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信息索引号: 00250239-7/2006-04733 文号:
        公布日期: 2022-03-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政府办 统一编号:
         
         
        关于印发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之江度假区管委会各单位: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该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全力抓好实施工作。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六日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委关于制定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重要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我区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推进新西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我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8.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8.5%;财政总收入31.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8.78%和38.3%,总量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前列;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年均增长41.9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8.49:47.77:33.74调整为6.77:53.2:40.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64%,明显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加快。科技经济区块建设加快推进,西湖科技经济区块初步建成,转塘科技经济区块规划调整和一、二期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浙大科技园老和山区块启动,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之江度假区建设开发的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城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累计投入道路建设资金约50亿元,完成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全面推进三墩、留下、转塘三个区块改造和之江度假区的路网框架建设。基本完成新一轮农居规划布点工作,农转居公寓建设步伐加快,累计竣工105万平方米。先后实施320国道、天目山路、西溪路、体育场路等一批城市景观道路整治和管网配套工程。配合实施了浙大紫金港校区、小和山高教园区、绕城公路、杭千高速等省、市重大工程。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关停矿山企业,完成了畜禽禁养限养目标,加强了截污纳管和城乡绿化建设,新增绿地约500万平方米,“百村整治”、背街小巷改善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顺利实施“三区管理体制”调整,完善了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度假区和转塘及周边地区的管理体制。实施区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有力地保障了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施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实施撤村建居和村级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开展选商引资,五年累计引进区外到位内资206.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98.25%和69%。

        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成功创建省科技强区、省教育强区、省文明城区、省文化先进区。名校集团化办学在全市推广,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区体育馆等一批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应对“非典”等公共突发性事件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计生工作连年保持一类地区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5.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社会救助、扶贫帮困工作取得新成效。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85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108元。社会消费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教育、娱乐、通讯、交通、住房等消费支出比例逐年增加。

        专栏1: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实际

        “十五”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40.32亿元

        58.80亿元

        18.50%

        地方财政收入

        6.98亿元

        17.66亿元

        38.30%

        三次产业结构

        /

        6.77:53.20:40.03

        /

        外贸出口供货值

        31.54亿元

        /

        /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45%

        40.03%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25%

        29.64%

        /

        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

        60%

        68%

        /

        城市化水平

        70%

        88.50%

        /

        人口自然增长率

        2‰

        5.86‰

        /

        城镇职工年均工资性收入

        20000元

        29850元

        20.49%

        农民人均收入

        10000元

        9108元

        9.80%

        备注:上述指标均为非在地统计口径,外贸供货值已停止统计。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创新发展能力还不够强,资源要素制约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农村特别是上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就业体系和投入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和各种不稳定因素较多,处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从全球看,我国加入WTO以来,新一轮国际资本与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并呈现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特征,为我区全方位、宽领域扩大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对我们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势头,投资和消费互为促进,我区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需的国内市场状况和整体外部环境良好,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对我们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内合作和彼此依存度不断增加,随着杭州市“旅游西进”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的区位优势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和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地区之间相互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开始向环境、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高层次竞争方向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区域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从我区自身情况看,加快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日益成熟,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期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关键期,这对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我区推进现代化、建设新西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不断开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推进“三大接轨”,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新西湖。

        (二)基本方针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我区快速发展、优质发展、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重点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生态型社会,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创新。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区,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五个统筹”原则,加大城市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区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的和谐相处。加快推进“文化大区”建设,全面建设新西湖文化,大力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破解“七大难题”,着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各种困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西湖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和谐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为民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相统一。注重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逐步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全面推进“打防控疏”一体化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积极打造“平安西湖”。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休闲品位高、人居环境好、人文气息浓、社会秩序佳的新西湖。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337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分别达到63亿元和33.5亿元。到“十一五”期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70,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0%,形成较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格局。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10年分别达到26750元和15350元,努力构建生活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富裕西湖”。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分别达到7亿美元和450亿元左右,比“十五”时期翻一番以上。经济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努力构建开放程度高、发展后劲足的“活力西湖”。

        ——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扎实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完善,休闲旅游的品牌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旅游西进”的战略机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服务业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特色旅游景点项目、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打响“之江牌”和“西溪牌”,旅游景区景点知名度不断扩大,旅游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到2010年,大旅游产业总量占现代服务业总量达到25%以上,努力构建服务设施全、休闲品位高的“休闲西湖”。

        ——城市化步伐整体推进,生态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环境质量加快改善。深入实施“环境立区”和“城市化带动”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区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全面实现生态区建设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总量控制指标要求,“三废”达标排放率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优、人居环境好的“生态西湖”。

        ——社会各项事业更加繁荣,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新西湖文化特色日益显现。文化大区和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沉积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挖掘。科教、文卫、体育、人口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到2010年,全面实现“教育强区”、“科技强区”、“卫生强区”、“文体强区”目标,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38.66%以上,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3.5%。文明城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公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历史风貌、西湖特色、大众特性”的新西湖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努力构建居民素质高、人文气息浓的“文化西湖”。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更加明显;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城乡居民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努力构建法治程度高、社会秩序佳的“和谐西湖”。

        专栏2: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属性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单位

        2005年实际

        2010年目标

        绝对值

        年均

        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91.25

        337

        12

        2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1.35

        63

        15

        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7.66

        35.5

        15

        4

        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

        万元

        4.7

        7以上

        5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4.41

        38以上

        6

        三次产业结构

        2.2:32.5:65.3

        2:28 :70

        7

        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

        78.43

        80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601

        26750

        10

        9

        农民人均收入

        9108

        15350

        11

        10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33

        10

        /

        11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08

        7

        12

        五年累计引进区外到位资金

        亿元

        206.82

        450

        13

        大旅游产业总量占现代服务业总量比重

        19.42

        25以上

        14

        医院每千人床位数

        6.8

        8.8

        /

        15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0.89

        下降16%

        16

        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36.26

        38.66以上

        /

        17

        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3

        3.5

        /

        18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万个

        2.09

        10

        /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4.5

        /

        20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

        95以上

        /

        备注:上述指标中,地方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2005年的实际数和2010年的目标数,都按照国家新的在地统计制度进行统计,属于在地统计口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2005年实绩参照杭州市平均数。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意愿,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约束性指标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政府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如期实现。

        三、全力推进“富裕西湖”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调整优化产业规划和空间资源利用模式,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档次,大力发展科技型工业,提高都市农业效益和发展水平,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型工业和都市农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加快现代都市商务区建设,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推进商贸商务圈建设。以黄龙商务中心、城西商贸圈和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为依托,积极实施“退二进三”、高校搬迁地块改造和城区闲置及利用率偏低地块的二次开发,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着力培育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等产业。发挥黄龙商务中心的品牌辐射作用,通过规划调整,加快高校搬迁地块建设,新建一批综合商务设施,拓展发展空间,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及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构建我区的现代都市商务中心。加快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建设,调整落实翠苑、西溪地区单元控规,推进沿线城中村、旧小区和工业用地的逐步搬迁改造,积极盘活现有楼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现代通讯、数字娱乐等产业,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和发展动漫数字娱乐产业、文化服务娱乐产业的重要基地。加快城西商贸圈建设,科学规划利用天目山路以南和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古墩路两侧的空间,优先落实第三产业发展用地,加快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形成天目山路商务办公街区和古墩路商贸中心。抢抓建成区向近郊加快拓展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块改造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休闲度假、商务居住等配套服务功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引导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努力打造集商务办公、电子信息、综合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商务区。

