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建于1975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系南麓。介于36°31′-37°16′, E99°34′-100°49′之间。其范围包括东自环青海湖东路,南自109国道、西自环湖西路,北自青藏铁路以内的整个青海湖水体、湖中岛屿及湖周沼泽滩涂湿地、草原,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属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992年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中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为53600公顷。湿地主要由鸟岛、鸬鹚岛、沙岛、海心山、三块石等岛屿和水域及环湖沿岸的水域、湖岸、泥滩、沼泽草地以及河口等组成。总体属于内陆性盐湖湿地。
青海湖湖面海拔3193米。湖体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68公里,水域面积4283.3平方公里。为天然湖泊,平均水深16m,最大水深27m,水面海拔3193.69m,湖水容积719.4亿m3,为天然形成的永久性微咸水湖泊,水位变化较小。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成为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研究高原动物食物链、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成为高原生物重要基因库。
保护管理成就
1.监测和保护
进行湿地面积、水文、植被、水鸟、普氏原羚等监测和保护,并收集了相关基础数据,建立了基础档案。
2.科研工作
加强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病毒所、遥感所、水生所、湖泊所、寒旱所、技术与物理研究所、地球与环境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合作,在青海湖保护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遥感信息、鸟类与禽流感病原生态研究、青海湖水深水质等科研项目取得较好效果。
3.科普宣传
利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平台,搞好科普宣传工作。每年来自清华大学生物系、青海大学生物系、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等高等学府的近百名大学生来保护区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编印了青海湖系列科普读物,发放到青海湖周边的广大群众及中小学生手中,让他们了解和认识青海省湖的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知识,从而激发了热爱自己的家乡,保护青海湖的热情。
4.社区工作
青海湖地处青海省海西、海北、海南三个藏族自治州的特殊性。在周边地区发展了近50名牧民作为协管员,对他们通过培训,了解和掌握了生态管理的基本知识,加入到保护区管理行业,共同对保护区进行保护和管理。使藏民族体验到真正的青海湖主人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既能解决保护区地大人少、难以管理的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当地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总结出了一条独特的科学引导、群众参与的“社区共管”发展之路。
5.生态工程
近年来分别实施的生态工程一期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蛋岛观鸟室改建项目、生态长廊工程 、鸬鹚岛栈道工程。
湿地生态旅游
青海湖景色壮美,自然景观绚丽迷人,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旅游资源独具特色,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湖泊,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旅游名片”,2008年被评为“最受关注旅游圣地”,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之首”,2011年被国家评定为5A级旅游景区。在夏季非繁殖期开展生态旅游(观鸟)活动,每年有10万游客来观鸟休闲。2002年以来每年举办国际赛事“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加大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