续打响。“三全十服务”管理服务模式全国推广,成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5%。“平安西湖”、“法治西湖”等建设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连年获市考核先进。

        表1  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15年

        年均

        增长

        2015年

        年均

        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00

        11%

        888.19

        9.5%

        (可比价)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

        130000

        136393

        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470

        15%

        513.91

        16.9%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20

        14%

        506.45

        18.25%

        5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19.6

        10%

        24

        13.05%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60

        10%

        185.24

        12.44%

        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新口径)

        亿元

        110

        111.65

        11.53%

        8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3

        [3]

        87.8

        [7.8]

        9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2

        [0.96]

        59.19

        [8.15]

        10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5

        [7.9]

        36.27

        [9.17]

        11

        旅游收入相当于GDP比重

        %

        25

        [6]

        25

        [6]

        12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2.6

        [0.5]

        2.7

        (老口径)

        [0.6]

        13

        专利年授权量(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

        5500

        (1500)

        5853

        (2263)

        14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32

        [12]

        37.97

        [17.97]

        15

        城市化率

        %

        90

        [1.2]

        92.3

        [3.5]

        16

        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10]

        [15.55]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1.74

        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550

        11%

        48316

        (市统一)

        10.6%

        1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9200

        12%

        29209

        12%

        20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98.5

        21

        其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9.84

        22

        节能降耗指标

        市下达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万元)

        市下达

        注:[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地区形势主流,全球经济整体呈现“缓慢复苏+低速增长”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催生“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增长动力将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为改革、开放、创新三大驱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部署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要求。从省市看,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引领新常态,坚定打好组合拳”要求,全省正在打造“七大万亿级产业”;杭州市将迈入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的关键时期,承办2016年G20峰会和2022年亚运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我区在“十三五”时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需营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构筑更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区域综合优势利用和发挥还不够,“1+6”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改革开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不够快,投融资改革尚未破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双浦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还不够快;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任务依然繁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社会治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开拓西湖发展新局面。

        二、“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肩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名区、生态美区、创新立区、品质塑区、和谐兴区”“六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主城区前列,加快建成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

        (二)基本要求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紧扣创新发展,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重在方式方法上破难落地,优化产业体系。

        ——紧扣协调发展,加大经济与社会、城区与城镇、发展与民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军民融合等统筹力度,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紧扣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谐美的“美丽西湖”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效,推动形成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实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紧扣开放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市战略,深入参与区域合作与发展,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紧扣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坚守底线、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改善民生,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让全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区基础条件、综合优势,充分体现国家和省市的发展要求,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奋力建成“创新动力强劲、综合实力领先、生态魅力彰显、开放能力增强、社会活力迸发、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

        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投资效率明显上升,消费贡献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国际教育、医疗、科研、金融等机构和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数量明显增加。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提升。

        ——产业体系更优。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西湖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更加优化,信息经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等重点产业发展全国领先,物联网、机器人、健康医疗、跨境贸易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区域发展更协调。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进一步完善,商务、文化、人居等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加速城乡一体化,加快双浦、双桥地区发展。名校名企战略合作深入推进,科技、人才、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有效激活,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新型发展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更优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坚持绿色、节能理念,高标准开展宜养、宜居、宜行的生态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山清、水秀、景美、天蓝、气净、路畅的一流环境。

        ——治理体系更完善。全面落实“西湖法治九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成果,法治西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更幸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高标准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平安西湖”持续深化,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表2  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年均

        增长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88.19

        1300

        8%以上

        预期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

        万元

        13.64

        19

        7%

        预期

        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513.91

        750

        8%

        预期

        4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85.24

        270

        8%

        预期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11.65

        160

        8%

        预期

        6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06.45

        [3200]

        8%

        预期

        7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7.8

        87以上

        预期

        8

        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35.16

        35以上

        预期

        9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6.27

        38

        预期

        10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

        %

        25

        27

        预期

        11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62

        16以上

        预期

        12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1.61

        (新口径)

        2

        [0.39]

        预期

        13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9.19

        60以上

        预期

        14

        专利年授权量(发明专利)

        5853(2263)

        6500

        (2700)

        预期

        15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24

        33

        7%

        预期

        16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美元

        5.5

        8

        8%

        预期

        17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37.97

        45以上

        预期

        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8316

        市统一

        预期

        19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209

        43920

        8.5%

        预期

        2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5.55]

        [10]

        约束

        21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

        预期

        22

        人口期望寿命

        83.6

        83.8

        预期

        23

        其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9.84

        >99

        预期

        2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5

        >98.5

        预期

        25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42

        55

        约束

        26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

        6.03

        6.5

        约束

        27

        污染物排放、节能降耗等指标

        市下达

        约束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可按可比价计算;(2)[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三、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举全区之力保障G20峰会顺利进行,加强国际化环境营造,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放大后峰会前亚运会国际效应,全面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

        (一)全力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

        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强措施,全力做好G20峰会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展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的实践成果,全面呈现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繁华富裕、活力迸发、城乡交融的独特韵味,为办成一届精彩、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取得最佳成效的G20峰会作出积极贡献,积极为2022年亚运会召开创造条件。按时保质完成“峰会项目”,有力有序推进环境专项整治,坚决打赢安保维稳硬仗,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大力营造“办好G20、当好东道主”的浓厚氛围,借势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显着提升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深入营造国际化环境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打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政务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生活社区、商业街区,推进特色街区升级为国际化街区。实施教育国际化行动,建设云谷小镇国际公学等国际化学校,丰富和扩大中小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创建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实现义务段学校与海外学校结对率达80%以上。推进医疗服务国际化,积极引进国际性医疗机构。全方位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广泛开展国际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国际交际能力。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符合国际通行要求的英语标识和外语咨询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弘扬“大气、包容、谦和、争先”的人文精神,提升居民的国际开放意识,营造国际化人文环境。

        (三)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充分挖掘以西溪文化、之江文化、西山文化、茶文化等为代表的西湖传统文化潜力,大力宣传展示“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古镇、古街、古迹和濒危传统文化项目等保护力度,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利用工作,当好薪火传人,彰显文化特质。积极发挥名校、名企、名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强“宋城千古情”等文化演艺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带动力,打响“文化名区”品牌。

        (四)放大两会国际效应

        充分利用G20峰会前后国际经贸活动和经贸合作契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促进自主技术海外推广。以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为重点,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国际企业,着力打造拥有核心技术、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高地。制定“后峰会”深化策略,提升杭州·云栖大会、中国国际动漫节(分会场)和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等展会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以及辖区内会展、比赛等场地,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展、赛事项目,着力打造“国际会展高地”。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旅游宣传营销,提升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管理服务等国际化水平,实现旅游业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转型,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四、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增强创新动力,优化西湖特色“1+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经济强区。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以杭州“两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大西湖“黄金20条”政策效应,优化“1+6”产业政策,创新培育新业态。积极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深入发挥区域名校名企等“创新核”作用,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速形成区域创新资源密集区,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互联网+”创业创新高地。鼓励辖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风投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通过输出品牌和管理,助力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腾讯创业基地、创新牧场等“互联网+”创业平台发展,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建设,努力形成从项目初选到产业化的全链式创业孵化体系。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加速发展,大力发展“四众”新模式,提高人均创业产出效率。力争到2020年,培育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30家以上。

        建设“智汇西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高端引领、精准引才,深入实施海外引才计划,推动辖区企业、风投机构与海内外人才、项目对接与落地。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吸引“两院”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博士进站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与国家专家联谊会等战略合作,推动高端人才团队和科研项目集聚。到202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45万人以上;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135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30%;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0人、海外创业创新团队200个、海内外领军人才50人。

        升级创新创业服务。统筹实施“雏鹰计划”、“青蓝计划”以及科技孵化器、人才等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吸引“阿里系、浙商系、高校系、海归系”“新四军”创新创业。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对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优化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环境。倡导开放、创新、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探索创新失败的权益保障机制,有效激发社会创业激情。以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为重点,围绕各校学科和人才特点,加强创业学科建设与创业教育培训,探索“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办好云栖大会,重点扶持“创业沙龙”等适合本土的创业活动平台和品牌。

        专栏4-1:紫金众创小镇建设导向

        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核心,结合西湖科技园、留祥路国际创业创新街等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引导和鼓励周边楼宇资源用于引进研发企业总部和中小企业孵化,搭建兼具国际技术与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创新、产业技术公共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二)打造信息经济先行区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实施“一号工程”,以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为方向,坚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位一体”,加快形成“一镇两谷、多点辐射”信息经济总体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大数据”战略,以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开发为重点,引进和培育相关领域核心企业、科研团队与服务运营商,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云上西湖”品牌。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金融、文创、大数据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业态,积极构建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园区、细分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机构、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电子商务“名园、名企、名人”。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跨境电商服务、跨境商品贸易、跨境电商O2O的集聚发展为基础,以跨境服务贸易发展为特色,加强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规范标准、政策体系的探索与创新,建设蒋村跨境电商产业园,协同推进跨境金融、旅游、医疗、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数字内容服务等跨境服务贸易业态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以上,成为杭州打造全球电子商务之都的核心区、杭州综试区探索跨境服务贸易发展的试验区。

        智慧化升级传统行业。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健康产业,突出现代养生、康复医疗、国际特色医疗等服务业发展,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与装备制造,推进三墩基因健康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开发富有群众基础、市场需求的竞技体育赛事和衍生产业。推进现代商贸升级发展,探索工商贸游一体发展,推进品牌连锁、口碑特色店、O2O体验店的协调布局、共赢发展。加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突出国际社区建设,发展设计装潢等行业,增强品质人居魅力。

        专栏4-2: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云栖小镇。以云计算为科技核心,依托阿里巴巴和富士康等科技巨头,推进形成“一心、两带、五区”功能结构,加快云栖酒店、云栖银行、IT博物馆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工程师社区配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小镇。

        云谷小镇。在杭州云谷核心区块,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同打造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为内涵、生态氧吧为亮点的云计算大数据特色小镇。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开发,形成大数据应用的产业链。高起点规划小镇蓝图,高品质建设云计算产业园和云谷公学,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精心打造集生态谷、智慧谷、人文谷、创业谷、品质谷“五谷一体”的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发源地和产业中心。

        (三)打造全国文创产业品牌区

        做强文创产业平台。加快推进艺创小镇建设,发挥西溪文创园、之江文创园等重点文创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镇街文创园区转型升级,增强文创平台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中心“四馆”、留泗路小百花戏剧一条街、浙江广电传媒大厦、西溪谷电影科技城、象山艺术公社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度。发挥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总部的作用,着力招引央视央企落户,发挥名企、名作影响力。力争到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

        推动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设计服务、现代传媒、教育培训、动漫游戏、文化会展业等重点文创行业开展跨界合作与交流,实现行业间资源有效整合。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创意设计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横向产业链”潜力,扶持发展数字阅读、艺术品等新兴行业,加强对信息经济和互联网内容深度开发和利用,创新开发网络内容衍生产品。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科技与文化融合、影视国际合作等七大示范工程发展。

        提升文创产业品牌。深入发挥名人、名企、名园、名作等品牌优势,高水平举办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中国国际动漫节新锐榜评选、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暨中国影视产业推介会、中国动画电影推介会暨动画电影高峰论坛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广的全国性产业类活动,升级开展工业设计、设计与创意融合等领域品牌活动,为文创企业搭建更大的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文创产业与金融对接,支持文创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努力形成“文创上市西湖板块”。加大对小微文创企业的信贷融资、人才培训、众创空间等扶持,健全文创企业梯队培养机制。

        专栏4-3: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艺创小镇。以艺术生活为主题,以之江文创园(中国美院大学科技园)为基础,以产城融合、产学一体、众创众享为方向,融汇设计、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重点打造之江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加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高校资源人才和技术支撑作用,建好高校文化创意中心、之江艺术教育发展中心,努力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打造一个标志性平台,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省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

        西溪创意产业园。加强与周边区域开展SOHO合作,推进“一园多点”发展。完善西溪国际影视题材资源库、省电视剧审查中心、影视艺术创新峰会和“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等平台,健全全国一流的集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制作、审查、发行、放映“一条龙”完整产业链,着力打造“国家级影视名园”。

        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发挥浙江唯一的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品牌与政策优势,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合作,以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为依托,完善“设计原创—游戏制作—周边开发—销售发行”产业链,做强娱乐网站、电子商务网站、VOD点播、增值服务等配套产业,培育发展数字娱乐核心企业与标志性产品,打造成为富有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数字娱乐基地。