        专栏3:商贸商务圈重点功能区

        ◆黄龙商务中心。通过调整部分地块用地规划和改造建设,新建一批综合商务设施,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及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增强黄龙地区的集聚效应,使之成为现代都市商务中心。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通过推进城中村、旧小区和工业用地逐步改造搬迁,进一步增加商务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现代通讯、数字娱乐等产业,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和发展动漫数字娱乐产业、文化服务产业和娱乐产业的重要基地。

        ◆城西商贸圈。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天目山路以南和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古墩路两侧空间,加快推进浙大科技园和沃尔玛购物广场等项目建设,培育形成天目山路商务办公街区和古墩路商贸中心。

        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抓住“旅游西进”战略机遇和世博会、休博会、西博会以及茶博会等商机,加快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以中国美院转塘校区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中心,吸引一批国内外着名动漫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创意及其衍生产品,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和效益好的文化娱乐企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服务与传播、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软件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法律、会计、审计、设计等中介机构,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中介服务业企业,整体提升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区域物流中心,推进伟量五金城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建设。推进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和楼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打响“住在西湖、创业在西湖”品牌。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通过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快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加快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商贸项目建设,建成沃尔玛购物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培育形成五里塘商业商务、转塘旅游商务、花蒋路生态休闲商务等商贸特色街区。以满足居民生活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推进社区经营性服务,努力构建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便民利民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服务网络,形成“15分钟社区服务圈”。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产业

        ◆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以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和观光度假、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会展、休闲商务“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休闲产业。

        ◆大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形成数字娱乐研发、孵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出版发行、电影、传媒等产业的发展。

        ◆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服务与传播业、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为发展重点,提升信息软件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各类科技创业创新服务孵化器。

        ◆商贸物流业。重点加快现代流通业、物流业、商业特色街、专业特色市场和商贸项目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和社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培育发展茶叶交易等特色专业市场;加快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培育形成五里塘商业商务、转塘旅游商务、体育场路都市休闲、花蒋路生态休闲商务等商贸特色街区。

        ◆中介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培育法律、会计、审计、设计等中介机构,发展房地产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强对中介服务业的规范管理。

        ◆社区服务业。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事业,推进社区经营性服务,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形成“15分钟社区服务圈”,努力构建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便民利民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服务网络。

        ◆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楼宇经济。

        ◆近期在建或拟建主要项目。伟量五金城、沃尔玛购物广场、西溪软件中心、庆丰广场、五里塘河水乡风情街等。

        (二)强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平台建设,做大做强科技型工业

        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平台建设。抓住杭州市加快实施“工业功能区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人文荟萃、创新创业氛围浓的优势,以完善孵化、研发、成果转化接产和综合配套服务等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浙大科技园和西湖、转塘两大科技经济区块建设。积极整合建成区楼宇资源,进一步增强销售、研发、产业拓展延伸等功能。高起点、高品位实施浙大科技园开发建设,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布局商务设施、科技研发、企业总部等基地,努力建设成为集商务办公、科技研发、企业总部于一体的多功能高科技园区。西湖科技经济区块在加快综合服务配套区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调整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加大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力争工业功能区扩容,使之成为我区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产业的接产基地。转塘科技经济区块在调整完善功能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建设科技型企业总部基地,力争功能区块扩容,使之成为生态型的高科技与都市产业园区。坚持优用、快用存量工业用地,整合袁浦、龙坞、周浦等乡镇工业区块,合理调整乡村零散工业用地,通过土地置换、二次整理等方式,使可用土地资源向功能区块集聚。

        专栏5:高新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和功能定位

        ◆西湖科技经济区块。重点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与精细化工等高科技产业,建设成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接产基地、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以及科技人才与高技术产业集聚地。

        ◆转塘科技经济区块。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建设成为科技型企业总部、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基地。

        ◆浙大科技园。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布局商务设施、科技研发、企业总部等空间,努力建设成为集商务办公、科技研发、企业总部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学科技园。

        ◆近期在建或拟建主要项目。浙大网新、养生堂生产基地、德力西高科技产业基地、杭州卷烟厂迁扩建、美国凯林家具检测中心、杭州三杭电梯部件有限公司、瑞莱实业(杭州)有限公司、宁波韵声集团总部、恒立电机有限公司迁建、杭州直通电子有限公司等。

        创新推动科技型工业发展。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和高技术产业区块的集聚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国内外高技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环保、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链相关产品企业集群发展,着力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大力扶持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扶持科技孵化企业的发展,注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先进技术的开发与保护,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基础,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10年,力争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

        改造提升都市工业发展水平。鼓励传统企业采用高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试点和示范工作,支持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深入实施“扶优扶强”战略,着力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品牌保护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对外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努力打造一批品牌企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30个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实现由模仿创新、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为主转变。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研发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提高建筑业的设计、施工和技术装备水平,使建筑业成为我区的支柱优势产业之一。

        (三)注重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都市农业发展环境。到2010年,钱塘江南北大塘达到防洪5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的标准,北部运河流域达到防洪20年一遇、排涝10年一遇的标准。加强农业科技支撑、资金保障、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农业信息服务等五大体系建设,提高都市农业发展综合保障能力。

        加快农业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布局向园区化、规模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北部水网平原区、中部丘陵区和南部沿江平原区三大现代农业区域。北部水网平原区继续巩固和扩大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和休闲旅游农业;中部丘陵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重点发展西湖龙井茶等优势产业,培育扶持乡村旅游农业;南部沿江平原区利用水域、农田等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养殖业和莼菜、瓜果、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形成具有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都市农业区块。

        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充分利用区内田野、山水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重点扶持水产、茶叶、蔬菜、花卉苗木和食用菌等五大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一产与三产的互动发展。到2010年,培育形成10家区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积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到2010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5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8个。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西湖龙井茶、西湖莼菜、九曲红梅茶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效益,争创6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四、全力推进“活力西湖”建设,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实施“三大接轨”。

        (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强化政府信用,提升企业信用,建立个人信用。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指导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鼓励企业通过资本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化区属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激活国有、集体企业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多元投入,按照监督管理、社会公益、中介服务、生产经营的分类,稳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人才、信息等外部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及以民引外等途径,实现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快二次创业步伐。

        (二)加快科技强区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加强科技企业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多元化投入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制,制定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专利示范城区建设,形成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快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力开展孵化器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努力构筑区域创新创业集聚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产品,努力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新增省、市级技术中心8家、研发中心15家。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认真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和代建制,全面推行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开展区划调整,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减少行政成本,增强区域发展合力。继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及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监督,提高使用效率。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推进机关创新服务,探索和构建社会化、多层次的创新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管理与服务、创新与规范、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高效运行机制。

        专栏6:重大改革任务

        1

        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

        2

        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

        3

        制订并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

        4

        进一步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

        5

        推进税收属地征管,进一步完善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6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7

        制订卫生管理体制“管办分离”方案

        8

        继续推进社区卫生建设

        9

        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制度

        10

        全面推进社区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

        11

        建立健全社会化维权制度

        12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或救济)相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

        (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强化选商选资理念,创新招商机制,进一步形成由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局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大力引导、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各类引资活动,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开放合作中做大做强。加强楼宇招商和税源培育,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区设立区域总部或区域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努力壮大区域税源总量。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多元化战略,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扩大出口。鼓励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效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机构。

