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自然综合体,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它的过渡性生态特征决定了它的特殊功能,湿地开发与保护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湿地的生产力极高,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除了生产功能外,它的生态功能更是引人注目。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在防止和延缓洪水、调蓄水量、储蓄水源、调节气候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方面也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尤为重要,有着重要的国际意义,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
山东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风景区西濒波涛浩淼的微山湖,南通千年不息的古运河航道,内有我国北方独有的水生植物园和湿地漂流园,水域面积广阔,具有独特的湿地观赏价值。这里有丰富的物种资源、55公里的湖岸线、十多万亩的野生荷花、数十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及人迹罕至的水上林区,总规划面积763公顷,是我国北方地区面积最大、自然生态最原始、最具观赏价值湖区湿地之一。公园内翠堤蜿蜒、绿水长流,一年四季如诗如画,数不清的鸟类栖息其中,各种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据统计,公园内拥有各种脊椎动物321种。其中鱼类80种、两栖类、爬行类18种、鸟类205种、兽类1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43种。拥有鸟类20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鸨、白鹳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鸳鸯、长耳鸮等22种,省重点保护鸟类35种。拥有藻类植物8门、11纲、19目、46科、115属;维管植物108科、333属、538种。维管植物中有国家Ⅰ、Ⅱ、Ⅲ级保护植物9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1种,列入“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9种。是有幸保存下来的野生自然湿地群落之一,具有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完整性、典型性的特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
一、微山湖湿地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建设
微山湖湿地博物馆位于滕州市滨湖镇,集湿地生态、湿地文化、湿地植物和动感影视观赏于一体,集中展示滨湖湿地、国内及国际湿地生态景观,是一座以湿地为主题,融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为一体的大众化专业博物馆。建立这座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大众普及传播湿地科学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当然,建立这座博物馆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全社会展示微山湖湿地的风情风貌和保护成果。因此,湿地博物馆由序厅、世界湿地、中国湿地、微山湖湿地、湿地保护、互动厅、水生植物园、3息剧场、4D电影院、办公区10个部分组成。博物馆已成为湿地文化和运河文化的载体、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将成为国内第一家综合性湿地文化博物馆。在湿地保护厅展示的是关于湿地保护的知识和内容:微山湖湿地保护措施;微山湖湿地建议;微山湖湿地保护领导视察,微山湖湿地虚幻景象;动物骨骼、解剖标本;微山湖湿地水生标本;辉光球等内容。所以说,微山湖湿地博物馆湿是展示微山湖湿地独特魅力的窗口,是镶嵌在微山湖湿地的一颗璀璨明珠。除了这些固定的展厅和一些参与性、互动性非常强的固定展览,我们每年还会推出大量的专题展览和科普活动,如围绕微山湖湿地专门组织画家采风、组织宣教员走进学校社区、利用馆藏策划推出大型展览等。
保护湿地,必须从强化宣传入手,做到舆论先行。各级宣传部门和媒体要将湿地保护宣传作为重要任务,明确主题,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深化宣传效果,在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上下功夫,在提高群众对湿地保护利用认知上做文章,切实打好湿地保护利用宣传攻坚战,引导和调动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事业中来,通过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滕州城市形象,打造发展新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突出宣传主题。湿地资源的丰富与欠缺,不仅是一个地方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创新宣传方式。湿地保护事业是一项群众性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才能把湿地保护利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力量和手段,通过扎实有效的舆论引导,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使保护湿地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第三.深化宣传效果。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归根结底需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和全民支持。博物馆应借助媒体应以开展宣传战役为主要手段,加强宣传策划,调集精兵强将,突出特色,精心组织实施,力求使宣传活动形成声势,使湿地保护利用宣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二、微山湖湿地博物馆宣教功能的创新建设
在现有博物馆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新型宣教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要以人性化服务为原则,换位思考,从公众的角度去设定服务环节,要努力为公众提供既舒适又有亲和力的服务,创造能够激发观众热情参与的情感氛围;根据新增服务功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研究宣教服务的管理、培训和工作模式以及用人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方法和工作内容的创新,形成一套完备的包括应急处理机制在内的新型宣教服务管理方案。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实现精明发展,从而使微山湖湿地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典范。
1、完成宣教服务模式的转型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国际博协2001年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我们注意到2007年定义有两处比较重要的调整,其一是调整了博物馆业务目的的表述顺序,将“教育”调整到第一位,在2001年定义中“教育”列第二位。其二是将博物馆工作对象的外延延伸到非物质遗产,即“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而2001年则为较宽泛的“物证”。根据人们的理解,物证通常只涉及具有物质实体的物件。
2007年定义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取代了多年来将“研究”置于首位的认识。看起来这只是表述语序的调整,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更采取外向的选择。我们还应该注意,定义在表述时,是将“教育”作为 “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也就是说,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贯彻“教育”的目的,不应将本职业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此外,各项业务活动要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专长,使博物馆教育发挥实效,丰富多彩。
2、博物馆新型宣教服务体系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实现3大转变
(1)实现业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以“项目”作为业务构成的基本单位;以主管负责制逐步取代原有的主任负责制;主管职责由管“人”为主逐步转变为管“事”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社会化用工方式,结合各岗位特点,通过服务外包、项目用工、人事派遣、人事代理等多种用工方式的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2)适应政府投入方式的转变:国家博物馆新型宣教服务体系建成后拟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引导,建立“品牌活动”的产品雏形,然后逐步引进社会(民间)投入,通过良性的商业循环,保障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事业经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最终达到通过公益事业引导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格局。在不影响宣教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采取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不断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3)实现分配激励机制的转变:逐步改变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引入成本核算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以公众视角为出发点,通过组织各种主题展览、创意活动、非遗展示、讲座论坛、教育推广、互动体验等特色项目,在充分融合现代科技理念的基础上,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把国家博物馆丰厚的文化资源传递给公众。一方面对中国公众进行文明普及;另一方面利用国家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资源,运用新手段和新理念与世界人民共享文明的盛宴,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博物馆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民族文明素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服务手段上搭建4大平台:
(1)票务暨观众行为分析系统;
(2)综合导览服务平台;
(3)公共广播系统和智能会议系统;
(4)视讯播控系统。
在服务模式上形成7大板块:
(1)开放服务;
(2)宣教服务;
(3)影视制作;
(4)影院剧场;
(5)网站运行;
(6)消费服务;
(7)物业保障。
湿地保护是一项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长远发展的崇高事业,我们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力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