        (四)打造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区

        优化旅游产业格局。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重要作用,坚持品牌引领,重点提升,优化形成“四环四沿”旅游产业格局。强化以西湖、西溪、之江为核心,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108公里游步道、钱塘江为纽带,以36个美丽乡村为亮点的“三核两带”旅游休闲空间布局,加快旅游大平台建设。发挥西湖旅游、西溪休闲、之江度假等功能,有效提升旅游经济集聚带动能力。发挥西山森林公园休闲带和“三江两岸”休闲体验带资源等优势,着力打造成为优质新景区。积极打造龙坞茶镇5A级旅游景区,整合灵山湖埠地区、钱塘江等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国家级休闲度假胜地。到2020年,旅游经济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7%。

        完善品质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休闲与文化创意、都市农业、老年养生等融合发展,突出西湖文化特色与品质,构筑“3+2+X”旅游休闲产品体系。“3”:围绕西湖、西溪、之江三核,打造西湖休闲观赏、西溪城市休憩、之江休闲度假产品体系。“2”:沿西山、沿钱塘江区域,打造西山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和“三江两岸”渔家风情体验产品。“X”:精品化开发民俗节庆体验、乡村民宿、休闲体验农业以及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文化创意体验等旅游产品。

        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以杭州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WIFI实现区域全覆盖,完善智慧旅游体系。注重渠道建设,创新营销手段,不断加大之江、西山、西溪、龙坞等景区品牌营销力度,扩大在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树立“天堂杭州、西湖西游”的品牌形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个性化开发景区、酒店、特色街、特色村等客户端产品。以全区旅游景区为主体,分步推进智慧旅游项目,提供定位与导航、自助语音介绍、虚拟游、行程定制、电子商务等便利化旅游服务。通过三维实景、设施设备自动化管控平台、旅游信息服务集成平台,统筹实现景区资源、设备、游客的智慧化管理。

        专栏4-4: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龙坞茶镇。打造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文创产业、运动休闲、养生健身于一体,彰显茶乡农业生态风情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打造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茶乡小镇。加强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推出主题活动,推进凸显地域风情又具有本地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青龙山度假酒店、叠翠湾等项目建设,完善车行路网和公交线网系统,实现快行通道性和慢行游览性有机结合。力争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努力打造成为我国领先的茶文化展示体验中心、西溪湿地的姊妹篇、国家5A级景区。

        西溪湿地。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提升西溪湿地高端旅游服务平台,完善西溪天堂旅游综合体、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推进湿地二期夜游等项目,提升景区综合品质。积极创新旅游新业态,加快环西溪湿地生态休闲体验带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商业、会展、体育的融合,打响渔夫之旅、龙舟体验游等产品品牌,开发婚庆、夜游、演艺等体验项目。深化大型国际旅游休闲活动品牌建设,办好花朝节等节庆活动。加强高端旅游休闲主体引进,吸引国内外专业性旅游服务商、旅游资讯集成商入驻,着力打造旅游经济总部区。

        (五)打造金融财富集聚区

        完善空间功能布局。围绕浙江省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和杭州财富管理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两大中心”建设,优化形成以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和沿钱塘江金融、休闲产业带为核心的“一镇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发挥沿江生态环境优势,吸引私募金融、财富管理等机构入驻,打造沿钱塘江金融、休闲产业带。发挥云栖小镇和云谷小镇在云计算、大数据先发优势,重点集聚发展为各类金融企业提供系统开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企业,积极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大数据创新基地。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以上。

        建设金融服务中心区。发挥黄龙商圈、蒋村商圈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成为服务于民营经济的金融公共服务区和产品创新基地,努力建设门类齐全、功能互补、配套完善、梯度分布的市级金融核心区域。以西溪湿地周边为重点,大力引进培育私募基金及其管理机构,打造股权投资集聚区。发挥民间资本充裕优势,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和股权多元化,支持金融组织机构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基金、债券及资金支持,加快发展产业基金、城建基金、PPP等新型融资模式,推进小额贷款、集合信托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

        打造西溪谷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发挥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推进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及网商银行、浙商创投、珀莱雅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大力发展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互联网金融新地标。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跨境贸易、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支付、电商网络小贷以及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征信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创新与培育,构建发达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

        专栏4-5: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发展导向

        围绕“一核、一带、多点”空间布局,建成网商银行、浙商创投总部等重点项目,推动古荡科技园、桃源坞赛伯乐基金小坞、西溪新座众创平台、福地创业园等多点集聚发展,增强空间拓展和板块联动。加快沿山慢行系统建设和西溪路沿线整治提升,逐步推动山坞开发,打造特色山坞群。

        (六)打造科技创新先导区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产业平台建设的支撑作用,积极参与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创新平台空间布局,主动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着力形成“镇谷街园”布局合理、人才智力高度集聚、科技创新高度活跃、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着力形成“4+1”高新产业集群,提升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扶持自主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众创空间载体等重点项目,培育成长型科技潜力企业、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

        提升“西湖智造”。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互动,深入实施“四换三名”,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西湖制造”向“西湖智造”转型。以西湖科技园、转塘科技园等为重点,推进机器联网工程,加快智能装备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省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落户为契机,共建机器人智慧产业园,围绕工业机器人整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成套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开展研发及产业转化。积极在双浦新区等地拓展都市科技型制造业发展空间。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引领、研发投入扶持和成果转化激励等措施,加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扶持力度。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战略合作,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淘富成真”模式,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到2020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000件、6500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30家、高新技术上市(挂牌)企业20家。

        专栏4-4: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西湖科技经济园(国家广告产业园)深入实施“产业升级+区域联动+功能拓展”的产城融合模式,促进城市形态与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加快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周边高校资源,积极发挥机器人产业联盟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推进以数字媒体、互联网广告为代表的新兴广告产业和以机器人为特色的智慧产业发展,推进“一龙头一中心两基地”建设。加快扩园步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三改一拆”和空间改造提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文三路创新创业大街。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三个国家级信息经济产业平台及中国特色商业街的产业培育和品牌建设。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企业为重点,以信息服务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开发,引进和培育相关领域核心企业、科研团队与服务运营商。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园区等平台要素进一步集聚,聚焦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业态,积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创业楼宇。积极探索与推进移动互联网新型营销模式在IT商贸业中的应用,推进IT商贸业从简单的卖IT产品逐步向卖创新元素转型,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大街。

        (七)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区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地理区位、自然环境、风土民俗等要素,围绕“一绿一红”等历史经典产业,优化“一带两区十园”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做强“一带”,留下、龙坞、双浦沿西山山脉1.5万亩西湖龙井、九曲红梅茶园组成的优质名茶及西山森林公园生态林地构成的生态农(林)休闲产业带。做优“两区”,以双浦、三墩双桥农业综合功能区为核心区域,发展以茶产业生产加工、蔬果功能区生产、精品渔业为重点的都市精品农业。做精“十园”,在双浦和龙坞建设生态水产园、智慧生态农业园等十大精品园,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维护和提升西湖龙井和九曲红梅两个茶品牌。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促使“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的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以龙坞茶镇、西湖国际茶博城、双浦现代农业综合体、西山森林公园等建设提升为契机,发展沿山、沿江、沿路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休闲观光园、精品园为主形式,科学布局、统筹推进,突出山水田园、绿道堤岸、民俗风情特色,完善饮食、购物、娱乐等服务,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休闲农业竞争优势。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3亿元,创建25家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省级超10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基础水利设施、公益林、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重点项目的发展。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八)打造楼宇经济高端区

        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推动黄龙国际商圈总部经济密集区与西溪谷总部经济生长区联动发展,着力培育以“中国民营总部集聚区”、“浙商企业总部基地”和“中国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为品牌特色的总部企业集群。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区域性总部以及知名企业的营销、研发、财务等职能总部,培育跨国公司、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等总部楼宇,努力打造杭州总部经济中心。鼓励本地大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发展,深入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特大型企业总部。整合楼宇资源,用好特色小镇的各类楼宇,优用村社10%留用地楼宇,加快商圈、新城和城市综合体的整合,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与企业总部在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协作,着力构建总部经济生态链。

        优化楼宇规划布局。围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产业发展要求,强化产业平台集聚效应,推进楼宇经济有序发展。加快楼宇集群建设,加速形成以黄龙商圈、西溪谷、之江、蒋村商圈等为主平台,以特色产业小镇、园区、街、楼宇为支点的楼宇经济业态空间网络,形成有机整体及协调均衡发展格局。高起点谋划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健康产业等新型业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创业楼宇。加强楼宇资源管控,加快楼宇产业招商、高效利用,提高楼宇入驻率、利用率、贡献率、属地率和平方税收。到2020年,逐步打造多个核心商务圈,培育税收千万元楼宇100幢以上,其中亿元楼20幢以上。

        做强商务中介服务业。积极引进培育与金融、商贸、信息等密切相关的法律、会计、审计、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支持人力资源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现代服务、国际服务能力。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加大对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企业支持力度。培育时装设计、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农副产品、房地产等会展活动,推动展览、会议向品牌推广、节庆文化、体育赛事等领域拓展。精心组织参与各类主题展,提升城区品牌和影响力。

        五、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根据要素空间形态和产城人融合发展导向,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重大平台规划建设,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一)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统筹城镇、产业、居住和生态布局,着力打造重大平台,积极构筑“一廊一带两核两圈六镇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综合承载力。积极按照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科学确定生态红线,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各类生态敏感区域,着力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完善城区地下空间总体布局与形态,积极推动地下空间规划与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物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综合防灾等有机结合。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成杭州国际金融会展中心、之江医院、网商银行、浙商创投、珀莱雅总部、中国书法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全区一张图一盘棋,围绕建设美丽、智慧、人文、安全城乡目标,坚持空间转型、功能转型、设施转型、城市管理转型并举,着力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加强老城区设施设备和城中村整治改造,推进留下、三墩、转塘、双浦等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拓展“智慧文体”服务网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双浦、双桥地区发展,补齐“两双”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短板”。以杭州云谷规划建设为契机,推动阿里云计算产业园区等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优化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带动双桥地区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地铁6号线建设为契机,加快双浦地区建设,积极争取亚运村等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依托24.3公里美丽江岸线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精品农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养老健康等绿色产业,打造沿江16个美丽乡村,建设“花海双浦”。

        (三)加强平台园区支撑

        精心打造“一廊一带两核六镇”。抢抓杭州“两廊两带+特色小镇”重点平台建设契机,优化全区发展布局。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电子信息、科创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平台、城区功能的有机融合,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融入“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打造沿江生态产业带,沿江18家关停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大力发展金融、休闲、旅游、都市精品农业等绿色产业。依托西湖、西溪两大生态核,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品牌作用,带动优化周边景观环境,推动旅游休闲、文创等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云栖小镇、龙坞茶镇、云谷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紫金众创小镇、艺创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

        加快发展“两大商圈”。提升黄龙商圈能级,加强城市有机更新,优化用地功能,完善交通等配套设施,加快浙光仪地块、西湖电子地块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黄龙体育中心场馆作用、高端商务楼宇集聚效应以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推进商务办公、金融财富、中介服务、高端文化体育产业等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黄金地段、黄金楼宇的黄金效益,打造杭州国际化、特色化、高端化的城市核心商圈。高品质打造蒋村商圈,建成区文体中心(浙商文化中心),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提升公建配套,增强综合服务能级;利用湿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建成启用华策国际影视实验区、浙大设计智慧园、西溪银泰城等重点项目,引入总部经济,培育跨境电商、财富管理等产业,积极承接黄龙商圈“溢出效应”,提升商圈产业集聚功能。加强“两大商圈”互动,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高端楼宇集聚地。提升商圈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文三街区等老城区转型升级,推进环浙大紫金港商务区、五里塘生态休闲中心商务区、三墩北新区三大区域建设和五里塘水乡小镇创建,提升小和山高教园区配套服务和产业孵化功能,打造浙工大设计艺术小镇,实施留下千年古镇综保工程,加快三墩、留下等区域产业转型和品质提升。

        做优做强产业园区。发挥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湖国家广告园、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四大国家级品牌优势,加快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进14个电子商务园、10个文创园、12个科技园整合提升,优化提升西湖科技园、转塘科技园、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按照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引导各类园区做大做强,向特色小镇发展。加大征地拆迁和做地出让力度,为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腾出空间。挖掘培育新园区,推广应用旧厂房旧楼宇改造、与学校合作办园盘活闲置校舍资源等方式,打造更多类似“福地模式”、“蘑菇街创意园”的园区。

        (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探索创新军民融合机制,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格局。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人民武装长效机制和人防工作,全面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国防教育,提高全社会国防意识。高度重视兵役登记和征集工作,努力向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优化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西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升级区域生态、人居、交通等环境,努力实现山清、水秀、天蓝、气净、路畅,打响区域综合生态环境品牌。