        (五)深化“三大接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深化接轨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接轨上海,以国家全面启动长三角区域规划为契机,充分发挥静安区等友好城区和上海联络处的作用,丰富合作交流内容,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广泛融合。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和双对口工程,积极支持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加快接轨浙大,依托浙大玉泉和紫金港校区,打造西溪路浙大科技园和古墩路沿线高科技研发集群区域,逐步建成环浙大科技长廊。

        五、全力推进“休闲西湖”建设,进一步提高休闲旅游品位

        紧紧抓住“旅游西进”战略机遇和世博会、休博会、西博会以及茶博会等商机,进一步深化完善《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旅游商贸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和观光度假、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会展、休闲商务“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休闲产业,打响“天堂在杭州,休闲在西湖”品牌。

        (一)加快之江度假区发展

        继续巩固、发展之江度假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体制调整成果,全力推进之江度假区和转塘区块的规划调整和开发建设。加快度假单元、城镇单元、浮山单元三大区块建设,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提升旅游集散、休闲度假等服务能力,重点引进和配套建设休闲旅游服务设施、会展与商务设施、文化创意基地。巩固提升宋城、未来世界等景点的品位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冰雪世界、极地海洋公园等重大旅游项目,形成品牌化的现代主题公园群。大力推进沿江开发,加快建设星级度假酒店和高档运动休闲设施、高档休闲购物中心以及商务会议中心,形成沿江高档休闲区。加快转塘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交通集散、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配套服务功能。通过加快开发建设,打响之江度假区“文化创意中心、旅游休闲基地、生态人居家园、和谐创业城区”品牌。

        (二)加快以西溪湿地为重点的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

        继续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经营管理,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同时,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深度开发西溪湿地休闲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科普、休闲、生态、民俗展示等综合功能,进一步打响“天堂湿地”品牌。切实抓好其他景区景点的开发基础工作,推进灵山景区规划调整和保护开发,努力实施大清谷温泉度假区、白龙潭等景区景点的改造建设,兴建一批高档次的休闲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构筑休闲产业发展平台。

        (三)大力发展以农业自然资源为支撑的休闲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区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强化规范引导,大力发展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之江度假区辐射带动作用,利用上泗地区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龙坞茶村等区块的休闲档次和旅游配套功能。抓好袁浦、周浦沿江休闲农业产业带和福海堂茶业休闲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疗养、拓展训练等新型休闲项目,丰富特色旅游产品。

        (四)努力打响“休闲在西湖”的品牌

        切实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以培育最佳景观、最佳生态为目标,积极保护改善山、水、洞、沙、茶园和田园等自然生态景观,努力打造优良的生态休闲环境,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整合发挥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功能,促进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的整合,增强休闲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努力优化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深入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努力在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包装和宣传促销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增强景区景点、

        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专栏7: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转塘及周边地区。重点建设星级度假酒店和高档运动休闲设施、休闲购物中心以及商务会议中心,形成沿江高档休闲区,成为休闲旅游服务、会展与商务、文化创意的基地。

        ◆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包括西溪湿地、龙坞风景区、灵山风景区、大清谷景区等,加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发挥休闲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

        ◆乡村休闲旅游网络。重点是以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为依托,加快农业和休闲旅游资源整合,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等特色产业。

        ◆近期在建或拟建主要项目。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冰雪世界、极地海洋公园、西湖国际会展中心、网球中心、大清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等。

        六、全力推进“生态西湖”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

        坚持“城市化带动”和“环境立区”战略,落实城乡统筹、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城市管理。

        (一)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以加快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为契机,科学规划我区建设发展蓝图,主动衔接杭州大都市发展规划。进一步理顺我区参与城乡规划的工作体制,建立协同完善城乡规划的信息共享和参与机制。发挥区城乡规划管理中心等规划组织的作用,集中全区各级各部门的智慧,争取各方支持,积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分区规划,细化完善“和谐杭州示范区”总体方案,调整优化基础设施、城市新区、产业功能区和中心城区、景区景点、地下空间利用等规划,力争突破上泗袁浦、周浦等地区的发展规划瓶颈。坚持眼前和长远的有机统一,着力抓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有效指导城乡建设。着眼于我区自然资源和人文、科技、品牌等各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和产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产业和人居配套、建设和保护兼容、空间充分科学利用的现代都市空间利用模式。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上泗薄弱地区的倾斜扶持力度。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特别是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方面可用财力,突出扶持周浦、袁浦等相对薄弱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向市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重点加快袁富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扶持乡镇开展主干道“三化”整治,配合实施上泗地区上下水并网工程,完善路网、电网、通信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经济相对薄弱中心村村庄整治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百村整治”工程,启动新一轮中心村撤扩并规划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对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关注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以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以区块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按照功能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生活创业的现代化城区要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农转居公寓建设,使新开发区块成为联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成为聚集人口、提升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平台。积极争取一批省市重点工程和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城市化。

        推动村社经济加快发展。支持村社抓住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机遇,用足用好10%留用地政策,统盘考虑规划与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争取成熟一块落实一块,兴建一批商务楼宇和标准厂房,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源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壮大村社集体经济。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重点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村社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村社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专栏8: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实施项目

        相对薄弱地区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周浦、袁浦等相对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工程,支持生态休闲农业、无污染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项目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村社经济培育工程。全力支持村社落实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引进优势项目和企业,壮大村社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村社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地区的道路“三化”整治,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全面完成“百村整治”工程,启动新一轮中心村撤扩并规划建设和新农居建设。

        ◆重点项目带动工程。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积极争取在农村地区实施一批市以上重点项目,加快区块开发和产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发展。

        ◆农村居民保障工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救助机制,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一十百千万”工程,统筹农村文教卫体和生态环境等事业发展,加对农民素质教育,促进转移就业和创业。

        (三)全力推进以城西新区和转塘区块为重点的城市建设

        创新城建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杠杆作用,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实施建设项目市场化运作,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多主体参与开发的投入运作机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和出让用地储备推出协同实施,尽可能降低建设项目政府实施成本。坚持优用快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区块建设品位,加强建设用地报批、储备等基础工作,加快储备用地出让步伐,整体盘活转塘、三墩、留下、蒋村等区块的土地资金,保障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城市路网框架建设,重点完善城西地区和上泗地区的路网市政设施,抓好科海路、留泗路、余杭塘路等骨干道路建设。全力争取和支持留石快速路、市地铁二号线、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及抗咸二期等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抓好武林巷、九莲路等城市支路建设,加强乡镇村道的“三化”整治,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形成便捷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路网框架。全力争取支持,加快城乡给排水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城西污水管网和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以及浙大护校河、沿山河和西溪路沿线截污纳管工作。全面完成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旧小区整治,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专栏9: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争取和配合实施的市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留石快速路、市地铁二号线、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及抗咸二期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以及上泗地区给水并网等为重点的城乡给排水工程规划建设。

        ◆三大区域路网框架建设。包括以三墩功能区块为中心的城区北部路网、西溪湿地周边及留下、蒋村等区块的道路框架和以之江度假区、转塘区块为重点的上泗地区路网建设。

        ◆城市支路配套建设工程。按照杭州城市规划和城市单元规划,推进九莲路、武林巷等33条支路改建扩建,进一步完善城市支路及市政设施。

        加快城西新区和转塘区块建设。按照新城区和大都市组团的标准,继续完善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和农居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以三墩、留下、蒋村三大功能区为核心的城西新区和转塘区块建设。以城西新区开发为依托,发挥生态优越、智力密集等优势,加快“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凸现城西地区生态旅游示范、创新创业示范、品牌居住示范、人才培育集聚示范功能。加快三墩区块建设,充分发挥浙大紫金港校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湖科技经济区块等区位优势,逐步打造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基地,以承接主城人口扩散为主的大型居住区,以及主城区西部商贸和公共服务中心;加快留下区块建设,发挥区位优势和浙大科技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公建配套服务,适量发展房地产、旅游度假休闲产业和科技型工业,强化综合功能,逐步将留下区块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布局合理、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新片区;启动蒋村区块建设,逐步打造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主要配套功能服务区、西溪湿地的旅游服务基地和蒋村地区的生活居住区块。加快转塘国内一流生态旅游休闲区块建设,逐步打造市区西部地区旅游服务、旅游集散、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高尚住宅、商务办公的基地。

