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拉市海国际重要湿地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保护区由拉市海、文海、文笔水库、吉子水库四个片区组成,位于北纬26º44′-27º00′,东经100º05′-100º13′之间,总面积6523公顷,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十三年以来,采取了切实可靠的管理措施,保护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广泛认可,2004年被国家列为“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列为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国家级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
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高原湿地、湿地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记录到鸟类229种,分属12目43科(亚科),其中水禽86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黑鹳、黑颈鹤、白头鹤、灰鹤、大天鹅等35种。湿地维管束植物150种,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海菜花,分布的鱼类有26种。保护区内调查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31种,其中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17种。
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也是云南省重要的水禽越冬地之一。
保护区建立以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鸟类数量明显增加,水禽已达10万余只,构成了蓝天、白云、绿水、湿地水禽和社区交相辉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佳境。
保护管理成就
拉市海湿地的海菜花及海菜花群系得到较好的保护(拉市海为海菜花的分布上限),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生态植被得到很好发展,水禽种类数量显着增加,水禽种类从保护区建立之初的40种增加到86种,数量从建立之初的2.5万只增加到目前的10万多只;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从保护区建立之初的7种增加到目前的35种。鸟类栖息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与鸟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立了社区共管的基本模式,社区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区的各项保护管理工作,管理上引入社区共管理念,实现了从冲突管理到协商管理解决问题的转变。加强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保护区工作人员从保护区建立之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人;具有高、中、初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从而提高了保护管理水平。
成功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拉市海湿地的管理工作和管理成效,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和认可,2004年被国家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即国家林业局国债资金支持保护区基本建设项目和国家湿地补助项目资金。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拉市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力度。对于拉市海周边的垃圾,实施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同时,加强对周边农田的治理,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改善了土壤和水体质量,水生生物得以健康生长繁殖;完善和做好保护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区通过近几年来对渔业资源保护与治理,打捞了近上万张的笼、纱窗(迷魂阵),大大改善了拉市海的旅游景观,鱼类资源得以恢复和提升。
积极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的支持,完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湿地生态旅游
随着拉市海保护区管理局的成立,保护区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的对外宣传优势,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保护区的对外宣传,逐步提升了拉市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高社区群众对拉市海的保护意识。保护区还对拉市海进行了有效的保护管理,拉市海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取缔非法渔具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对海菜花的保护管理,拉市海的景观质量得到了提升。
植被得到恢复、周边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善,越冬候鸟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带动了社区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周边社区的村民建起了生态旅游从事骑马、划船、观鸟等旅游服务,建立了二十三个旅游点。到2010年拉市海旅游接待游客45万人次,周边从事生态旅游的村民每人每月收入2183元,同时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其它产业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社区和保护区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