        (一)优化自然生态,营造宜养环境

        完善自然生态格局。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相关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环境保障区、人居环境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环境重点准入区等六类区域差别设置环境准入门槛,实现分类管理,建设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红线区、西湖—灵山—龙坞景区等生态功能保障区以及双浦等农产品环境保护区的管制和保护。加强基本农田和永久性耕地保护。深入推进“四边三化”,加快弥陀寺公园等建设,巩固形成“山、水、林、园、城”一体化的都市生态景观格局。推进区域绿化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拓展,提高绿化层次,五年累计扩绿150万平方米以上。

        深入推进水环境整治。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实施清水治污、防洪排涝、饮用水源保护和推广节水等措施,突出治污水和排涝水,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探索海绵型城区建设,加快河道及配水设施建设,完成三墩港、女儿桥港等河道建设,打通断头河,完善配水设施,构建多点引水的配水格局,实现辖区内主次河道全贯通和河网配水全覆盖,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实施小流域循环整治,建成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之江污水处理厂一期、中村污水泵站等一批重点治污项目,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农村面源污染,同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依据大市政管网配套情况逐步推进三墩、蒋村、留下、转塘、双浦等新发展区域截污纳管,加快雨污分流,加强成网成系统整治,实现建成区内河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V类以上。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格环境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实施大气、水、声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控扬尘、控噪声、垃圾集中收集”三个全覆盖,落实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巩固“无燃煤区”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鼓励农村地区、城郊区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用电大户推广节能计量,优化能源结构。突出精益化管理与科技治堵,强化交通智能疏导管控能力,降低机动车排气污染。加强施工扬尘控制及建筑工地渣土源头管理,健全城乡一体的道路路面保洁机制,加大道路保养整修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进一步减少城市扬尘污染。注重全民参与,完善生活垃圾处置机制,提高处置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面贯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和实践节能、环保、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研发和推广绿色节能、低碳运营和循环发展新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区内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固碳能力。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为示范带动,引导新型建筑工业化有序发展,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

        (二)美化人居生态,提升宜居品质

        加强老城区有机更新。紧抓杭州城市国际化提升和重要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契机,推进区内道路、建筑、广场等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及设施改造提升,美化城区空间。加大社区老旧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休闲等社会保障性设施改造更新,升级景观绿地、农贸网点、生态河网等城市基础设施,改善老城区生活环境品质。全面消除地质灾害房屋安全隐患,确保居住安全。

        推进城乡整治改造。按时完成“峰会”项目。以“三改一拆”和“城中村”整治为抓手,深入实施城乡整治,提升城乡整体环境品质。加强双浦相关行政村以及转塘、留下、三墩、龙坞葛衙庄核心区块及其周边的综合整治。对违法建筑“清存量、控增量”,完成无违建区、街道、村社创建。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完成保亭、九莲庄等69个“城中村”拆迁和整治改造,全面清除违建,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品质。按照转型、集约和生态导向,加强拆后土地规划利用,实现拆后土地利用率达到省定标准以上,努力把“城中村”、“旧小区”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

        (三)健全交通生态,提升宜行条件

        完善区域现代化交通网络。以地铁和快速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地铁2、5、6号和杭富城际线,推进地铁3号线建设,全力向上争取“南北纵向联接之江到城西的地铁线路”纳入杭州地铁规划,提升居民出行便捷性。推进区域沿线入城口整治,实施天目山路地下通道建设和绕城西线、之浦路、留泗路改造提升,建成紫之隧道、文一路地下通道、留祥路西复线,加快形成东西、南北向快速通道,提升区域交通通畅性。全面完成之江地区主要道路建设,细化完善区域内支小路交通布局,加强老城区内部交通网络疏通整治,科学分配、动态优化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时空资源,增强公共交通通达性与接驳能力。全面完成老小区交通综合整治。综合开发利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区域的地下空间,加快推进转塘艺术中心公园、龙坞公园地下停车库等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积极缓解“停车难”。

        完善静态交通与慢行绿道交通系统。优化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中心功能与布局,完善自行车租赁系统,健全集地铁、城市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等于一体的便捷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居民优先选择公交系统出行,提高绿色出行比率。加大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和维护力度。加快转塘闸口公交停保基地、公交枢纽站以及双浦公交中心站等公交站点建设,同步跟进自行车租赁、充电桩等布局,解决停车场、公交站点与最后目的地接驳问题。完善静态交通网络布局,支持利用广场、校园、商业区等夜间闲置区域,实行错时停车;普及智慧交通,提高停车位利用效率。构筑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将湖景、河景、公园绿地、道路人行系统贯通,串联成可覆盖主要节点的慢行系统和绿地系统。

        七、全面推进开放发展,构筑合作共赢新格局

        紧抓杭州城市国际化契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增强外贸新优势,提升内外资开放水平,努力实现共赢发展。

        (一)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围绕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定位和杭州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打造世界名城契机,主动学习借鉴先进城区经验,以更高的国际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长三角,推进全球化。加强与友好城市、城区的互通交流,推动政府部门、商业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之间开展广泛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帮扶结对工作力度,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二)增强外贸竞争新优势

        以杭州建设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重点推进信息软件、文创、电子商务等服务产品出口,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支持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开展跨国经营。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开展知识、业务流程外包等高附加值业务,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平台,推进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和竞争能力强、集成服务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力度,努力实现从商品出口向“商品+服务”出口转变。

        (三)提升内外资开放水平

        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外资管理模式,放宽外资在投资、研发、服务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推进以服务业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资开放。强化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政策举措,推进“浙商回归”,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和区域总部。支持优势企业跨区域、跨国整合资源,鼓励参与海外并购、境外上市以及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产品设计中心、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

        八、全面推进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为民惠民、共享发展,坚持挖掘特色、创建品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升级,推进公平化分布、精细化管理,共建共享“幸福西湖”。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有效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就业,优化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新就业形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对女性从业人员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检查,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权益。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创新,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务。落实市级医疗保险新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5%以上,其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健全服务机制,深化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综合保障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困难群体氛围。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完善慈善总会基金登记管理,促进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健康发展。落实儿童保障制度,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创设妇女生存友好型环境,加强对妇女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推进保障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大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加快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低收入困难农户帮扶力度,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和临时救助举措,深化“春风行动”进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工作,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超过农民人均收入增幅。

        (二)推进教育优质发展

        高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考虑城市化建设以及人口、异地高考、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政策调整带来的人口变动影响,主动应对教育小班化趋势等,合理规划并增加中心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三墩、留下、双浦、转塘等新发展区域教育基础设施,落实教育配套项目建设“三同步”。进一步加大教育公共财政投入,高标准配置教育设施,实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提升行动,深化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培育一批新优质学校,推动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实施全面育人促进工程,加强德育教育,优化课程教学,深化社团建设,强化实践教育,探索小班化、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坚持人才强教,深入实施名优教师队伍培育工程,探索实践名师交流共享机制,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统筹规划布点民办教育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选择。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加强与国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研发合作,扩大国际交流。到2020年,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95%以上;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98%以上;培育学科带头人1000名以上,省市名校长30名以上。

        全面实施智慧教育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为发展方向,全面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系统建设,构筑教育智慧化体系。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录播系统、互动课堂、西湖教育汇智网、微课网、名师网络空间等项目,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信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2020年,80%以上的学校拥有智慧校园特色项目,中小学实现千兆带宽进校园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打造学习型城区。巩固学习型城区建设成果,推进“满城书香”工程。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管理机制,扎实开展职工培训、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争创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全面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丰富西湖特色、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全民阅读活动、市民数字化学习活动,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人性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到2020年,学习型社区的创建率达70%以上。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评估和资质认证,推进民办培训学校特色品牌建设。

        专栏7-1:重点教育设施建设导向

        教育基本建设计划。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10所、小学8所、中学7所(含九年一贯制)、青少年宫2所。改扩建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2所。

        优质校外教育全覆盖计划。建成区青少年宫之江、蒋村、三墩三个分中心,并完成智慧青少年宫项目建设,实现优质校外教育全覆盖。

        (三)提升文化体育魅力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围绕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示范项目和全国文化先进区,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实施设施建设提标工程,形成布局科学、功能互补的文体设施网络。推进“智慧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工程,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媒介、延伸服务范围,建设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便民服务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提效工程,建立区域文化联动服务规范、提升“群众文化艺术节”、“戏聚群音汇”、“西湖交享阅”、“文化三堂”等品牌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效。实施文化人才队伍提升工程,健全文化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质工程,坚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重历史人文资源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产业、运动休闲的多元化融合发展。到2020年,在有条件的村和社区实现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街道)5个以上、省级示范村(社区)5个以上。

        建设高品质体育现代化区。坚持以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不断整合辖区场地资源,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空间,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建成区文体中心(浙商文化中心),建设之江文体中心、三墩文体中心。围绕“西湖、西溪、西山、钱塘江、黄龙”五大健身圈,开展特色体育项目,积极争取2022年亚运会重大赛事项目落地,打造赛事经济品牌。利用辖区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培育发展马术运动、露营、健康跑、徒步游、骑行、龙舟、休闲皮划艇、野外拓展等体育项目。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做大做强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到2020年,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1%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的2‰以上,创建省体育现代化示范镇(街道)50%以上,省体育小康村(社区)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8平方米以上,社区(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

        增强公共文体服务活力。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体服务机制与渠道,将政府购买公共文体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体服务。选择PPP、TOT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多业态融合和一馆多用模式。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文体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制订运动项目发展规划,提高赛事组织能力。

        (四)提升医养健康品质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百姓看病负担。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之江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加强人才队伍保障,不断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完善智慧医疗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服务,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加强中医质量管理,做强中医医疗保健和康复。积极创新多元办医模式,优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扶持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建设,深化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城乡居民社区门诊就诊比例达60%以上。到2020年,全区医疗资源配置更为科学合理,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医疗服务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打响“健康西湖”品牌。

        优化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控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健康安全。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监督执法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加强精防队伍建设,推进重性精神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巩固国卫创建成果,着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探索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工作机制,加大“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红十字会”事业持续发展,全区注册红十字救护员占户籍人口比重达2%以上。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推进人口总量、质量和结构均衡协调发展。深化计生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覆盖城乡、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服务体系,提高人口素质。推动青春健康教育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全方位构筑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体系。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不断提升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水平。优化人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实施居住证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提升幸福养老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融合,加大对失能、失智、失独以及残疾人等重点老人关爱力度,丰富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城乡一体、医养护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区福利中心二期、三墩分中心和蒋村、之江两个区级老年活动中心、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等重点设施规划落地和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助残等服务机构,积极构建“时间银行”银龄互助载体。扎实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快涉老、助残设施改造,创建“省级老年友好城区”。支持发展养老产业,打造一批养老服务知名集团和品牌。到2020年,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为完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比例达6%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全覆盖,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

        九、深化治理改革,增强社会合力活力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政府效能,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增进民主包容,提升社会凝聚力与融合度。

        (一)加快“三治结合”,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以“全民德治”提升社会文明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科普双百”工程,巩固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成果,实现镇街、社区科普场馆全覆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道德评选活动,使最美现象在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由盆景变为风景,由风景成为风尚。充分发挥文化礼堂、文化公园、文化家园、文化校园、社区公益广告等文化阵地资源,弘扬先进文化、倡导良好的家风家训等文明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深化“雷锋驿站”志愿服务和“道德讲堂”等活动,培育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结合生态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导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等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规范群众日常行为。

        以“民主法治”推进法治西湖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重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推进重大事项决策咨询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按照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积极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旅游环境、安全生产、智慧城管等事关民生的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和推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组织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和管理,提高教育矫正效果。综合运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巩固和发展律师进社区、律师顾问团、居民法律顾问等经验做法,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倡导网上受理,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以“基层自治”推动社会良性互动。推动城乡社区根据社区形态、人员结构、自我教育、利益关系等自身特点,加快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建设体系。积极发展楼宇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自治形式,坚持“四问四权”,总结推广“民情三谈”、“走动式工作法”、“西溪问情”、“民生圆桌会”、“民情流水线”等经验,搭建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规范化、制度化。调整完善街道职能,进一步落实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明确“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职能,完善权责设置,推进社区自治。

        (二)加强“三社联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加快完善社区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三全十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城乡社区网络化治理,以做实服务网络、发展自治网络、运用信息网络、拓展协作网络为抓手,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的大服务工作格局,构建多元参与、协商民主、三社联动、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社区治理新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加强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网建设,建立经常性民情调研机制,绘制“民情地图”。加大社区场地、人力等资源整合力度,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积极搭建老年服务中心、志愿者驿站等社区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家政等社区服务业,推进外事、史志、档案等各领域工作发展。强化区划地名、婚姻收养登记、社会福利企业等规范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与管理,健全规范有序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完善儿童友好家园,建设儿童友好社区。