        专栏10:城乡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城西新区。包括三墩、留下、蒋村等三大功能区,以及天目山路、古墩路两侧等,形成集生态旅游示范、创新创业示范、品牌居住示范、人才培育集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品位和谐示范新区。

        ◆转塘区块及周边地区。逐步打造成旅游服务、旅游集散、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商务办公的基地。

        ◆其它区域。积极创造条件,推进15个城中村试点改造、旧城和高校搬迁地块改造等工程。

        (四)全面加强生态区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企业、产业和社会各个层面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发展循环型工业,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积极鼓励推行企业清洁生产,降低能源、水资源、原材料等消耗,加强资源再生利用,创建一批循环型示范企业。以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发展绿色宾馆、饭店、商场,努力降低经营中的物耗、能耗、水耗。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创建绿色社区、企业和机关。积极鼓励实施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示范建设工程,创建一批循环型与节约型示范社区和村镇。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落实生态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决策和实施机制,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和资金保障,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生态区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切实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努力建立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科学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全面完成矿山整治复绿工程,加强生态绿地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杜绝新污染源产生;实施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广泛推行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大工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力度,加强学校、医院、商业区、社区环境噪声控制。继续开展河道整治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生态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到2007年,基本达到生态区考核要求;到2010年,大气质量和地表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98%以上,全面实现生态区目标。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坚持堵疏结合,努力构建“节点创新、层面互动、纵横联接、网状运行”的城管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依法管理、长效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实现城管网络无缝链接。初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保障机制,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优质安全运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和经营,形成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健全规范、统一、适用的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作业、公用服务的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的公信度和满意率。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街面管理、市政公用、市容环卫企业运行监管基本实现数字化。大力开展城市管理专项执法,严查违法建设行为,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基本实现城区“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的长效管理目标。到2010年,城区主要道路“四化”覆盖率达95%以上,其它道路“四化”覆盖率达50%以上。

        专栏11: 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单位

        规划目标

        1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2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90

        3

        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

        >310

        4

        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100

        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4

        6

        COD年排放量

        万吨

        <1

        7

        SO2年排放量

        16

        8

        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9

        “三废”达标排放率

        %

        100

        1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1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100

        1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75

        13

        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率

        %

        >98

        14

        达到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建设标准的乡镇

        6

        七、全力推进“文化西湖”建设,进一步繁荣社会各项事业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充分挖掘新西湖文化内涵,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新西湖文化品位。

        (一)加快发展先进文化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继续以“一十百千万”工程、“双百场”、“全民健身月”等文体活动为载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生活的文体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城乡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到2010年,各乡镇街道都建成一定规模的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各村社都建有文化活动室。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以西溪文化为龙头,加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努力培育茶文化、龙(龙舟)文化等特色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加快构建“文化大区”。

        (二)巩固提升教育强区

        坚持教育优先,努力打造“学习型城区”。坚持素质教育发展方向,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加强民办教育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名校集团化战略,坚持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相结合,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全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生、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10年,全区优质教育惠及面达到95%以上。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贯彻实施国家城市和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优化中小学结构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到2010年,老城区学校的改建、新区学校的配套建设和乡镇学校的改扩建基本到位。全区中小学的校均人口覆盖率、校均学生数和设施设备配套水平处于全省先进行列。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口子女“好上学”、“上好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化。

        (三)加快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卫生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运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卫生服务站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全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督执法综合协调,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继续加强妇幼卫生保健、精神卫生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快区级医疗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规范民营医院经营行为,建立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格局。进一步调整城乡医疗机构布局,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健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10年,城镇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率均达到100%。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和人口覆盖率,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卫技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为目标,积极推广体育健身知识,扎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健身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能力,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握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绩效优先的人才竞争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区人才总量年均增长8%左右。

        专栏12:社会事业重点工程

        ◆教育设施:主要包括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第二实验学校、留下中学、袁浦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以及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校等项目。

        ◆公共卫生:主要包括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新城西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扩建、村级卫生所改造等项目。

        ◆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区图书馆、西溪民俗文化博物馆、区体育场等项目。

        ◆社会福利设施:主要包括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社会福利中心、顺华老人公寓、乡镇老人公寓等项目。

        八、全力推进“和谐西湖”建设,努力构建保障体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安定团结的社会

        平安稳定、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发展,全力打造“平安西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坚持依法治区,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评议考核制,完善错案责任追究考核制,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法治之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拓宽与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主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依法监督。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青、妇、残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开展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事务协商机制和社会阶层公开沟通机制,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制定实施第四个依法治区规划,积极推进“五五”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为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二)深化综合治理,全力创建“平安西湖”

        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责任制,创造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打防并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组织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活动,深化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实现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管理。继续推进平安街道(乡镇)、平安社区(村)等多层次的基层平安创建工程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治理、群防群治,进一步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外来务工创业人员服务、维权、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妥善处理疑难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和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强化消防、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国防动员体系。

        (三)始终关注民生,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倾斜支持力度,全力构建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就业信息采集发布机制,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普惠性基本保障、企业福利性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为一体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参保率。完善社会帮扶救助体制,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深入开展“春风行动”,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落实残疾人各项救助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帮扶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成区社会福利中心,全面推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加快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规范区慈善总会、区慈善物资调剂中心以及慈善互助家园的运作机制,推动捐赠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到2010年,全区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2张以上,人均公益收入达到20元。

        (四)注重基层基础,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着力加快农村社区发展,把强化社区服务、提升社区功能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逐步设立乡镇、社区(村)一站式服务窗口,努力拓宽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卫生保障等服务领域。切实加强农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区辖区单位支持、社会各界资助、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加强社区配套用房的确权、使用和管理。大力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科学、合理地界定和划分社区,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深化社区民主化管理,积极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功能,形成责权利相配套的社区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精品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区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重点拓展家政、养老、保健、医疗等服务内涵,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管理,不断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等一批社区公益性组织和中介机构,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企退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五)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人口问题综合治理,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坚持把老干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促进老干部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九、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确保“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责任

        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全力组织规划纲要的实施。特别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区政府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强化本单位年度计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和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二)强化规划指导,落实专项规划

        本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区政府各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按照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制订好专项规划及乡镇街道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各项目标和举措,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扎实加以推进落实,确保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三)坚持项目带动,推动规划实施

        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现实需求,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每年储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通过对重点项目的发掘、争取、储备和组织实施,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发展提供项目支撑。一是建立重点项目储备运作机制。加强重点项目数据库建设,按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动态管理,做到“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强资金需求和供应预测,发挥民营资本投资的主渠道功能,提高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能力,通过争取省市项目和财政投入、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三是强化对重点项目综合协调服务。加强对重点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努力解决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广泛开展宣传,强化评估监督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纲要,引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规划纲要实施。建立规划纲要评估制度,适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和跟踪分析,提高规划纲要实施的有效性。强化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体现了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区委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索引号

