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坚持“科创强区”战略导向,积极培育以创新为内核的主动能,加快集聚创新要素,不断完善创新生态,全面增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区域整体创新实力位列全省前列。 一、主要成效及亮点工作 (一)首次夺鼎,区域创新实力全省前列。成功夺取“科技创新鼎”,荣获2021年度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连续四年荣获市科技创新发展考核“优秀”等次。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指数(247.7),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位,科技投入和产出指数分别位列全省第4和第2,科技投入指数位列全省第4,转型升级指数位列全省第5,创新环境指数位列全省第6,技术创新指数位列全省第6。 (二)蹚新模式,“一链一院一基地”成效明显。与西湖大学签订深化合作协议,与浙大城市学院达成新的战略合作,累计合作高校达12家。“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带”的“一带三园”已初具雏形,“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发布三年行动方案,“环紫金港创新创业圈”已启动建设。“一链一院一基地”发展模式初具成效,新建成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等6个产业特色鲜明、核心技术突出的新型产学研基地,引进高质量高校经济项目120个。 (三)国之重器,构筑战略力量矩阵。深化“116N”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省市科技部门对接,高效拨付建设经费,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落户云栖,杭州智元研究院顺利揭牌,力争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全力推进阿里云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组织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3家、省研发中心39家,新认定市研发中心44家。 (四)聚焦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明显。2021年,全区投入R&D经费81亿元,较上年提升19.6%,投入强度达4.25%,排名全省第5位,较上年提升0.15个百分点,超出全省平均值1.31个百分点(浙江省2.9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7.9%,位列全市第二。18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省厅评审21个,市2022年度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获认定16个。 (五)引航发展,科技主体培育成效显着。首创实施“飞天计划”,认定首批飞天、准飞天企业17家,兑现补助6200余万元。培育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52家,总量居全市第三。新增铖昌、臻雷2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评定雏鹰企业96家,预计新增国高企250家、省科中小企业800家,创历年新高。组织推荐11家企业申报科技小巨人资质。 (六)优化机制,科技品牌影响突显。制定《科技八点半机制优化方案》,升级打造“科技八点半”3.0版,创新活动组织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建立“企业发现机制”挖掘引进优质“种子”企业,举办了高校经济、产业链、新经济主体等特色系列专场,全年开展活动5场,路演科技型企业(项目)42个,构建起多方协同的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 (七)双链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聚焦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与浙江科技学院共建区校联合创新中心、与杭电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加速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按“六有标准”着力打造一批产学研示范载体,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嫁接,累计促成产学研项目101个,实现技术交易额超120亿元。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区科技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科创强区”发展目标,构建完善最优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通过擦亮新品牌、建设新载体、壮大新主体、营造新服务,推进科技发展“追高求新”,塑造凝聚西湖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加快构建科创引领、制胜未来新高地, 主要目标:围绕继续创建“科技创新鼎”,锚定18个科技关键核心指标,在优势指标上全力“争先进位”,力争全年实现:预计全社会R&D经费支出89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4.28%;新增省级科技中小企业8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0家以上。 (一)精准服务创新主体,擦亮科技新品牌 一是全力优化“科技八点半”品牌。导入行业论坛、主题赛事、揭榜挂帅、周年总结、飞天之夜等丰富活动形式,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赛道扩容活动主题,建立起甄选机制、解难机制和赋能机制等“三大机制”,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问题办理全周期及时可见、全过程跟踪管理,完善“科技八点半”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二是聚焦打造“区校合作月”品牌。进一步浓厚高校经济氛围,加速区校合作成果落地转化,在每年的11月举行“区校合作月”系列活动品牌,按照“服务进学院、机制进项目、品牌进平台”三大机制,围绕“产学研合作、重点载体、校友回归、创新创业、政策直达”五大维度,打造“多阵地、多战线、广覆盖、齐参与”的合作月品牌,实现“周周有活动、次次有收获、整月都精彩”的良好局面。三是持续开展校友回归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辖区高校校友资源,创新和丰富“大学+”发展模式,吸引各界校友携带技术、项目、资金和团队回到西湖创新创业,聚力打造“城市+母校+校友”的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开展“高校直通车”服务,进一步促进校地、校企和校友之间合作,激活大西湖的校友“朋友圈”资源,更好地实现校地深度融合、共赢发展。 (二)打造自主智创高地,建设科技新载体 一是构建研发机构体系。推动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云栖工程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西湖基因编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激发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智能创新研究院等平台的创新活力,力争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家、省市研发中心65家,形成多元、多层次良性发展的研发机构体系,全面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二是打造新型产学研基地。深化“一链一院一基地”发展新模式,依托新建成的浙财大金融科创园、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等产业空间和平台载体,承载高校科技创新前沿的项目落地。提升载体平台产业集聚度,落实《新型产学研基地管理办法》,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带形成集聚效应,高质量打造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现代国际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园等6个新型产学研基地,多维度吸引关联项目入驻;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启动建设,杭州天道量子研究院等平台尽快落地。三是拓展创新创业空间。进一步做大科技主体承载平台,与“楼宇经济”联动,摸排一批优质潜力园区储备。分门别类开展政策宣传,加强申报辅导,鼓励新建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备的双创平台,提升市级以上资质认定通过率。突出平台孵化能力水平,提升双创平台从业人员业务能力,重点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朝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打造梯队承接、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空间布局。 (三)构建梯次培育机制,壮大科技新主体 一是聚焦科技小巨人培育。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阶梯培育机制,重点支持脑科学与脑机融合、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等三大科创高地15大战略领域,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在细分高新技术领域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二是挖掘飞天企业扩容。按照整体谋划、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原则,修订完善《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飞天计划实施意见》,针对企业高成长性建立分层孵化体系,全力做大创新型企业矩阵,加快协同创新、建设优质载体、提供过硬人才,培育一批在各自领域都具有较高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成长性企业,推动形成飞天系列企业群星璀璨的发展之势。三是聚力主体质量提升。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高企“双倍增”计划,建立国高企培育库、国高企预备库、雏鹰企业培育库、省科小培育库等“四库”,不断“扩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等创新主体队伍。瞄准高新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强分层分类指导,推进“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四)激活创新创业活力,营造科技新服务 一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扩展“西湖科技金融生态圈”小程序覆盖面,搭建起享受风险池贷款、政策通、报项目、成果池等在线政企服务平台。建立“白名单”机制,鼓励金融和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推动创新政策、资源向重点企业集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来金融活水。二是加快区级科技政策修订。贯彻落实好省市科技条线政策兑现,加快新一轮《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科技创新发展政策》,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引导作用,有重点的扶持一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科创新星。出台实施《高校经济实施意见》,为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成熟一批、设立一批、扶持一批”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三是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深化“两中心一队伍”建设,共建区校联合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溢出,培养一支专业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打造首个概念验证中心,支持长三角研究院、西湖大学、浙大启真、浙大药学院等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构建起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等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四是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充分发挥重点企业、高校院所聚才引才作用,围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项目储备库。落实“高峰人才+专项人才”引育专项工程,进一步发挥“首席科学家”吸附牵引作用,以人才引育人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