        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类、行业协会商会类、支持型社会组织类、众创空间类等现代社会组织,探索社会企业介入新机制,全面提高公众参与度,激发社会活力,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保持在25家以上。加快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建立非公募基金会,组建社会组织合作联盟,形成社会组织综合支持网络。探索建立城区街道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考核力度。统筹区财政、各街道专项资金和社会捐助等公益资金,壮大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支持公益创投等项目,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加快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重点开展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社区照顾、社区融入、社区矫正、社区康复、就业辅导、精神减压与心理疏导服务,不断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完善社区工作教育培训网络,加强社会工作督导队伍建设,促进社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夯实镇街、村社残联组织力量,加强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儿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奖励机制,科学设置考核体系,激发社会工作者队伍活力。加强新时期群团组织工作,充分动员各类人力资源、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

        (三)推进“互联网+”社会,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互联网+”社会服务。以“三全十服务”社会服务管理网为依托,不断整合9条线、28个部门、402项社区服务项目,为居民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和一条龙的服务。完善区社会组织信息服务平台,社区根据实际发布服务需求,社会组织及时提供对接需求和服务,孵化中心实施监管和信用公示,有效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和三级孵化平台的资源信息共享。推广“社区智连线”平台,增进居民与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居民间互动,吸引居民、志愿者参与,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中青年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

        推进“互联网+”社会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智慧安防监控网建设,实现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互联网+”方式,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生产经营设施以及流通数据采集,努力实现食品药品、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以及重大危险源等重点安全行业(领域)安全有效监管。完善人口疏散体系,建成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全区人民防空信息基础网络、预警报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关注互联网安全,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推进“互联网+”社会信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三诚信一公信”建设,完善“信用西湖”体系。积极对接杭州市“一平台四体系”公共信用系统,建设本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积极推动芝麻信用等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发展,通过连接各种服务开发信用价值。支持培育第三方市场主体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在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信用联动和信用信息共享,形成守法诚信褒奖和违法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

        推进“互联网+”社会交往。推动区政务平台及公共机构通过微信、微博、APP等社交网络和新媒体互动,形成多样、特色、规范的社会参与机制,继续打响“美丽西湖”微信平台。推动个人、企业、组织等搭建各类微信、微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关活动,深入构建生活创业交往圈。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机构开放学习资源,与社会平台整合互享,让社会公众的“云服务”、“云分享”成为时尚生活内容。

        (四)深化政府治理改革,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

        推进行政审批增效减量。强化以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改革,进一步划定政府权责边界。建设区市民中心,打造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政府服务综合平台。推进一站式审批、网上审批、虚拟审批,升级西湖“智慧政务”。完善三级行政服务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镇街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的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顺应审批权限下放趋势和要求,审批部门、审批事项进行政审批中心集中率95%以上,既能受理又能办理审批事项达90%以上。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突出“非禁即入”和普惠性平等原则,创新投资体系,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持续深化“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推进小微企业向“高、精、优”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推进一批采用PPP等模式的重大项目,推动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平台资产资源整合,科学界定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边界,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探索实施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为重要依据的资源要素倒逼机制,推动存量要素市场化流动和再集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

        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监管职责,以食品安全、环保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和权责利相统一的综合执法体制,推进监管重心下移,构建完备、有效的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府建设,构建政务云平台。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资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录及负面清单。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完善股份制和农村确权赋权活权改革,深化“三资管理”和产权公开交易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妥善化解各类利益矛盾,激活农村存量资产资源。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改革,探索把村庄、道路、绿化、农地、水域、山林纳入全域化一体化管理,保护好农村青山绿水,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整合优化各类扶农支农项目和政策,加大政策统筹力度,重点扶持农业综合项目和农村新业态的发展,保障三大“美丽乡村”升级板块和“一带两区”都市精品农业区块建设。

        建设“平安西湖”。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经济犯罪防范机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全力保障重大决策、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力做好重要会议、赛事等重大维稳安保工作,完善应急处置组织指挥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无邪教区创建,加强人民防恐意识,持续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源头治理,进一步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重点做好劳资、医患、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拆迁等领域纠纷化解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统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五张网”建设,加大基层综治队伍建设,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强化行政监察和重点领域审计监督,促进廉洁高效。加强勤政廉政宣传教育,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公职人员岗位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和源头治理,预防职务犯罪。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理念,积极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认真实践“三严三实”,深入落实“一高一进位、争先创一流”工作要求,切实增强执行意识、效率意识和形象意识,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规划编制相应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实施,完善规划体系与职责定位,增强规划深度衔接与有机互动,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城区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为支撑,各类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监测评估,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和后期评估工作,积极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增进公众参与,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性规划。全区人民要全面贯彻和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加快建成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6”现代产业体系(见《纲要》第1页)

        “1”是指信息经济,“6”是指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楼宇经济、高新技术、金融股权、都市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小镇(见《纲要》第2页)

        是指浙江省围绕七大产业,打造互联网创业小镇、云计算产业小镇、基金小镇、旅游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概念,也不是园区概念,而是立足于创业创新,讲究环境保护,注重产业集聚,综合配套齐全,追求生活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独树一帜的创业小镇。

        众创空间(见《纲要》第2页)

        是指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两院”院士(见《纲要》第2页)

        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交通“两难”(见《纲要》第2页)

        是指行路难、停车难。

        “五水共治”(见《纲要》第2页)

        是指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

        “河长制”(见《纲要》第2页)

        是指各级河长负责牵头推进所包干河道水系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严格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生态建设工作年度考核。

        “三江两岸”(见《纲要》第3页)

        是指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的两岸。

        “三改一拆”(见《纲要》第3页)

        是指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拆违工作。

        “四边三化”(见《纲要》第3页)

        是指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两路两侧”(见《纲要》第3页)

        是指公路和铁路两侧。

        之江文化中心“四馆”(见《纲要》第3页)

        是指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浙江文学馆。

        “两基”(见《纲要》第3页)

        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三全十服务”(见《纲要》第4页)

        “三全”是指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覆盖;“十服务”是指窗口、预约、常规、应急、特殊、品牌、自助、互助、组团、定期服务等十大服务。

        “七大万亿级产业”(见《纲要》第6页)

        是指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个产业,每一个产业都将被打造成万亿级别。

        G20峰会(见《纲要》第6页)

        G20峰会是一个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

        “四个全面”(见《纲要》第7页)

        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八八战略”(见《纲要》第7页)

        是指省委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

        “西湖法治九条”(见《纲要》第9页)

        是指《中共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西湖建设的实施意见》(西委〔2015〕1号)中“着力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在依法治区上走在前列”、“着力维护公平正义,在公正司法上走在前列”等九个方面的要求部署。

        “互联网+”(见《纲要》第13页)

        是指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黄金20条”(见《纲要》第13页)

        是指《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度假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试行)》(西政发【2015】67号)政策20条。

        “城西科创大走廊”(见《纲要》第13页)

        是指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以文一西路、市域铁路杭临线为主轴,沿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至浙江农林大学,涵盖我区的紫金众创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云谷小镇等平台。

        “四众”(见《纲要》第13页)

        是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雏鹰计划”(见《纲要》第14页)

        是指杭州市实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形成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群。

        “青蓝计划”(见《纲要》第14页)

        是指杭州市政府实施的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通过带技术、带专利、带项目、带团队等形式在杭创业,实现高校院所与企业、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创业的计划。

        “一号工程”(见《纲要》第15页)

        是指市委提出的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

        O2O(见《纲要》第15页)

        是指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

        SOHO(见《纲要》第18页)

        是指家居办公(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四环四沿”(见《纲要》第18页)

        是指环浙大、环西溪、环西湖、环美院,沿西山、沿村庄、沿之江、沿河流。

        “三核两带”旅游休闲空间布局(见《纲要》第18页)

        是指以西湖、西溪、之江为核心,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108公里游步道、钱塘江为纽带,以36个美丽乡村为亮点的旅游休闲空间布局。

        “钱塘江金融港湾”(见《纲要》第20页)

        是指依托以杭州为核心的钱塘江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产业集聚,打造一条沿钱塘江两岸的资本密集带。

        “一镇一带”金融产业布局(见《纲要》第20页)

        是指以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和沿钱塘江金融、休闲产业带为核心的金融产业布局。

        PPP(见《纲要》第21页)

        是指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核、一带、多点”空间布局(见《纲要》第21页)

        一核:指互联网金融核心区;一带:指西溪路互联网金融产业带;多点:指古荡莲花商圈、福地创业区、山坞创业区等。

        “四换三名”(见《纲要》第22页)

        四换: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指名企、名品、名家。

        “淘富成真”(见《纲要》第22页)

        是指由阿里云和富士康共同发起的,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项目。

        “一龙头一中心两基地”(见《纲要》第23页)

        一龙头:是指智慧城市产业龙头;一中心:是指北斗导航浙江中心;两基地:是指健康医疗与体外诊断技术产业基地和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产业基地。

        “一廊一带两核两圈六镇多园”发展格局(见《纲要》第26页)

        一廊:指城西科创大走廊;一带:指沿江生态产业带;两核:指西湖、西溪两大生态核;两圈:指黄龙商圈和蒋村商圈;六镇:指云栖小镇、龙坞茶镇、云谷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紫金众创小镇、艺创小镇。

        “两廊两带”(见《纲要》第27页)

        是指杭州市“两廊六带”中的钱塘江(杭州段)生态走廊、运河(杭州)生态廊、西南部生态带(灵龙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西北部生态带(径山风景区-西溪风景区)。

        “春风行动”(见《纲要》第36页)

        是指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起、专门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内容包括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及整顿劳动力中介机构等。

        “文化三堂”(见《纲要》第38页)

        是指人文大讲堂、非遗大学堂,文艺大课堂。

        TOT(见《纲要》第39页)

        移交—经营—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两非”(见《纲要》第40页)

        是指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以及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四问四权”(见《纲要》第42页)

        是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绩于民,保障百姓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

        “一平台四体系”(见《纲要》第45页)

        是指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应用体系和信用工作保障体系。

        “四张清单一张网”(见《纲要》第46页)

        是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

        “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见《纲要》第46页)

        是指将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将规模以下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推进规模以上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股份制企业上市。

         

        索引号

        文号

        公布日期

        2016-03-10

        公开方式

        发布单位

        统一编号

        关于印发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 知

        发布日期: 2016-03-10 15:36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之江度假区管委会各单位: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该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全力抓好实施工作。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人民政府

        2016年3月8日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人民政府

        2016年2月

        目  录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1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1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5

        二、“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要求................................................................................... 7

        (三)主要目标................................................................................... 8

        三、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11

        (一)全力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 11

        (二)深入营造国际化环境............................................................. 11

        (三)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12

        (四)放大两会国际效应................................................................. 12

        四、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13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3

        (二)打造信息经济先行区............................................................. 15

        (三)打造全国文创产业品牌区..................................................... 16

        (四)打造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区..................................................... 18

        (五)打造金融财富集聚区............................................................. 20

        (六)打造科技创新先导区............................................................. 21

        (七)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区............................................................. 23

        (八)打造楼宇经济高端区............................................................. 24

        五、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26

        (一)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26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6

        (三)加强平台园区支撑................................................................. 27

        (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29

        六、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西湖”................................... 29

        (一)优化自然生态,营造宜养环境............................................. 29

        (二)美化人居生态,提升宜居品质............................................. 31

        (三)健全交通生态,提升宜行条件............................................. 32

        七、全面推进开放发展,构筑合作共赢新格局.................................. 33

        (一)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33

        (二)增强外贸竞争新优势............................................................. 33

        (三)提升内外资开放水平............................................................. 34

        八、全面推进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34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34

        (二)推进教育优质发展................................................................. 36

        (三)提升文化体育魅力................................................................. 37

        (四)提升医养健康品质................................................................. 39

        九、深化治理改革,增强社会合力活力.............................................. 41

        (一)加快“三治结合”,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41

        (二)加强“三社联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43

        (三)推进“互联网+”社会,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44

        (四)深化政府治理改革,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 46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委关于制定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我区奋力建成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行动纲领。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总目标,主动适应宏观环境深刻变化,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全力推进“六区”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名列2015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第14强。地区生产总值由476.48亿元增加到888.19亿元,年均增长9.5%,2015年占全市GDP总量的8.8%,比201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78356元提高到136393元;服务业强区基本建成,三次产业结构由0.8:19.2:80优化为0.5:11.7:87.8;财政总收入由103.07亿元增加到185.24亿元,年均增长12.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64.7亿元增加到111.65亿元,年均增长11.5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2.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4倍;招大引强成效显着,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支付宝、富士康、英特尔等名企集聚。