        文号

        公布日期

        2022-03-30

        公开方式

        发布单位

        统一编号

        关于印发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3-30 10:32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之江度假区管委会各单位: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该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全力抓好实施工作。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六日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杭州市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委关于制定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重要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我区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推进新西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我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8.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8.5%;财政总收入31.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8.78%和38.3%,总量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前列;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年均增长41.9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8.49:47.77:33.74调整为6.77:53.2:40.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64%,明显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加快。科技经济区块建设加快推进,西湖科技经济区块初步建成,转塘科技经济区块规划调整和一、二期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浙大科技园老和山区块启动,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之江度假区建设开发的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城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累计投入道路建设资金约50亿元,完成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全面推进三墩、留下、转塘三个区块改造和之江度假区的路网框架建设。基本完成新一轮农居规划布点工作,农转居公寓建设步伐加快,累计竣工105万平方米。先后实施320国道、天目山路、西溪路、体育场路等一批城市景观道路整治和管网配套工程。配合实施了浙大紫金港校区、小和山高教园区、绕城公路、杭千高速等省、市重大工程。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关停矿山企业,完成了畜禽禁养限养目标,加强了截污纳管和城乡绿化建设,新增绿地约500万平方米,“百村整治”、背街小巷改善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顺利实施“三区管理体制”调整,完善了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之江度假区和转塘及周边地区的管理体制。实施区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有力地保障了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施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实施撤村建居和村级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开展选商引资,五年累计引进区外到位内资206.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98.25%和69%。

        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成功创建省科技强区、省教育强区、省文明城区、省文化先进区。名校集团化办学在全市推广,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区体育馆等一批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应对“非典”等公共突发性事件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计生工作连年保持一类地区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5.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社会救助、扶贫帮困工作取得新成效。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85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108元。社会消费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教育、娱乐、通讯、交通、住房等消费支出比例逐年增加。

        专栏1: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实际

        “十五”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40.32亿元

        58.80亿元

        18.50%

        地方财政收入

        6.98亿元

        17.66亿元

        38.30%

        三次产业结构

        /

        6.77:53.20:40.03

        /

        外贸出口供货值

        31.54亿元

        /

        /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45%

        40.03%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25%

        29.64%

        /

        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

        60%

        68%

        /

        城市化水平

        70%

        88.50%

        /

        人口自然增长率

        2‰

        5.86‰

        /

        城镇职工年均工资性收入

        20000元

        29850元

        20.49%

        农民人均收入

        10000元

        9108元

        9.80%

        备注:上述指标均为非在地统计口径,外贸供货值已停止统计。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创新发展能力还不够强,资源要素制约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农村特别是上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就业体系和投入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和各种不稳定因素较多,处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从全球看,我国加入WTO以来,新一轮国际资本与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并呈现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特征,为我区全方位、宽领域扩大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对我们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势头,投资和消费互为促进,我区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需的国内市场状况和整体外部环境良好,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对我们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内合作和彼此依存度不断增加,随着杭州市“旅游西进”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的区位优势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和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地区之间相互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开始向环境、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高层次竞争方向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区域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从我区自身情况看,加快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日益成熟,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期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关键期,这对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我区推进现代化、建设新西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不断开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推进“三大接轨”,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新西湖。

        (二)基本方针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我区快速发展、优质发展、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重点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生态型社会,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创新。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区,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五个统筹”原则,加大城市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区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的和谐相处。加快推进“文化大区”建设,全面建设新西湖文化,大力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破解“七大难题”,着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各种困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西湖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和谐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为民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相统一。注重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逐步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全面推进“打防控疏”一体化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积极打造“平安西湖”。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休闲品位高、人居环境好、人文气息浓、社会秩序佳的新西湖。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337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分别达到63亿元和33.5亿元。到“十一五”期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70,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0%,形成较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格局。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10年分别达到26750元和15350元,努力构建生活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富裕西湖”。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分别达到7亿美元和450亿元左右,比“十五”时期翻一番以上。经济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努力构建开放程度高、发展后劲足的“活力西湖”。

        ——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扎实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完善,休闲旅游的品牌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旅游西进”的战略机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服务业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特色旅游景点项目、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打响“之江牌”和“西溪牌”,旅游景区景点知名度不断扩大,旅游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到2010年,大旅游产业总量占现代服务业总量达到25%以上,努力构建服务设施全、休闲品位高的“休闲西湖”。

        ——城市化步伐整体推进,生态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环境质量加快改善。深入实施“环境立区”和“城市化带动”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区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全面实现生态区建设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总量控制指标要求,“三废”达标排放率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优、人居环境好的“生态西湖”。

        ——社会各项事业更加繁荣,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新西湖文化特色日益显现。文化大区和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沉积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挖掘。科教、文卫、体育、人口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到2010年,全面实现“教育强区”、“科技强区”、“卫生强区”、“文体强区”目标,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38.66%以上,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3.5%。文明城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公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历史风貌、西湖特色、大众特性”的新西湖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努力构建居民素质高、人文气息浓的“文化西湖”。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更加明显;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城乡居民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努力构建法治程度高、社会秩序佳的“和谐西湖”。

        专栏2: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属性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单位

        2005年实际

        2010年目标

        绝对值

        年均

        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91.25

        337

        12

        2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1.35

        63

        15

        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7.66

        35.5

        15

        4

        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

        万元

        4.7

        7以上

        5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4.41

        38以上

        6

        三次产业结构

        2.2:32.5:65.3

        2:28 :70

        7

        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

        78.43

        80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601

        26750

        10

        9

        农民人均收入

        9108

        15350

        11

        10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33

        10

        /

        11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08

        7

        12

        五年累计引进区外到位资金

        亿元

        206.82

        450

        13

        大旅游产业总量占现代服务业总量比重

        19.42

        25以上

        14

        医院每千人床位数

        6.8

        8.8

        /

        15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0.89

        下降16%

        16

        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36.26

        38.66以上

        /

        17

        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3

        3.5

        /

        18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万个

        2.09

        10

        /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4.5

        /

        20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

        95以上

        /

        备注:上述指标中,地方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2005年的实际数和2010年的目标数,都按照国家新的在地统计制度进行统计,属于在地统计口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2005年实绩参照杭州市平均数。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意愿,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约束性指标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政府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如期实现。

        三、全力推进“富裕西湖”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调整优化产业规划和空间资源利用模式,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档次,大力发展科技型工业,提高都市农业效益和发展水平,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型工业和都市农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加快现代都市商务区建设,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推进商贸商务圈建设。以黄龙商务中心、城西商贸圈和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为依托,积极实施“退二进三”、高校搬迁地块改造和城区闲置及利用率偏低地块的二次开发,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着力培育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等产业。发挥黄龙商务中心的品牌辐射作用,通过规划调整,加快高校搬迁地块建设,新建一批综合商务设施,拓展发展空间,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及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构建我区的现代都市商务中心。加快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建设,调整落实翠苑、西溪地区单元控规,推进沿线城中村、旧小区和工业用地的逐步搬迁改造,积极盘活现有楼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现代通讯、数字娱乐等产业,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和发展动漫数字娱乐产业、文化服务娱乐产业的重要基地。加快城西商贸圈建设,科学规划利用天目山路以南和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古墩路两侧的空间,优先落实第三产业发展用地,加快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形成天目山路商务办公街区和古墩路商贸中心。抢抓建成区向近郊加快拓展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块改造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休闲度假、商务居住等配套服务功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引导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努力打造集商务办公、电子信息、综合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商务区。

