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世界环境公约
《国际湿地公约》,全名为《关於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全球第一个环境公约。
签订保护湿地公约的想法起于1962年,那时欧洲有许多湿地被开垦,许多水禽丧失了栖息地。当时的“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现为“国际保护联盟”)、“国际水鸟与湿地研究局”(现在的“湿地国际”)和“国际保护鸟类理事会”(现在的“国际鸟类组织”)于1962年11月12-16日在法国开会,研究了保护湿地的问题。经过8年的多次会议协商,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由马修斯教授主持起草了湿地公约的文本。1971年2月2日在里海海滨的伊朗旅游城市拉姆萨尔召开了国际会议,次日有18个国家的代表在公约文本上签了字,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因为签字国迟迟没有完成本国批准手续,公约直到1975年12月21日在希腊递交批准书(第7个递交批准书的国家)之时开始生效。当时公约文本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缔约方保护水禽栖息地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保护水禽,现在已经逐步拓展到了整个湿地生态系统。
中国于1992年1月3日批准加入该公约,1992年3月31日递交加入书,1992年7月31日公约对中国生效。
第一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1997年第一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是生命之源”。2010年第14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世界最大的一块湿地
潘塔纳尔沼泽地,位于南美洲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及南马托格罗索州,面积达2500万公顷,湿地部分在玻利维亚及巴拉圭境内,总面积达242,000平方公里。沼泽地内有湿地、稀树草原、亚马孙和大西洋森林4种在南美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那里分布着大量河流、湖泊和被水淹没或部分淹没的平原。除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之外,沼泽地内栖息着650种鸟类、230种鱼类、95种哺乳动物和167种爬行动物、35种两栖类动物,其中不乏珍稀动物和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最大的国际湿地保护区
曼多比湿地,位于刚果盆地的中心,非常靠近赤道,面积是比利时的2倍,范围可延伸至65,695平方公里内受河流与湖泊环绕的雨林湿地,包含了非洲最大的内陆淡水水域,它是非洲最重要的湿地之一,目前也是《拉姆萨尔公约》之下最大的国际湿地保护区。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湿地
非洲的博茨瓦纳沙漠中的奥卡瓦戈三角洲的一块地区,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原本此地是一个淡水湖泊,大约在1万年前,湖泊干涸使其成为大型湿地。这里大量的鳄鱼、河马、水羚等野生动物和各种鱼类让人目不暇接;棕榈树林、草地、岛屿、冲积平原、环礁湖等秀美景色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世界上最大海洋湿地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面积达130公顷,湿地种类包含红树林、潮泥滩、池塘和次生森林,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湿地。这里大自然的奇观无处不在,珍禽异兽目不暇接。这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国家保护的自然湿地公园。
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中国的拉鲁湿地,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属于芦苇泥炭沼泽,位于拉萨城西北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5米。这里湿润的气候和丰美的水草在高原上十分难得,大批赤麻鸭、黄鸭、西藏毛腿沙鸡、斑头雁、棕头鸥、戴胜、百灵和云雀等各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有时还能见到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在此嬉戏。拉鲁湿地具有含氧水源、保持城市地下水位、净化污水、提供氧气等功能,因此素有“拉萨之肺”的美称。拉鲁湿地是中国各大城市中唯一幸存的最大天然湿地,2005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第一芦苇湿地
世界最大芦苇湿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盘锦的辽河三角洲沼泽区内,总面积为8万公顷。这里栖息着丹顶鹤、黑嘴鸥等各类珍稀动物,被誉为“鹤乡”、“黑嘴鸥之乡”。因原生态保护最为完好,已为世界湿地保护组织所关注。
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湿地公园
南非伊斯曼加利索(原名圣露西亚)湿地公园,南非的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位于南非东海岸,总面积为239,566公顷,以拥有自然界体积最庞大的动物群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让世界最古老的陆生哺乳动物(犀牛)和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大象)生活在一起,并与世界最古老的鱼(腔棘鱼)和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鲸)分享同一个生态系统的地方。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上第一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
1903年在英国约克郡艾尔柏(Earby)建立,并一直运行到1992年。
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湿地处理系统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园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湿地处理系统。这是处理再生水营养过剩的一个蓄水池系列,主要作用是保持流到圣约翰河的水质更清洁。
世界上第一个位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位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于1995年开始动工,2000年建成开放,它是城市区域内湿地恢复和保护的一个成功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