        产业体系不断优化。西湖特色“1+6”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信息经济引领发展,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16%;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7.1%提高到36.27%;旅游经济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5%;高新技术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59.19%,发明专利授权量始终保持全省首位,成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楼宇经济快速发展,税收亿元楼达17幢,成功打造全省首幢税收10亿元楼宇;互联网金融、股权投资集聚发展,累计有上市企业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都市农业品牌响亮,“西湖龙井”品牌价值58.2亿元,连续六年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前列,“九曲红梅”红茶品牌日益提升。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云栖小镇、龙坞茶镇成为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云谷小镇、紫金众创小镇、艺创小镇成为全市首批特色小镇。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院大学科技园、国家广告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品牌逐步打响。累计引进浙大创新研究院等5家创新载体,7个众创空间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数量居全省之首。全区集聚各类人才总量达37.97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6名,国家和省的人才计划、“市521”计划、区“325”计划人才132名。“西湖改革八条”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品质明显改善。统筹推进之江、西溪谷、蒋村和三墩等新发展区域设施配套建设。实施余杭塘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设,累计建成7289个停车泊位,积极缓解交通“两难”问题。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工程,落实393项治水项目和159条河道“河长制”,兑现了“短时间,强降雨,城西不再涝”的承诺,实现全域化畜禽禁养,全力推进“三江两岸”西湖段24.3公里保护建设,出境断面水质达四类水质,考核结果为“优质”。深入开展“三改一拆”,青芝坞等一批“城中村”面貌得到显着改善,累计完成旧住宅区改造226.24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整治204.29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101.89万平方米、拆违585.9万平方米。以“四边三化”、“两路两侧”、重点部位整治等工程为重点,完成16个社区的“美丽家园”提升改善,实施27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全面完成重污染行业整治,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运营。累计扩绿210.66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绿色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39.97%、44.47%和47.08平方米,均居主城区首位。“美丽城区”、“美丽西湖”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注册,成为国家级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文化软实力显着提升。浙江音乐学院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之江文化中心“四馆”等重大项目成功落户。“一锤一锤钉钉子”的“一抓到底法”入选“浙江省工作十法”,形成了“负责任、敢担当,拼命干、不放弃,特别能、争一流”的西湖创业精神。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0035元、16611元增长到48316元、29209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0.9%和75.8%。编制实施中小学布点规划和学前教育专项规划,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7.7%,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实现同城化,成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两基先进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着,主要健康指标稳居全省前列,流动人口保健与普惠医疗覆盖面扩大,妇幼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计生工作保持一类地区水平。三级公共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妥善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幸福养老”品牌持续打响。“三全十服务”管理服务模式全国推广,成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5%。“平安西湖”、“法治西湖”等建设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连年获市考核先进。

        表1  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15年

        年均

        增长

        2015年

        年均

        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00

        11%

        888.19

        9.5%

        (可比价)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

        130000

        136393

        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470

        15%

        513.91

        16.9%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20

        14%

        506.45

        18.25%

        5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19.6

        10%

        24

        13.05%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60

        10%

        185.24

        12.44%

        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新口径)

        亿元

        110

        111.65

        11.53%

        8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3

        [3]

        87.8

        [7.8]

        9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2

        [0.96]

        59.19

        [8.15]

        10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5

        [7.9]

        36.27

        [9.17]

        11

        旅游收入相当于GDP比重

        %

        25

        [6]

        25

        [6]

        12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2.6

        [0.5]

        2.7

        (老口径)

        [0.6]

        13

        专利年授权量(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

        5500

        (1500)

        5853

        (2263)

        14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32

        [12]

        37.97

        [17.97]

        15

        城市化率

        %

        90

        [1.2]

        92.3

        [3.5]

        16

        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10]

        [15.55]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1.74

        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550

        11%

        48316

        (市统一)

        10.6%

        1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9200

        12%

        29209

        12%

        20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98.5

        21

        其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9.84

        22

        节能降耗指标

        市下达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万元)

        市下达

        注:[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地区形势主流,全球经济整体呈现“缓慢复苏+低速增长”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催生“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增长动力将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为改革、开放、创新三大驱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部署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要求。从省市看,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引领新常态,坚定打好组合拳”要求,全省正在打造“七大万亿级产业”;杭州市将迈入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的关键时期,承办2016年G20峰会和2022年亚运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我区在“十三五”时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需营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构筑更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区域综合优势利用和发挥还不够,“1+6”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改革开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不够快,投融资改革尚未破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双浦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还不够快;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任务依然繁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社会治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开拓西湖发展新局面。

        二、“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肩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名区、生态美区、创新立区、品质塑区、和谐兴区”“六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主城区前列,加快建成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

        (二)基本要求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紧扣创新发展,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重在方式方法上破难落地,优化产业体系。

        ——紧扣协调发展,加大经济与社会、城区与城镇、发展与民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军民融合等统筹力度,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紧扣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谐美的“美丽西湖”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效,推动形成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实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紧扣开放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市战略,深入参与区域合作与发展,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紧扣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坚守底线、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改善民生,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让全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区基础条件、综合优势,充分体现国家和省市的发展要求,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奋力建成“创新动力强劲、综合实力领先、生态魅力彰显、开放能力增强、社会活力迸发、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

        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投资效率明显上升,消费贡献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国际教育、医疗、科研、金融等机构和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数量明显增加。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提升。

        ——产业体系更优。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西湖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更加优化,信息经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等重点产业发展全国领先,物联网、机器人、健康医疗、跨境贸易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区域发展更协调。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进一步完善,商务、文化、人居等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加速城乡一体化,加快双浦、双桥地区发展。名校名企战略合作深入推进,科技、人才、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有效激活,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新型发展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更优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坚持绿色、节能理念,高标准开展宜养、宜居、宜行的生态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山清、水秀、景美、天蓝、气净、路畅的一流环境。

        ——治理体系更完善。全面落实“西湖法治九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成果,法治西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更幸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高标准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平安西湖”持续深化,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表2  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年均

        增长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88.19

        1300

        8%以上

        预期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

        万元

        13.64

        19

        7%

        预期

        3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513.91

        750

        8%

        预期

        4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85.24

        270

        8%

        预期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11.65

        160

        8%

        预期

        6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06.45

        [3200]

        8%

        预期

        7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7.8

        87以上

        预期

        8

        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35.16

        35以上

        预期

        9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6.27

        38

        预期

        10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

        %

        25

        27

        预期

        11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62

        16以上

        预期

        12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1.61

        (新口径)

        2

        [0.39]

        预期

        13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9.19

        60以上

        预期

        14

        专利年授权量(发明专利)

        5853(2263)

        6500

        (2700)

        预期

        15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24

        33

        7%

        预期

        16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美元

        5.5

        8

        8%

        预期

        17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37.97

        45以上

        预期

        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8316

        市统一

        预期

        19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209

        43920

        8.5%

        预期

        2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5.55]

        [10]

        约束

        21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

        预期

        22

        人口期望寿命

        83.6

        83.8

        预期

        23

        其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9.84

        >99

        预期

        2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5

        >98.5

        预期

        25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42

        55

        约束

        26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

        6.03

        6.5

        约束

        27

        污染物排放、节能降耗等指标

        市下达

        约束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可按可比价计算;(2)[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三、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举全区之力保障G20峰会顺利进行,加强国际化环境营造,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放大后峰会前亚运会国际效应,全面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

        (一)全力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

        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强措施,全力做好G20峰会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展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的实践成果,全面呈现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繁华富裕、活力迸发、城乡交融的独特韵味,为办成一届精彩、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取得最佳成效的G20峰会作出积极贡献,积极为2022年亚运会召开创造条件。按时保质完成“峰会项目”,有力有序推进环境专项整治,坚决打赢安保维稳硬仗,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大力营造“办好G20、当好东道主”的浓厚氛围,借势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显着提升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深入营造国际化环境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打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政务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生活社区、商业街区,推进特色街区升级为国际化街区。实施教育国际化行动,建设云谷小镇国际公学等国际化学校,丰富和扩大中小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创建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实现义务段学校与海外学校结对率达80%以上。推进医疗服务国际化,积极引进国际性医疗机构。全方位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广泛开展国际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国际交际能力。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符合国际通行要求的英语标识和外语咨询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弘扬“大气、包容、谦和、争先”的人文精神,提升居民的国际开放意识,营造国际化人文环境。

        (三)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充分挖掘以西溪文化、之江文化、西山文化、茶文化等为代表的西湖传统文化潜力,大力宣传展示“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古镇、古街、古迹和濒危传统文化项目等保护力度,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利用工作,当好薪火传人,彰显文化特质。积极发挥名校、名企、名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强“宋城千古情”等文化演艺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带动力,打响“文化名区”品牌。

        (四)放大两会国际效应

        充分利用G20峰会前后国际经贸活动和经贸合作契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促进自主技术海外推广。以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为重点,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国际企业,着力打造拥有核心技术、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高地。制定“后峰会”深化策略,提升杭州·云栖大会、中国国际动漫节(分会场)和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等展会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以及辖区内会展、比赛等场地,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展、赛事项目,着力打造“国际会展高地”。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旅游宣传营销,提升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管理服务等国际化水平,实现旅游业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转型,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四、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增强创新动力,优化西湖特色“1+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经济强区。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以杭州“两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大西湖“黄金20条”政策效应,优化“1+6”产业政策,创新培育新业态。积极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深入发挥区域名校名企等“创新核”作用,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速形成区域创新资源密集区,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互联网+”创业创新高地。鼓励辖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风投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通过输出品牌和管理,助力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腾讯创业基地、创新牧场等“互联网+”创业平台发展,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建设,努力形成从项目初选到产业化的全链式创业孵化体系。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加速发展,大力发展“四众”新模式,提高人均创业产出效率。力争到2020年,培育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30家以上。

        建设“智汇西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高端引领、精准引才,深入实施海外引才计划,推动辖区企业、风投机构与海内外人才、项目对接与落地。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吸引“两院”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博士进站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与国家专家联谊会等战略合作,推动高端人才团队和科研项目集聚。到202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45万人以上;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135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30%;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0人、海外创业创新团队200个、海内外领军人才50人。

        升级创新创业服务。统筹实施“雏鹰计划”、“青蓝计划”以及科技孵化器、人才等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吸引“阿里系、浙商系、高校系、海归系”“新四军”创新创业。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对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优化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环境。倡导开放、创新、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探索创新失败的权益保障机制,有效激发社会创业激情。以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为重点,围绕各校学科和人才特点,加强创业学科建设与创业教育培训,探索“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办好云栖大会,重点扶持“创业沙龙”等适合本土的创业活动平台和品牌。

        专栏4-1:紫金众创小镇建设导向

        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核心,结合西湖科技园、留祥路国际创业创新街等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引导和鼓励周边楼宇资源用于引进研发企业总部和中小企业孵化,搭建兼具国际技术与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创新、产业技术公共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二)打造信息经济先行区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实施“一号工程”,以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为方向,坚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三位一体”,加快形成“一镇两谷、多点辐射”信息经济总体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大数据”战略,以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开发为重点,引进和培育相关领域核心企业、科研团队与服务运营商,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云上西湖”品牌。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金融、文创、大数据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业态,积极构建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园区、细分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机构、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电子商务“名园、名企、名人”。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跨境电商服务、跨境商品贸易、跨境电商O2O的集聚发展为基础,以跨境服务贸易发展为特色,加强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规范标准、政策体系的探索与创新,建设蒋村跨境电商产业园,协同推进跨境金融、旅游、医疗、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数字内容服务等跨境服务贸易业态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以上,成为杭州打造全球电子商务之都的核心区、杭州综试区探索跨境服务贸易发展的试验区。

        智慧化升级传统行业。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健康产业,突出现代养生、康复医疗、国际特色医疗等服务业发展,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与装备制造,推进三墩基因健康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开发富有群众基础、市场需求的竞技体育赛事和衍生产业。推进现代商贸升级发展,探索工商贸游一体发展,推进品牌连锁、口碑特色店、O2O体验店的协调布局、共赢发展。加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突出国际社区建设,发展设计装潢等行业,增强品质人居魅力。

        专栏4-2: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云栖小镇。以云计算为科技核心,依托阿里巴巴和富士康等科技巨头,推进形成“一心、两带、五区”功能结构,加快云栖酒店、云栖银行、IT博物馆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工程师社区配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小镇。

        云谷小镇。在杭州云谷核心区块,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同打造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为内涵、生态氧吧为亮点的云计算大数据特色小镇。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开发,形成大数据应用的产业链。高起点规划小镇蓝图,高品质建设云计算产业园和云谷公学,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精心打造集生态谷、智慧谷、人文谷、创业谷、品质谷“五谷一体”的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发源地和产业中心。