        专栏3:商贸商务圈重点功能区

        ◆黄龙商务中心。通过调整部分地块用地规划和改造建设,新建一批综合商务设施,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及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增强黄龙地区的集聚效应,使之成为现代都市商务中心。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通过推进城中村、旧小区和工业用地逐步改造搬迁,进一步增加商务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现代通讯、数字娱乐等产业,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和发展动漫数字娱乐产业、文化服务产业和娱乐产业的重要基地。

        ◆城西商贸圈。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天目山路以南和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古墩路两侧空间,加快推进浙大科技园和沃尔玛购物广场等项目建设,培育形成天目山路商务办公街区和古墩路商贸中心。

        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抓住“旅游西进”战略机遇和世博会、休博会、西博会以及茶博会等商机,加快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以中国美院转塘校区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中心,吸引一批国内外着名动漫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创意及其衍生产品,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和效益好的文化娱乐企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服务与传播、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软件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法律、会计、审计、设计等中介机构,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中介服务业企业,整体提升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区域物流中心,推进伟量五金城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建设。推进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和楼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打响“住在西湖、创业在西湖”品牌。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通过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快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加快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商贸项目建设,建成沃尔玛购物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培育形成五里塘商业商务、转塘旅游商务、花蒋路生态休闲商务等商贸特色街区。以满足居民生活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推进社区经营性服务,努力构建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便民利民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服务网络,形成“15分钟社区服务圈”。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产业

        ◆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以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和观光度假、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会展、休闲商务“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休闲产业。

        ◆大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形成数字娱乐研发、孵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出版发行、电影、传媒等产业的发展。

        ◆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服务与传播业、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为发展重点,提升信息软件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各类科技创业创新服务孵化器。

        ◆商贸物流业。重点加快现代流通业、物流业、商业特色街、专业特色市场和商贸项目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和社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培育发展茶叶交易等特色专业市场;加快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培育形成五里塘商业商务、转塘旅游商务、体育场路都市休闲、花蒋路生态休闲商务等商贸特色街区。

        ◆中介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培育法律、会计、审计、设计等中介机构,发展房地产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强对中介服务业的规范管理。

        ◆社区服务业。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事业,推进社区经营性服务,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形成“15分钟社区服务圈”,努力构建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便民利民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服务网络。

        ◆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楼宇经济。

        ◆近期在建或拟建主要项目。伟量五金城、沃尔玛购物广场、西溪软件中心、庆丰广场、五里塘河水乡风情街等。

        (二)强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平台建设,做大做强科技型工业

        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平台建设。抓住杭州市加快实施“工业功能区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人文荟萃、创新创业氛围浓的优势,以完善孵化、研发、成果转化接产和综合配套服务等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浙大科技园和西湖、转塘两大科技经济区块建设。积极整合建成区楼宇资源,进一步增强销售、研发、产业拓展延伸等功能。高起点、高品位实施浙大科技园开发建设,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布局商务设施、科技研发、企业总部等基地,努力建设成为集商务办公、科技研发、企业总部于一体的多功能高科技园区。西湖科技经济区块在加快综合服务配套区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调整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加大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力争工业功能区扩容,使之成为我区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产业的接产基地。转塘科技经济区块在调整完善功能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建设科技型企业总部基地,力争功能区块扩容,使之成为生态型的高科技与都市产业园区。坚持优用、快用存量工业用地,整合袁浦、龙坞、周浦等乡镇工业区块,合理调整乡村零散工业用地,通过土地置换、二次整理等方式,使可用土地资源向功能区块集聚。

        专栏5:高新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和功能定位

        ◆西湖科技经济区块。重点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与精细化工等高科技产业,建设成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接产基地、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以及科技人才与高技术产业集聚地。

        ◆转塘科技经济区块。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建设成为科技型企业总部、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基地。

        ◆浙大科技园。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布局商务设施、科技研发、企业总部等空间,努力建设成为集商务办公、科技研发、企业总部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学科技园。

        ◆近期在建或拟建主要项目。浙大网新、养生堂生产基地、德力西高科技产业基地、杭州卷烟厂迁扩建、美国凯林家具检测中心、杭州三杭电梯部件有限公司、瑞莱实业(杭州)有限公司、宁波韵声集团总部、恒立电机有限公司迁建、杭州直通电子有限公司等。

        创新推动科技型工业发展。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和高技术产业区块的集聚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国内外高技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环保、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链相关产品企业集群发展,着力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大力扶持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扶持科技孵化企业的发展,注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先进技术的开发与保护,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基础,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10年,力争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

        改造提升都市工业发展水平。鼓励传统企业采用高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试点和示范工作,支持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深入实施“扶优扶强”战略,着力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品牌保护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对外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努力打造一批品牌企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30个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实现由模仿创新、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为主转变。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研发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提高建筑业的设计、施工和技术装备水平,使建筑业成为我区的支柱优势产业之一。

        (三)注重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都市农业发展环境。到2010年,钱塘江南北大塘达到防洪5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的标准,北部运河流域达到防洪20年一遇、排涝10年一遇的标准。加强农业科技支撑、资金保障、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农业信息服务等五大体系建设,提高都市农业发展综合保障能力。

        加快农业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布局向园区化、规模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北部水网平原区、中部丘陵区和南部沿江平原区三大现代农业区域。北部水网平原区继续巩固和扩大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和休闲旅游农业;中部丘陵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重点发展西湖龙井茶等优势产业,培育扶持乡村旅游农业;南部沿江平原区利用水域、农田等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养殖业和莼菜、瓜果、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形成具有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都市农业区块。

        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充分利用区内田野、山水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重点扶持水产、茶叶、蔬菜、花卉苗木和食用菌等五大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一产与三产的互动发展。到2010年,培育形成10家区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积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到2010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5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8个。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西湖龙井茶、西湖莼菜、九曲红梅茶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效益,争创6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四、全力推进“活力西湖”建设,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实施“三大接轨”。

        (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强化政府信用,提升企业信用,建立个人信用。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指导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鼓励企业通过资本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化区属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激活国有、集体企业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多元投入,按照监督管理、社会公益、中介服务、生产经营的分类,稳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人才、信息等外部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及以民引外等途径,实现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快二次创业步伐。

        (二)加快科技强区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加强科技企业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多元化投入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制,制定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专利示范城区建设,形成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快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力开展孵化器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努力构筑区域创新创业集聚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产品,努力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新增省、市级技术中心8家、研发中心15家。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认真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和代建制,全面推行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开展区划调整,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减少行政成本,增强区域发展合力。继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及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监督,提高使用效率。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推进机关创新服务,探索和构建社会化、多层次的创新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管理与服务、创新与规范、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高效运行机制。

        专栏6:重大改革任务

        1

        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

        2

        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

        3

        制订并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

        4

        进一步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

        5

        推进税收属地征管,进一步完善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6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7

        制订卫生管理体制“管办分离”方案

        8

        继续推进社区卫生建设

        9

        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制度

        10

        全面推进社区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

        11

        建立健全社会化维权制度

        12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或救济)相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

        (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强化选商选资理念,创新招商机制,进一步形成由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局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大力引导、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各类引资活动,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开放合作中做大做强。加强楼宇招商和税源培育,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区设立区域总部或区域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努力壮大区域税源总量。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多元化战略,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扩大出口。鼓励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效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机构。

        (五)深化“三大接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深化接轨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接轨上海,以国家全面启动长三角区域规划为契机,充分发挥静安区等友好城区和上海联络处的作用,丰富合作交流内容,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广泛融合。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和双对口工程,积极支持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加快接轨浙大,依托浙大玉泉和紫金港校区,打造西溪路浙大科技园和古墩路沿线高科技研发集群区域,逐步建成环浙大科技长廊。

