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17°24′07″--117°30′00″,北纬23°53′45″--23°56′00″,位于漳江出海口石矾塔以西的广阔滩涂上,是以保护红树植物、湿地水鸟、东南沿海优良经济水产种质资源为主要对象的湿地类型保护区,总面积236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00公顷,缓冲区460公顷,实验区1200公顷。保护区1992年成立,1997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迄今为止种类最多的红树林天然群落,是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
保护区内现有天然红树林3000多亩,主要树种有秋茄、木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勒等5种,保护区范围内有鸟类15目38科154种,其中陆鸟8目23科74种,水鸟7目15科80种。保护区还是许多水产资源的优良种质资源库,重要的经济鱼类种质资源有斑鰶、黄鳍鲷等,重要经济软体动物种质资源有泥蚶、多纹巴非蛤、长竹蛏、缢蛏等,重要经济种质资源有二色桌片参、黑斑口虾蛄、方格星虫等。这里大量养殖着的泥蚶、锯缘青蟹、缢蛏等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远近闻名,也是周边群众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保护管理成就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以来,我们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长足发展,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成为国家理科生物学人才培养野外实习基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研究站、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教学实习基地、云霄县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云霄一中环境教育基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恢复生境:利用国债资金扩种红树林,2008年种植红树林300亩,2009年种植红树林500亩,2010年种植红树林468亩。与科研部门和高校合作,开展大米草除治及红树林恢复试验工作。2008年以来,保护区先后与福建林科院、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兴华农林高新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大米草除治和红树林恢复试验350亩,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试验结果,成功恢复红树林220亩。
环境教育:印制宣传挂历5500份、校本教材及教材套5000份及宣传小册子6000份;建设观鸟屋、鸟类高潮位栖息地、垃圾回收池等生态项目;购置单(双)筒望远镜、数码相机等教育设备;选派优秀教师27名、相关部门领导26人赴香港进行可持续教育、保护区管理与社区建设培训。
生态养殖:通过共建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筹措资金30万元聘请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朱小明教授在漳江口开展青蟹综合生态养殖试验,并由县水产养殖协会牵头举办水产养殖培训班,聘请省、市、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讲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6月着手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于2011年元月获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批准通过。通过项目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周边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科研基地:与省林科院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在漳江口合作开展 “福建红树林昆虫群落及主要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该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技二等奖;保护区管理局与厦门大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7月20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做为厦门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基地,由重点实验室出资在漳江口建设红树林长期定位研究站。漳江口还做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野外实践)基地,于2008年11月10日通过专家现场论证。厦门大学还将在漳江口建设科研综合楼,现已开展土地划拨相关手续。
社区共管:保护区涉及面广,5个单位,8个行政村,海岸线30公里,保护区周边人口5.5万人,为更好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由分管副县长牵头,组织环保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等相关单位及保护区所在镇、村与保护区管理局联合组成社区共管委员会。保护区管理局每年2次向各成员单位介绍上阶段的工作情况及下阶段的工作计划,征求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协助,促进保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