        (三)打造全国文创产业品牌区

        做强文创产业平台。加快推进艺创小镇建设,发挥西溪文创园、之江文创园等重点文创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镇街文创园区转型升级,增强文创平台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中心“四馆”、留泗路小百花戏剧一条街、浙江广电传媒大厦、西溪谷电影科技城、象山艺术公社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度。发挥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总部的作用,着力招引央视央企落户,发挥名企、名作影响力。力争到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

        推动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设计服务、现代传媒、教育培训、动漫游戏、文化会展业等重点文创行业开展跨界合作与交流,实现行业间资源有效整合。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创意设计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横向产业链”潜力,扶持发展数字阅读、艺术品等新兴行业,加强对信息经济和互联网内容深度开发和利用,创新开发网络内容衍生产品。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科技与文化融合、影视国际合作等七大示范工程发展。

        提升文创产业品牌。深入发挥名人、名企、名园、名作等品牌优势,高水平举办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中国国际动漫节新锐榜评选、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暨中国影视产业推介会、中国动画电影推介会暨动画电影高峰论坛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广的全国性产业类活动,升级开展工业设计、设计与创意融合等领域品牌活动,为文创企业搭建更大的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文创产业与金融对接,支持文创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努力形成“文创上市西湖板块”。加大对小微文创企业的信贷融资、人才培训、众创空间等扶持,健全文创企业梯队培养机制。

        专栏4-3: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艺创小镇。以艺术生活为主题,以之江文创园(中国美院大学科技园)为基础,以产城融合、产学一体、众创众享为方向,融汇设计、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重点打造之江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加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高校资源人才和技术支撑作用,建好高校文化创意中心、之江艺术教育发展中心,努力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打造一个标志性平台,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省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

        西溪创意产业园。加强与周边区域开展SOHO合作,推进“一园多点”发展。完善西溪国际影视题材资源库、省电视剧审查中心、影视艺术创新峰会和“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等平台,健全全国一流的集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制作、审查、发行、放映“一条龙”完整产业链,着力打造“国家级影视名园”。

        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发挥浙江唯一的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品牌与政策优势,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合作,以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为依托,完善“设计原创—游戏制作—周边开发—销售发行”产业链,做强娱乐网站、电子商务网站、VOD点播、增值服务等配套产业,培育发展数字娱乐核心企业与标志性产品,打造成为富有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数字娱乐基地。

        (四)打造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区

        优化旅游产业格局。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重要作用,坚持品牌引领,重点提升,优化形成“四环四沿”旅游产业格局。强化以西湖、西溪、之江为核心,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108公里游步道、钱塘江为纽带,以36个美丽乡村为亮点的“三核两带”旅游休闲空间布局,加快旅游大平台建设。发挥西湖旅游、西溪休闲、之江度假等功能,有效提升旅游经济集聚带动能力。发挥西山森林公园休闲带和“三江两岸”休闲体验带资源等优势,着力打造成为优质新景区。积极打造龙坞茶镇5A级旅游景区,整合灵山湖埠地区、钱塘江等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国家级休闲度假胜地。到2020年,旅游经济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7%。

        完善品质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休闲与文化创意、都市农业、老年养生等融合发展,突出西湖文化特色与品质,构筑“3+2+X”旅游休闲产品体系。“3”:围绕西湖、西溪、之江三核,打造西湖休闲观赏、西溪城市休憩、之江休闲度假产品体系。“2”:沿西山、沿钱塘江区域,打造西山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和“三江两岸”渔家风情体验产品。“X”:精品化开发民俗节庆体验、乡村民宿、休闲体验农业以及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文化创意体验等旅游产品。

        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以杭州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WIFI实现区域全覆盖,完善智慧旅游体系。注重渠道建设,创新营销手段,不断加大之江、西山、西溪、龙坞等景区品牌营销力度,扩大在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树立“天堂杭州、西湖西游”的品牌形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个性化开发景区、酒店、特色街、特色村等客户端产品。以全区旅游景区为主体,分步推进智慧旅游项目,提供定位与导航、自助语音介绍、虚拟游、行程定制、电子商务等便利化旅游服务。通过三维实景、设施设备自动化管控平台、旅游信息服务集成平台,统筹实现景区资源、设备、游客的智慧化管理。

        专栏4-4: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龙坞茶镇。打造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文创产业、运动休闲、养生健身于一体,彰显茶乡农业生态风情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打造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茶乡小镇。加强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推出主题活动,推进凸显地域风情又具有本地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青龙山度假酒店、叠翠湾等项目建设,完善车行路网和公交线网系统,实现快行通道性和慢行游览性有机结合。力争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努力打造成为我国领先的茶文化展示体验中心、西溪湿地的姊妹篇、国家5A级景区。

        西溪湿地。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提升西溪湿地高端旅游服务平台,完善西溪天堂旅游综合体、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推进湿地二期夜游等项目,提升景区综合品质。积极创新旅游新业态,加快环西溪湿地生态休闲体验带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商业、会展、体育的融合,打响渔夫之旅、龙舟体验游等产品品牌,开发婚庆、夜游、演艺等体验项目。深化大型国际旅游休闲活动品牌建设,办好花朝节等节庆活动。加强高端旅游休闲主体引进,吸引国内外专业性旅游服务商、旅游资讯集成商入驻,着力打造旅游经济总部区。

        (五)打造金融财富集聚区

        完善空间功能布局。围绕浙江省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和杭州财富管理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两大中心”建设,优化形成以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和沿钱塘江金融、休闲产业带为核心的“一镇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发挥沿江生态环境优势,吸引私募金融、财富管理等机构入驻,打造沿钱塘江金融、休闲产业带。发挥云栖小镇和云谷小镇在云计算、大数据先发优势,重点集聚发展为各类金融企业提供系统开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企业,积极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大数据创新基地。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以上。

        建设金融服务中心区。发挥黄龙商圈、蒋村商圈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成为服务于民营经济的金融公共服务区和产品创新基地,努力建设门类齐全、功能互补、配套完善、梯度分布的市级金融核心区域。以西溪湿地周边为重点,大力引进培育私募基金及其管理机构,打造股权投资集聚区。发挥民间资本充裕优势,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和股权多元化,支持金融组织机构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基金、债券及资金支持,加快发展产业基金、城建基金、PPP等新型融资模式,推进小额贷款、集合信托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

        打造西溪谷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发挥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推进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及网商银行、浙商创投、珀莱雅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大力发展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互联网金融新地标。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跨境贸易、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支付、电商网络小贷以及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征信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创新与培育,构建发达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

        专栏4-5: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发展导向

        围绕“一核、一带、多点”空间布局,建成网商银行、浙商创投总部等重点项目,推动古荡科技园、桃源坞赛伯乐基金小坞、西溪新座众创平台、福地创业园等多点集聚发展,增强空间拓展和板块联动。加快沿山慢行系统建设和西溪路沿线整治提升,逐步推动山坞开发,打造特色山坞群。

        (六)打造科技创新先导区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产业平台建设的支撑作用,积极参与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创新平台空间布局,主动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着力形成“镇谷街园”布局合理、人才智力高度集聚、科技创新高度活跃、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着力形成“4+1”高新产业集群,提升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扶持自主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众创空间载体等重点项目,培育成长型科技潜力企业、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

        提升“西湖智造”。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互动,深入实施“四换三名”,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西湖制造”向“西湖智造”转型。以西湖科技园、转塘科技园等为重点,推进机器联网工程,加快智能装备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以省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落户为契机,共建机器人智慧产业园,围绕工业机器人整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成套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开展研发及产业转化。积极在双浦新区等地拓展都市科技型制造业发展空间。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引领、研发投入扶持和成果转化激励等措施,加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扶持力度。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战略合作,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淘富成真”模式,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到2020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000件、6500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30家、高新技术上市(挂牌)企业20家。

        专栏4-4:重点平台发展导向

        西湖科技经济园(国家广告产业园)深入实施“产业升级+区域联动+功能拓展”的产城融合模式,促进城市形态与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加快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周边高校资源,积极发挥机器人产业联盟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推进以数字媒体、互联网广告为代表的新兴广告产业和以机器人为特色的智慧产业发展,推进“一龙头一中心两基地”建设。加快扩园步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三改一拆”和空间改造提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文三路创新创业大街。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三个国家级信息经济产业平台及中国特色商业街的产业培育和品牌建设。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企业为重点,以信息服务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及应用开发,引进和培育相关领域核心企业、科研团队与服务运营商。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园区等平台要素进一步集聚,聚焦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业态,积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创业楼宇。积极探索与推进移动互联网新型营销模式在IT商贸业中的应用,推进IT商贸业从简单的卖IT产品逐步向卖创新元素转型,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大街。

        (七)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区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地理区位、自然环境、风土民俗等要素,围绕“一绿一红”等历史经典产业,优化“一带两区十园”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做强“一带”,留下、龙坞、双浦沿西山山脉1.5万亩西湖龙井、九曲红梅茶园组成的优质名茶及西山森林公园生态林地构成的生态农(林)休闲产业带。做优“两区”,以双浦、三墩双桥农业综合功能区为核心区域,发展以茶产业生产加工、蔬果功能区生产、精品渔业为重点的都市精品农业。做精“十园”,在双浦和龙坞建设生态水产园、智慧生态农业园等十大精品园,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维护和提升西湖龙井和九曲红梅两个茶品牌。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促使“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的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以龙坞茶镇、西湖国际茶博城、双浦现代农业综合体、西山森林公园等建设提升为契机,发展沿山、沿江、沿路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休闲观光园、精品园为主形式,科学布局、统筹推进,突出山水田园、绿道堤岸、民俗风情特色,完善饮食、购物、娱乐等服务,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休闲农业竞争优势。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3亿元,创建25家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省级超10家。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基础水利设施、公益林、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重点项目的发展。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八)打造楼宇经济高端区

        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推动黄龙国际商圈总部经济密集区与西溪谷总部经济生长区联动发展,着力培育以“中国民营总部集聚区”、“浙商企业总部基地”和“中国互联网金融总部基地”为品牌特色的总部企业集群。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区域性总部以及知名企业的营销、研发、财务等职能总部,培育跨国公司、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等总部楼宇,努力打造杭州总部经济中心。鼓励本地大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发展,深入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特大型企业总部。整合楼宇资源,用好特色小镇的各类楼宇,优用村社10%留用地楼宇,加快商圈、新城和城市综合体的整合,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与企业总部在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协作,着力构建总部经济生态链。

        优化楼宇规划布局。围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产业发展要求,强化产业平台集聚效应,推进楼宇经济有序发展。加快楼宇集群建设,加速形成以黄龙商圈、西溪谷、之江、蒋村商圈等为主平台,以特色产业小镇、园区、街、楼宇为支点的楼宇经济业态空间网络,形成有机整体及协调均衡发展格局。高起点谋划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健康产业等新型业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创业楼宇。加强楼宇资源管控,加快楼宇产业招商、高效利用,提高楼宇入驻率、利用率、贡献率、属地率和平方税收。到2020年,逐步打造多个核心商务圈,培育税收千万元楼宇100幢以上,其中亿元楼20幢以上。

        做强商务中介服务业。积极引进培育与金融、商贸、信息等密切相关的法律、会计、审计、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支持人力资源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现代服务、国际服务能力。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加大对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企业支持力度。培育时装设计、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农副产品、房地产等会展活动,推动展览、会议向品牌推广、节庆文化、体育赛事等领域拓展。精心组织参与各类主题展,提升城区品牌和影响力。

        五、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根据要素空间形态和产城人融合发展导向,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重大平台规划建设,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一)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统筹城镇、产业、居住和生态布局,着力打造重大平台,积极构筑“一廊一带两核两圈六镇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综合承载力。积极按照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科学确定生态红线,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各类生态敏感区域,着力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完善城区地下空间总体布局与形态,积极推动地下空间规划与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物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综合防灾等有机结合。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成杭州国际金融会展中心、之江医院、网商银行、浙商创投、珀莱雅总部、中国书法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全区一张图一盘棋,围绕建设美丽、智慧、人文、安全城乡目标,坚持空间转型、功能转型、设施转型、城市管理转型并举,着力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加强老城区设施设备和城中村整治改造,推进留下、三墩、转塘、双浦等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拓展“智慧文体”服务网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双浦、双桥地区发展,补齐“两双”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短板”。以杭州云谷规划建设为契机,推动阿里云计算产业园区等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优化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带动双桥地区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地铁6号线建设为契机,加快双浦地区建设,积极争取亚运村等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依托24.3公里美丽江岸线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精品农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养老健康等绿色产业,打造沿江16个美丽乡村,建设“花海双浦”。