        五、全力推进“休闲西湖”建设,进一步提高休闲旅游品位

        紧紧抓住“旅游西进”战略机遇和世博会、休博会、西博会以及茶博会等商机,进一步深化完善《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旅游商贸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和观光度假、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会展、休闲商务“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休闲产业,打响“天堂在杭州,休闲在西湖”品牌。

        (一)加快之江度假区发展

        继续巩固、发展之江度假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体制调整成果,全力推进之江度假区和转塘区块的规划调整和开发建设。加快度假单元、城镇单元、浮山单元三大区块建设,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提升旅游集散、休闲度假等服务能力,重点引进和配套建设休闲旅游服务设施、会展与商务设施、文化创意基地。巩固提升宋城、未来世界等景点的品位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冰雪世界、极地海洋公园等重大旅游项目,形成品牌化的现代主题公园群。大力推进沿江开发,加快建设星级度假酒店和高档运动休闲设施、高档休闲购物中心以及商务会议中心,形成沿江高档休闲区。加快转塘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交通集散、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配套服务功能。通过加快开发建设,打响之江度假区“文化创意中心、旅游休闲基地、生态人居家园、和谐创业城区”品牌。

        (二)加快以西溪湿地为重点的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

        继续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经营管理,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同时,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深度开发西溪湿地休闲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科普、休闲、生态、民俗展示等综合功能,进一步打响“天堂湿地”品牌。切实抓好其他景区景点的开发基础工作,推进灵山景区规划调整和保护开发,努力实施大清谷温泉度假区、白龙潭等景区景点的改造建设,兴建一批高档次的休闲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构筑休闲产业发展平台。

        (三)大力发展以农业自然资源为支撑的休闲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区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强化规范引导,大力发展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之江度假区辐射带动作用,利用上泗地区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龙坞茶村等区块的休闲档次和旅游配套功能。抓好袁浦、周浦沿江休闲农业产业带和福海堂茶业休闲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疗养、拓展训练等新型休闲项目,丰富特色旅游产品。

        (四)努力打响“休闲在西湖”的品牌

        切实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以培育最佳景观、最佳生态为目标,积极保护改善山、水、洞、沙、茶园和田园等自然生态景观,努力打造优良的生态休闲环境,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整合发挥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功能,促进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的整合,增强休闲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努力优化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深入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努力在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包装和宣传促销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增强景区景点、

        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专栏7: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

        ◆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转塘及周边地区。重点建设星级度假酒店和高档运动休闲设施、休闲购物中心以及商务会议中心,形成沿江高档休闲区,成为休闲旅游服务、会展与商务、文化创意的基地。

        ◆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包括西溪湿地、龙坞风景区、灵山风景区、大清谷景区等,加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发挥休闲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

        ◆乡村休闲旅游网络。重点是以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为依托,加快农业和休闲旅游资源整合,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等特色产业。

        ◆近期在建或拟建主要项目。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冰雪世界、极地海洋公园、西湖国际会展中心、网球中心、大清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等。

        六、全力推进“生态西湖”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

        坚持“城市化带动”和“环境立区”战略,落实城乡统筹、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城市管理。

        (一)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以加快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为契机,科学规划我区建设发展蓝图,主动衔接杭州大都市发展规划。进一步理顺我区参与城乡规划的工作体制,建立协同完善城乡规划的信息共享和参与机制。发挥区城乡规划管理中心等规划组织的作用,集中全区各级各部门的智慧,争取各方支持,积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分区规划,细化完善“和谐杭州示范区”总体方案,调整优化基础设施、城市新区、产业功能区和中心城区、景区景点、地下空间利用等规划,力争突破上泗袁浦、周浦等地区的发展规划瓶颈。坚持眼前和长远的有机统一,着力抓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有效指导城乡建设。着眼于我区自然资源和人文、科技、品牌等各种优势的充分利用,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和产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产业和人居配套、建设和保护兼容、空间充分科学利用的现代都市空间利用模式。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上泗薄弱地区的倾斜扶持力度。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特别是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方面可用财力,突出扶持周浦、袁浦等相对薄弱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向市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重点加快袁富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扶持乡镇开展主干道“三化”整治,配合实施上泗地区上下水并网工程,完善路网、电网、通信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经济相对薄弱中心村村庄整治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百村整治”工程,启动新一轮中心村撤扩并规划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对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关注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以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以区块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按照功能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生活创业的现代化城区要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农转居公寓建设,使新开发区块成为联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成为聚集人口、提升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平台。积极争取一批省市重点工程和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城市化。

        推动村社经济加快发展。支持村社抓住城市化加快推进的机遇,用足用好10%留用地政策,统盘考虑规划与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争取成熟一块落实一块,兴建一批商务楼宇和标准厂房,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源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壮大村社集体经济。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重点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村社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村社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专栏8: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实施项目

        相对薄弱地区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周浦、袁浦等相对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工程,支持生态休闲农业、无污染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项目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村社经济培育工程。全力支持村社落实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引进优势项目和企业,壮大村社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村社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地区的道路“三化”整治,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全面完成“百村整治”工程,启动新一轮中心村撤扩并规划建设和新农居建设。

        ◆重点项目带动工程。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积极争取在农村地区实施一批市以上重点项目,加快区块开发和产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发展。

        ◆农村居民保障工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救助机制,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一十百千万”工程,统筹农村文教卫体和生态环境等事业发展,加对农民素质教育,促进转移就业和创业。

        (三)全力推进以城西新区和转塘区块为重点的城市建设

        创新城建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投入杠杆作用,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实施建设项目市场化运作,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多主体参与开发的投入运作机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和出让用地储备推出协同实施,尽可能降低建设项目政府实施成本。坚持优用快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区块建设品位,加强建设用地报批、储备等基础工作,加快储备用地出让步伐,整体盘活转塘、三墩、留下、蒋村等区块的土地资金,保障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城市路网框架建设,重点完善城西地区和上泗地区的路网市政设施,抓好科海路、留泗路、余杭塘路等骨干道路建设。全力争取和支持留石快速路、市地铁二号线、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及抗咸二期等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抓好武林巷、九莲路等城市支路建设,加强乡镇村道的“三化”整治,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形成便捷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路网框架。全力争取支持,加快城乡给排水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城西污水管网和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以及浙大护校河、沿山河和西溪路沿线截污纳管工作。全面完成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旧小区整治,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专栏9: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争取和配合实施的市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留石快速路、市地铁二号线、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及抗咸二期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以及上泗地区给水并网等为重点的城乡给排水工程规划建设。

        ◆三大区域路网框架建设。包括以三墩功能区块为中心的城区北部路网、西溪湿地周边及留下、蒋村等区块的道路框架和以之江度假区、转塘区块为重点的上泗地区路网建设。

        ◆城市支路配套建设工程。按照杭州城市规划和城市单元规划,推进九莲路、武林巷等33条支路改建扩建,进一步完善城市支路及市政设施。

        加快城西新区和转塘区块建设。按照新城区和大都市组团的标准,继续完善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和农居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以三墩、留下、蒋村三大功能区为核心的城西新区和转塘区块建设。以城西新区开发为依托,发挥生态优越、智力密集等优势,加快“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凸现城西地区生态旅游示范、创新创业示范、品牌居住示范、人才培育集聚示范功能。加快三墩区块建设,充分发挥浙大紫金港校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湖科技经济区块等区位优势,逐步打造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基地,以承接主城人口扩散为主的大型居住区,以及主城区西部商贸和公共服务中心;加快留下区块建设,发挥区位优势和浙大科技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公建配套服务,适量发展房地产、旅游度假休闲产业和科技型工业,强化综合功能,逐步将留下区块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布局合理、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新片区;启动蒋村区块建设,逐步打造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主要配套功能服务区、西溪湿地的旅游服务基地和蒋村地区的生活居住区块。加快转塘国内一流生态旅游休闲区块建设,逐步打造市区西部地区旅游服务、旅游集散、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高尚住宅、商务办公的基地。

        专栏10:城乡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城西新区。包括三墩、留下、蒋村等三大功能区,以及天目山路、古墩路两侧等,形成集生态旅游示范、创新创业示范、品牌居住示范、人才培育集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品位和谐示范新区。

        ◆转塘区块及周边地区。逐步打造成旅游服务、旅游集散、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商务办公的基地。

        ◆其它区域。积极创造条件,推进15个城中村试点改造、旧城和高校搬迁地块改造等工程。

        (四)全面加强生态区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企业、产业和社会各个层面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发展循环型工业,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积极鼓励推行企业清洁生产,降低能源、水资源、原材料等消耗,加强资源再生利用,创建一批循环型示范企业。以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发展绿色宾馆、饭店、商场,努力降低经营中的物耗、能耗、水耗。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创建绿色社区、企业和机关。积极鼓励实施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示范建设工程,创建一批循环型与节约型示范社区和村镇。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落实生态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决策和实施机制,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和资金保障,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生态区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切实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努力建立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科学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全面完成矿山整治复绿工程,加强生态绿地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杜绝新污染源产生;实施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广泛推行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大工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力度,加强学校、医院、商业区、社区环境噪声控制。继续开展河道整治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生态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到2007年,基本达到生态区考核要求;到2010年,大气质量和地表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98%以上,全面实现生态区目标。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坚持堵疏结合,努力构建“节点创新、层面互动、纵横联接、网状运行”的城管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依法管理、长效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实现城管网络无缝链接。初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保障机制,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优质安全运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和经营,形成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健全规范、统一、适用的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作业、公用服务的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的公信度和满意率。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街面管理、市政公用、市容环卫企业运行监管基本实现数字化。大力开展城市管理专项执法,严查违法建设行为,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基本实现城区“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的长效管理目标。到2010年,城区主要道路“四化”覆盖率达95%以上,其它道路“四化”覆盖率达50%以上。

        专栏11: 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单位

        规划目标

        1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2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90

        3

        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

        >310

        4

        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100

        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4

        6

        COD年排放量

        万吨

        <1

        7

        SO2年排放量

        16

        8

        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9

        “三废”达标排放率

        %

        100

        1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1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100

        1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75

        13

        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率

        %

        >98

        14

        达到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建设标准的乡镇

        6

        七、全力推进“文化西湖”建设,进一步繁荣社会各项事业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充分挖掘新西湖文化内涵,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新西湖文化品位。

        (一)加快发展先进文化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继续以“一十百千万”工程、“双百场”、“全民健身月”等文体活动为载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生活的文体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城乡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到2010年,各乡镇街道都建成一定规模的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各村社都建有文化活动室。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以西溪文化为龙头,加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努力培育茶文化、龙(龙舟)文化等特色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加快构建“文化大区”。

        (二)巩固提升教育强区

        坚持教育优先,努力打造“学习型城区”。坚持素质教育发展方向,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加强民办教育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名校集团化战略,坚持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相结合,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全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生、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10年,全区优质教育惠及面达到95%以上。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贯彻实施国家城市和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优化中小学结构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到2010年,老城区学校的改建、新区学校的配套建设和乡镇学校的改扩建基本到位。全区中小学的校均人口覆盖率、校均学生数和设施设备配套水平处于全省先进行列。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口子女“好上学”、“上好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化。

        (三)加快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卫生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运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卫生服务站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全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督执法综合协调,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继续加强妇幼卫生保健、精神卫生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快区级医疗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规范民营医院经营行为,建立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格局。进一步调整城乡医疗机构布局,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健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10年,城镇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率均达到100%。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和人口覆盖率,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卫技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为目标,积极推广体育健身知识,扎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健身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能力,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握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绩效优先的人才竞争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区人才总量年均增长8%左右。

        专栏12:社会事业重点工程

        ◆教育设施:主要包括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第二实验学校、留下中学、袁浦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以及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校等项目。

        ◆公共卫生:主要包括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新城西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扩建、村级卫生所改造等项目。

        ◆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区图书馆、西溪民俗文化博物馆、区体育场等项目。

        ◆社会福利设施:主要包括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社会福利中心、顺华老人公寓、乡镇老人公寓等项目。

        八、全力推进“和谐西湖”建设,努力构建保障体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安定团结的社会

        平安稳定、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发展,全力打造“平安西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坚持依法治区,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评议考核制,完善错案责任追究考核制,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法治之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拓宽与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主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依法监督。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青、妇、残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开展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事务协商机制和社会阶层公开沟通机制,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制定实施第四个依法治区规划,积极推进“五五”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为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二)深化综合治理,全力创建“平安西湖”

        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责任制,创造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打防并举,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组织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活动,深化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实现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管理。继续推进平安街道(乡镇)、平安社区(村)等多层次的基层平安创建工程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治理、群防群治,进一步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外来务工创业人员服务、维权、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妥善处理疑难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安全防范体系和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强化消防、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国防动员体系。

        (三)始终关注民生,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倾斜支持力度,全力构建保障标准与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就业信息采集发布机制,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普惠性基本保障、企业福利性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为一体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参保率。完善社会帮扶救助体制,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深入开展“春风行动”,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落实残疾人各项救助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帮扶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成区社会福利中心,全面推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加快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规范区慈善总会、区慈善物资调剂中心以及慈善互助家园的运作机制,推动捐赠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到2010年,全区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2张以上,人均公益收入达到20元。

        (四)注重基层基础,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着力加快农村社区发展,把强化社区服务、提升社区功能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逐步设立乡镇、社区(村)一站式服务窗口,努力拓宽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卫生保障等服务领域。切实加强农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区辖区单位支持、社会各界资助、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加强社区配套用房的确权、使用和管理。大力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科学、合理地界定和划分社区,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深化社区民主化管理,积极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功能,形成责权利相配套的社区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精品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区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重点拓展家政、养老、保健、医疗等服务内涵,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管理,不断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等一批社区公益性组织和中介机构,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企退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五)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人口问题综合治理,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坚持把老干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促进老干部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九、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确保“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责任

        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全力组织规划纲要的实施。特别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区政府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强化本单位年度计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和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二)强化规划指导,落实专项规划

        本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区政府各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按照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制订好专项规划及乡镇街道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各项目标和举措,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扎实加以推进落实,确保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三)坚持项目带动,推动规划实施

        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现实需求,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每年储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通过对重点项目的发掘、争取、储备和组织实施,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发展提供项目支撑。一是建立重点项目储备运作机制。加强重点项目数据库建设,按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动态管理,做到“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强资金需求和供应预测,发挥民营资本投资的主渠道功能,提高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能力,通过争取省市项目和财政投入、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三是强化对重点项目综合协调服务。加强对重点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努力解决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广泛开展宣传,强化评估监督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纲要,引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规划纲要实施。建立规划纲要评估制度,适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和跟踪分析,提高规划纲要实施的有效性。强化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体现了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区委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