        (三)加强平台园区支撑

        精心打造“一廊一带两核六镇”。抢抓杭州“两廊两带+特色小镇”重点平台建设契机,优化全区发展布局。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电子信息、科创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平台、城区功能的有机融合,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融入“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打造沿江生态产业带,沿江18家关停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大力发展金融、休闲、旅游、都市精品农业等绿色产业。依托西湖、西溪两大生态核,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品牌作用,带动优化周边景观环境,推动旅游休闲、文创等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云栖小镇、龙坞茶镇、云谷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紫金众创小镇、艺创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

        加快发展“两大商圈”。提升黄龙商圈能级,加强城市有机更新,优化用地功能,完善交通等配套设施,加快浙光仪地块、西湖电子地块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黄龙体育中心场馆作用、高端商务楼宇集聚效应以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推进商务办公、金融财富、中介服务、高端文化体育产业等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黄金地段、黄金楼宇的黄金效益,打造杭州国际化、特色化、高端化的城市核心商圈。高品质打造蒋村商圈,建成区文体中心(浙商文化中心),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提升公建配套,增强综合服务能级;利用湿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建成启用华策国际影视实验区、浙大设计智慧园、西溪银泰城等重点项目,引入总部经济,培育跨境电商、财富管理等产业,积极承接黄龙商圈“溢出效应”,提升商圈产业集聚功能。加强“两大商圈”互动,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高端楼宇集聚地。提升商圈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文三街区等老城区转型升级,推进环浙大紫金港商务区、五里塘生态休闲中心商务区、三墩北新区三大区域建设和五里塘水乡小镇创建,提升小和山高教园区配套服务和产业孵化功能,打造浙工大设计艺术小镇,实施留下千年古镇综保工程,加快三墩、留下等区域产业转型和品质提升。

        做优做强产业园区。发挥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湖国家广告园、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四大国家级品牌优势,加快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进14个电子商务园、10个文创园、12个科技园整合提升,优化提升西湖科技园、转塘科技园、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按照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引导各类园区做大做强,向特色小镇发展。加大征地拆迁和做地出让力度,为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腾出空间。挖掘培育新园区,推广应用旧厂房旧楼宇改造、与学校合作办园盘活闲置校舍资源等方式,打造更多类似“福地模式”、“蘑菇街创意园”的园区。

        (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探索创新军民融合机制,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格局。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人民武装长效机制和人防工作,全面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国防教育,提高全社会国防意识。高度重视兵役登记和征集工作,努力向部队输送高素质兵员。优化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西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升级区域生态、人居、交通等环境,努力实现山清、水秀、天蓝、气净、路畅,打响区域综合生态环境品牌。

        (一)优化自然生态,营造宜养环境

        完善自然生态格局。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相关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环境保障区、人居环境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环境重点准入区等六类区域差别设置环境准入门槛,实现分类管理,建设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红线区、西湖—灵山—龙坞景区等生态功能保障区以及双浦等农产品环境保护区的管制和保护。加强基本农田和永久性耕地保护。深入推进“四边三化”,加快弥陀寺公园等建设,巩固形成“山、水、林、园、城”一体化的都市生态景观格局。推进区域绿化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拓展,提高绿化层次,五年累计扩绿150万平方米以上。

        深入推进水环境整治。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实施清水治污、防洪排涝、饮用水源保护和推广节水等措施,突出治污水和排涝水,完善河长制等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探索海绵型城区建设,加快河道及配水设施建设,完成三墩港、女儿桥港等河道建设,打通断头河,完善配水设施,构建多点引水的配水格局,实现辖区内主次河道全贯通和河网配水全覆盖,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实施小流域循环整治,建成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之江污水处理厂一期、中村污水泵站等一批重点治污项目,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农村面源污染,同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依据大市政管网配套情况逐步推进三墩、蒋村、留下、转塘、双浦等新发展区域截污纳管,加快雨污分流,加强成网成系统整治,实现建成区内河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V类以上。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格环境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实施大气、水、声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控扬尘、控噪声、垃圾集中收集”三个全覆盖,落实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巩固“无燃煤区”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鼓励农村地区、城郊区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用电大户推广节能计量,优化能源结构。突出精益化管理与科技治堵,强化交通智能疏导管控能力,降低机动车排气污染。加强施工扬尘控制及建筑工地渣土源头管理,健全城乡一体的道路路面保洁机制,加大道路保养整修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进一步减少城市扬尘污染。注重全民参与,完善生活垃圾处置机制,提高处置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面贯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和实践节能、环保、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研发和推广绿色节能、低碳运营和循环发展新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和恢复区内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固碳能力。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为示范带动,引导新型建筑工业化有序发展,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

        (二)美化人居生态,提升宜居品质

        加强老城区有机更新。紧抓杭州城市国际化提升和重要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契机,推进区内道路、建筑、广场等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及设施改造提升,美化城区空间。加大社区老旧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休闲等社会保障性设施改造更新,升级景观绿地、农贸网点、生态河网等城市基础设施,改善老城区生活环境品质。全面消除地质灾害房屋安全隐患,确保居住安全。

        推进城乡整治改造。按时完成“峰会”项目。以“三改一拆”和“城中村”整治为抓手,深入实施城乡整治,提升城乡整体环境品质。加强双浦相关行政村以及转塘、留下、三墩、龙坞葛衙庄核心区块及其周边的综合整治。对违法建筑“清存量、控增量”,完成无违建区、街道、村社创建。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完成保亭、九莲庄等69个“城中村”拆迁和整治改造,全面清除违建,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品质。按照转型、集约和生态导向,加强拆后土地规划利用,实现拆后土地利用率达到省定标准以上,努力把“城中村”、“旧小区”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

        (三)健全交通生态,提升宜行条件

        完善区域现代化交通网络。以地铁和快速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地铁2、5、6号和杭富城际线,推进地铁3号线建设,全力向上争取“南北纵向联接之江到城西的地铁线路”纳入杭州地铁规划,提升居民出行便捷性。推进区域沿线入城口整治,实施天目山路地下通道建设和绕城西线、之浦路、留泗路改造提升,建成紫之隧道、文一路地下通道、留祥路西复线,加快形成东西、南北向快速通道,提升区域交通通畅性。全面完成之江地区主要道路建设,细化完善区域内支小路交通布局,加强老城区内部交通网络疏通整治,科学分配、动态优化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时空资源,增强公共交通通达性与接驳能力。全面完成老小区交通综合整治。综合开发利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区域的地下空间,加快推进转塘艺术中心公园、龙坞公园地下停车库等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积极缓解“停车难”。

        完善静态交通与慢行绿道交通系统。优化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中心功能与布局,完善自行车租赁系统,健全集地铁、城市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等于一体的便捷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居民优先选择公交系统出行,提高绿色出行比率。加大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和维护力度。加快转塘闸口公交停保基地、公交枢纽站以及双浦公交中心站等公交站点建设,同步跟进自行车租赁、充电桩等布局,解决停车场、公交站点与最后目的地接驳问题。完善静态交通网络布局,支持利用广场、校园、商业区等夜间闲置区域,实行错时停车;普及智慧交通,提高停车位利用效率。构筑慢行系统和绿道系统,将湖景、河景、公园绿地、道路人行系统贯通,串联成可覆盖主要节点的慢行系统和绿地系统。

        七、全面推进开放发展,构筑合作共赢新格局

        紧抓杭州城市国际化契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增强外贸新优势,提升内外资开放水平,努力实现共赢发展。

        (一)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围绕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定位和杭州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打造世界名城契机,主动学习借鉴先进城区经验,以更高的国际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长三角,推进全球化。加强与友好城市、城区的互通交流,推动政府部门、商业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之间开展广泛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帮扶结对工作力度,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二)增强外贸竞争新优势

        以杭州建设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重点推进信息软件、文创、电子商务等服务产品出口,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支持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开展跨国经营。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开展知识、业务流程外包等高附加值业务,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平台,推进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和竞争能力强、集成服务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力度,努力实现从商品出口向“商品+服务”出口转变。

        (三)提升内外资开放水平

        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外资管理模式,放宽外资在投资、研发、服务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推进以服务业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资开放。强化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政策举措,推进“浙商回归”,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和区域总部。支持优势企业跨区域、跨国整合资源,鼓励参与海外并购、境外上市以及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产品设计中心、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

        八、全面推进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为民惠民、共享发展,坚持挖掘特色、创建品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升级,推进公平化分布、精细化管理,共建共享“幸福西湖”。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有效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就业,优化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新就业形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对女性从业人员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检查,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权益。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创新,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务。落实市级医疗保险新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5%以上,其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健全服务机制,深化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综合保障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困难群体氛围。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完善慈善总会基金登记管理,促进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健康发展。落实儿童保障制度,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创设妇女生存友好型环境,加强对妇女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推进保障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大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加快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低收入困难农户帮扶力度,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和临时救助举措,深化“春风行动”进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工作,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超过农民人均收入增幅。

        (二)推进教育优质发展

        高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考虑城市化建设以及人口、异地高考、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政策调整带来的人口变动影响,主动应对教育小班化趋势等,合理规划并增加中心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三墩、留下、双浦、转塘等新发展区域教育基础设施,落实教育配套项目建设“三同步”。进一步加大教育公共财政投入,高标准配置教育设施,实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提升行动,深化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培育一批新优质学校,推动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实施全面育人促进工程,加强德育教育,优化课程教学,深化社团建设,强化实践教育,探索小班化、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坚持人才强教,深入实施名优教师队伍培育工程,探索实践名师交流共享机制,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统筹规划布点民办教育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选择。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加强与国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研发合作,扩大国际交流。到2020年,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95%以上;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98%以上;培育学科带头人1000名以上,省市名校长30名以上。

        全面实施智慧教育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为发展方向,全面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系统建设,构筑教育智慧化体系。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录播系统、互动课堂、西湖教育汇智网、微课网、名师网络空间等项目,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信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2020年,80%以上的学校拥有智慧校园特色项目,中小学实现千兆带宽进校园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打造学习型城区。巩固学习型城区建设成果,推进“满城书香”工程。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管理机制,扎实开展职工培训、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争创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全面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丰富西湖特色、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全民阅读活动、市民数字化学习活动,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人性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到2020年,学习型社区的创建率达70%以上。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评估和资质认证,推进民办培训学校特色品牌建设。

        专栏7-1:重点教育设施建设导向

        教育基本建设计划。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10所、小学8所、中学7所(含九年一贯制)、青少年宫2所。改扩建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2所。

        优质校外教育全覆盖计划。建成区青少年宫之江、蒋村、三墩三个分中心,并完成智慧青少年宫项目建设,实现优质校外教育全覆盖。

        (三)提升文化体育魅力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围绕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示范项目和全国文化先进区,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实施设施建设提标工程,形成布局科学、功能互补的文体设施网络。推进“智慧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工程,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媒介、延伸服务范围,建设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便民服务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提效工程,建立区域文化联动服务规范、提升“群众文化艺术节”、“戏聚群音汇”、“西湖交享阅”、“文化三堂”等品牌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效。实施文化人才队伍提升工程,健全文化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质工程,坚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重历史人文资源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产业、运动休闲的多元化融合发展。到2020年,在有条件的村和社区实现文化礼堂、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街道)5个以上、省级示范村(社区)5个以上。

        建设高品质体育现代化区。坚持以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不断整合辖区场地资源,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空间,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建成区文体中心(浙商文化中心),建设之江文体中心、三墩文体中心。围绕“西湖、西溪、西山、钱塘江、黄龙”五大健身圈,开展特色体育项目,积极争取2022年亚运会重大赛事项目落地,打造赛事经济品牌。利用辖区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培育发展马术运动、露营、健康跑、徒步游、骑行、龙舟、休闲皮划艇、野外拓展等体育项目。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做大做强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到2020年,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1%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的2‰以上,创建省体育现代化示范镇(街道)50%以上,省体育小康村(社区)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8平方米以上,社区(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

        增强公共文体服务活力。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体服务机制与渠道,将政府购买公共文体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体服务。选择PPP、TOT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多业态融合和一馆多用模式。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文体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制订运动项目发展规划,提高赛事组织能力。

        (四)提升医养健康品质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百姓看病负担。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之江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加强人才队伍保障,不断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完善智慧医疗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服务,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加强中医质量管理,做强中医医疗保健和康复。积极创新多元办医模式,优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扶持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建设,深化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城乡居民社区门诊就诊比例达60%以上。到2020年,全区医疗资源配置更为科学合理,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医疗服务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打响“健康西湖”品牌。

        优化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控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健康安全。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监督执法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加强精防队伍建设,推进重性精神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巩固国卫创建成果,着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探索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工作机制,加大“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红十字会”事业持续发展,全区注册红十字救护员占户籍人口比重达2%以上。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推进人口总量、质量和结构均衡协调发展。深化计生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覆盖城乡、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服务体系,提高人口素质。推动青春健康教育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全方位构筑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体系。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不断提升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水平。优化人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实施居住证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提升幸福养老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融合,加大对失能、失智、失独以及残疾人等重点老人关爱力度,丰富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城乡一体、医养护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区福利中心二期、三墩分中心和蒋村、之江两个区级老年活动中心、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等重点设施规划落地和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助残等服务机构,积极构建“时间银行”银龄互助载体。扎实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快涉老、助残设施改造,创建“省级老年友好城区”。支持发展养老产业,打造一批养老服务知名集团和品牌。到2020年,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为完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比例达6%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全覆盖,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55张。

        九、深化治理改革,增强社会合力活力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政府效能,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增进民主包容,提升社会凝聚力与融合度。

        (一)加快“三治结合”,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以“全民德治”提升社会文明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科普双百”工程,巩固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成果,实现镇街、社区科普场馆全覆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道德评选活动,使最美现象在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由盆景变为风景,由风景成为风尚。充分发挥文化礼堂、文化公园、文化家园、文化校园、社区公益广告等文化阵地资源,弘扬先进文化、倡导良好的家风家训等文明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深化“雷锋驿站”志愿服务和“道德讲堂”等活动,培育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结合生态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导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等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规范群众日常行为。

        以“民主法治”推进法治西湖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重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推进重大事项决策咨询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按照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积极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旅游环境、安全生产、智慧城管等事关民生的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和推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组织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和管理,提高教育矫正效果。综合运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巩固和发展律师进社区、律师顾问团、居民法律顾问等经验做法,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倡导网上受理,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以“基层自治”推动社会良性互动。推动城乡社区根据社区形态、人员结构、自我教育、利益关系等自身特点,加快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建设体系。积极发展楼宇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自治形式,坚持“四问四权”,总结推广“民情三谈”、“走动式工作法”、“西溪问情”、“民生圆桌会”、“民情流水线”等经验,搭建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规范化、制度化。调整完善街道职能,进一步落实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明确“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职能,完善权责设置,推进社区自治。

        (二)加强“三社联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加快完善社区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三全十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城乡社区网络化治理,以做实服务网络、发展自治网络、运用信息网络、拓展协作网络为抓手,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的大服务工作格局,构建多元参与、协商民主、三社联动、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社区治理新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加强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网建设,建立经常性民情调研机制,绘制“民情地图”。加大社区场地、人力等资源整合力度,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积极搭建老年服务中心、志愿者驿站等社区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家政等社区服务业,推进外事、史志、档案等各领域工作发展。强化区划地名、婚姻收养登记、社会福利企业等规范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与管理,健全规范有序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完善儿童友好家园,建设儿童友好社区。

        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类、行业协会商会类、支持型社会组织类、众创空间类等现代社会组织,探索社会企业介入新机制,全面提高公众参与度,激发社会活力,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保持在25家以上。加快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建立非公募基金会,组建社会组织合作联盟,形成社会组织综合支持网络。探索建立城区街道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考核力度。统筹区财政、各街道专项资金和社会捐助等公益资金,壮大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支持公益创投等项目,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加快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重点开展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社区照顾、社区融入、社区矫正、社区康复、就业辅导、精神减压与心理疏导服务,不断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完善社区工作教育培训网络,加强社会工作督导队伍建设,促进社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夯实镇街、村社残联组织力量,加强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儿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奖励机制,科学设置考核体系,激发社会工作者队伍活力。加强新时期群团组织工作,充分动员各类人力资源、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

        (三)推进“互联网+”社会,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推进“互联网+”社会服务。以“三全十服务”社会服务管理网为依托,不断整合9条线、28个部门、402项社区服务项目,为居民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和一条龙的服务。完善区社会组织信息服务平台,社区根据实际发布服务需求,社会组织及时提供对接需求和服务,孵化中心实施监管和信用公示,有效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和三级孵化平台的资源信息共享。推广“社区智连线”平台,增进居民与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居民间互动,吸引居民、志愿者参与,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中青年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

        推进“互联网+”社会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智慧安防监控网建设,实现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互联网+”方式,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生产经营设施以及流通数据采集,努力实现食品药品、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以及重大危险源等重点安全行业(领域)安全有效监管。完善人口疏散体系,建成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全区人民防空信息基础网络、预警报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关注互联网安全,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推进“互联网+”社会信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三诚信一公信”建设,完善“信用西湖”体系。积极对接杭州市“一平台四体系”公共信用系统,建设本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积极推动芝麻信用等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发展,通过连接各种服务开发信用价值。支持培育第三方市场主体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在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信用联动和信用信息共享,形成守法诚信褒奖和违法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

        推进“互联网+”社会交往。推动区政务平台及公共机构通过微信、微博、APP等社交网络和新媒体互动,形成多样、特色、规范的社会参与机制,继续打响“美丽西湖”微信平台。推动个人、企业、组织等搭建各类微信、微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关活动,深入构建生活创业交往圈。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机构开放学习资源,与社会平台整合互享,让社会公众的“云服务”、“云分享”成为时尚生活内容。

        (四)深化政府治理改革,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

        推进行政审批增效减量。强化以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改革,进一步划定政府权责边界。建设区市民中心,打造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政府服务综合平台。推进一站式审批、网上审批、虚拟审批,升级西湖“智慧政务”。完善三级行政服务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镇街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的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顺应审批权限下放趋势和要求,审批部门、审批事项进行政审批中心集中率95%以上,既能受理又能办理审批事项达90%以上。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突出“非禁即入”和普惠性平等原则,创新投资体系,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持续深化“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推进小微企业向“高、精、优”升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推进一批采用PPP等模式的重大项目,推动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平台资产资源整合,科学界定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边界,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探索实施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为重要依据的资源要素倒逼机制,推动存量要素市场化流动和再集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

        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监管职责,以食品安全、环保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和权责利相统一的综合执法体制,推进监管重心下移,构建完备、有效的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府建设,构建政务云平台。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资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录及负面清单。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完善股份制和农村确权赋权活权改革,深化“三资管理”和产权公开交易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妥善化解各类利益矛盾,激活农村存量资产资源。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改革,探索把村庄、道路、绿化、农地、水域、山林纳入全域化一体化管理,保护好农村青山绿水,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整合优化各类扶农支农项目和政策,加大政策统筹力度,重点扶持农业综合项目和农村新业态的发展,保障三大“美丽乡村”升级板块和“一带两区”都市精品农业区块建设。

        建设“平安西湖”。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经济犯罪防范机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全力保障重大决策、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力做好重要会议、赛事等重大维稳安保工作,完善应急处置组织指挥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无邪教区创建,加强人民防恐意识,持续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源头治理,进一步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重点做好劳资、医患、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拆迁等领域纠纷化解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统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五张网”建设,加大基层综治队伍建设,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强化行政监察和重点领域审计监督,促进廉洁高效。加强勤政廉政宣传教育,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公职人员岗位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和源头治理,预防职务犯罪。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理念,积极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认真实践“三严三实”,深入落实“一高一进位、争先创一流”工作要求,切实增强执行意识、效率意识和形象意识,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规划编制相应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实施,完善规划体系与职责定位,增强规划深度衔接与有机互动,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城区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为支撑,各类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监测评估,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和后期评估工作,积极纠正规划实施中的偏差。增进公众参与,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性规划。全区人民要全面贯彻和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加快建成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6”现代产业体系(见《纲要》第1页)

        “1”是指信息经济,“6”是指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楼宇经济、高新技术、金融股权、都市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小镇(见《纲要》第2页)

        是指浙江省围绕七大产业,打造互联网创业小镇、云计算产业小镇、基金小镇、旅游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概念,也不是园区概念,而是立足于创业创新,讲究环境保护,注重产业集聚,综合配套齐全,追求生活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独树一帜的创业小镇。

        众创空间(见《纲要》第2页)

        是指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两院”院士(见《纲要》第2页)

        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交通“两难”(见《纲要》第2页)

        是指行路难、停车难。

        “五水共治”(见《纲要》第2页)

        是指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

        “河长制”(见《纲要》第2页)

        是指各级河长负责牵头推进所包干河道水系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严格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生态建设工作年度考核。

        “三江两岸”(见《纲要》第3页)

        是指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的两岸。

        “三改一拆”(见《纲要》第3页)

        是指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拆违工作。

        “四边三化”(见《纲要》第3页)

        是指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两路两侧”(见《纲要》第3页)

        是指公路和铁路两侧。

        之江文化中心“四馆”(见《纲要》第3页)

        是指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浙江文学馆。

        “两基”(见《纲要》第3页)

        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三全十服务”(见《纲要》第4页)

        “三全”是指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覆盖;“十服务”是指窗口、预约、常规、应急、特殊、品牌、自助、互助、组团、定期服务等十大服务。

        “七大万亿级产业”(见《纲要》第6页)

        是指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个产业,每一个产业都将被打造成万亿级别。

        G20峰会(见《纲要》第6页)

        G20峰会是一个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

        “四个全面”(见《纲要》第7页)

        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八八战略”(见《纲要》第7页)

        是指省委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

        “西湖法治九条”(见《纲要》第9页)

        是指《中共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西湖建设的实施意见》(西委〔2015〕1号)中“着力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在依法治区上走在前列”、“着力维护公平正义,在公正司法上走在前列”等九个方面的要求部署。

        “互联网+”(见《纲要》第13页)

        是指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黄金20条”(见《纲要》第13页)

        是指《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度假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试行)》(西政发【2015】67号)政策20条。

        “城西科创大走廊”(见《纲要》第13页)

        是指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以文一西路、市域铁路杭临线为主轴,沿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至浙江农林大学,涵盖我区的紫金众创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云谷小镇等平台。

        “四众”(见《纲要》第13页)

        是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雏鹰计划”(见《纲要》第14页)

        是指杭州市实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形成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群。

        “青蓝计划”(见《纲要》第14页)

        是指杭州市政府实施的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通过带技术、带专利、带项目、带团队等形式在杭创业,实现高校院所与企业、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创业的计划。

        “一号工程”(见《纲要》第15页)

        是指市委提出的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

        O2O(见《纲要》第15页)

        是指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

        SOHO(见《纲要》第18页)

        是指家居办公(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四环四沿”(见《纲要》第18页)

        是指环浙大、环西溪、环西湖、环美院,沿西山、沿村庄、沿之江、沿河流。

        “三核两带”旅游休闲空间布局(见《纲要》第18页)

        是指以西湖、西溪、之江为核心,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108公里游步道、钱塘江为纽带,以36个美丽乡村为亮点的旅游休闲空间布局。

        “钱塘江金融港湾”(见《纲要》第20页)

        是指依托以杭州为核心的钱塘江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产业集聚,打造一条沿钱塘江两岸的资本密集带。

        “一镇一带”金融产业布局(见《纲要》第20页)

        是指以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和沿钱塘江金融、休闲产业带为核心的金融产业布局。

        PPP(见《纲要》第21页)

        是指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核、一带、多点”空间布局(见《纲要》第21页)

        一核:指互联网金融核心区;一带:指西溪路互联网金融产业带;多点:指古荡莲花商圈、福地创业区、山坞创业区等。

        “四换三名”(见《纲要》第22页)

        四换: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指名企、名品、名家。

        “淘富成真”(见《纲要》第22页)

        是指由阿里云和富士康共同发起的,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项目。

        “一龙头一中心两基地”(见《纲要》第23页)

        一龙头:是指智慧城市产业龙头;一中心:是指北斗导航浙江中心;两基地:是指健康医疗与体外诊断技术产业基地和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产业基地。

        “一廊一带两核两圈六镇多园”发展格局(见《纲要》第26页)

        一廊:指城西科创大走廊;一带:指沿江生态产业带;两核:指西湖、西溪两大生态核;两圈:指黄龙商圈和蒋村商圈;六镇:指云栖小镇、龙坞茶镇、云谷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紫金众创小镇、艺创小镇。

        “两廊两带”(见《纲要》第27页)

        是指杭州市“两廊六带”中的钱塘江(杭州段)生态走廊、运河(杭州)生态廊、西南部生态带(灵龙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西北部生态带(径山风景区-西溪风景区)。

        “春风行动”(见《纲要》第36页)

        是指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起、专门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内容包括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及整顿劳动力中介机构等。

        “文化三堂”(见《纲要》第38页)

        是指人文大讲堂、非遗大学堂,文艺大课堂。

        TOT(见《纲要》第39页)

        移交—经营—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两非”(见《纲要》第40页)

        是指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以及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四问四权”(见《纲要》第42页)

        是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绩于民,保障百姓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

        “一平台四体系”(见《纲要》第45页)

        是指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核心,构建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应用体系和信用工作保障体系。

        “四张清单一张网”(见《纲要》第46页)

        是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

        “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见《纲要》第46页)

        是指将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将规模以下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推进规模以上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股份制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