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一部名为《非诚勿扰》的贺岁片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映,影片中绿野葱茏、碧水荡漾、如诗如画的绝美外景,顿时吸引了无数热切的目光。人们惊叹,在“人间天堂”杭州,不仅有山明水秀的西湖,竟还有如此幽雅隐逸的湿地!一时间,这个名为“西溪湿地”的地方声名鹊起,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观光。
其实,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湿地有着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与西湖、西泠一道,被古人并称为杭州“三西”,经历过令人瞩目的辉煌。如今的西溪湿地,已演变为一座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现有园区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这片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不仅自然景观幽雅、生态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而且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气候调节、空气净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被称作是“人间天堂”的一叶“绿肾”。西溪与西湖,使美丽的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从此迈入了一个“双西”共舞的崭新阶段。
城市次生湿地的由来
湿地有天然和人工之分,天然湿地通常又称原生湿地。而现今的西溪,既非原生湿地,也不是纯粹的人工湿地,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城市次生湿地”。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这“城市次生湿地”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就要从西溪湿地的形成说起了。远古时代,西溪湿地所在的这片区域还是海洋,直到第四季全新世时期,也就是生物界进化到现代面貌的那个阶段,在地球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这片区域逐渐经历了从海浸到海退,再到湖泊、沼泽的漫长演变,终于成为了原始湿地。
进入人类社会之后,在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类农耕、渔事等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西溪湿地逐渐形成了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独特形态。这种湿地形态虽然保持了原始湿地的许多特性,但已不能算是纯天然的原生湿地。同时,这种湿地又与水塘、水库、水田等完全由人为修建起来的人工湿地有着根本的差异,但也兼具了一些人工湿地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的不断发展,西溪湿地从隐在西郊到融入城区,已完全成为被包围在城市之中的一片净土,因而又是典型的城市湿地。
所以,经过长期的演变,西溪湿地已由原生湿地发展演变为次生湿地,并且同时具备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的特征。综合上述因素,国际湿地驻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等专家为西溪湿地做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定位——城市次生湿地,按照通俗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介于天然和人工之间的湿地形态。
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
有的游客很好奇:西溪湿地的名字,究竟是古而有之,还是近年为了包装这片湿地而特意策划的呢?其实,“西溪”之名,比西湖还要早。唐代的时候,西溪因地处钱塘县西部,就已成为当地水域的称谓。
到了南宋,宋高宗赵构南下杭州,看到西溪景色绝美,萌生了在此修建皇宫的念头。后来,尽管在西湖南岸的凤凰山麓选到了更适合的地方,但宋高宗对西溪还是念念不忘,并且下旨“西溪且留下”,西溪于是名声大噪。
明清时期,西溪更是盛极一时。康熙、乾隆多次亲临西溪,留下诗作赞美西溪,乾隆皇帝更是在观赏了西溪水乡的传统龙舟比赛后,题下了“龙舟胜会”的大字。洪钟、冯梦祯、唐寅、高士奇、洪昇等大批文人雅士在此幽居修性、赋诗作画,为西溪平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近代康有为、黄宾虹、马一浮、郁达夫、徐志摩、马叙伦等也对西溪山水情有独钟,并且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西溪朴野隐逸的自然环境,历朝历代吸引着各地的名僧大师前来修庙建庵、传经修行,秋雪庵、茭芦庵、曲水庵、烟水庵、东岳庙、法华寺、三方庙等众多的寺庙庵堂遍布在西溪的河渚蒹葭、幽谷翠坞之中,形成了西溪湿地深厚的宗教文化。
西溪的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始于唐代的蒋村端午龙舟胜会,每年都汇聚了数百条附近村民自发组织的各色龙舟,这些龙舟以精美的装饰和复杂的划法取胜,不比速度比表演,观赏性特别强。同时,蒋村拳船、元宵舞龙、庙会社戏、五常武艺、元夕挂灯等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在西溪这片湿地上世代相传。
更神奇的是,我国四大名着中竟有两部名着与西溪湿地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据红学研究者土默热先生近40年的研究表明,《红楼梦》中的诸多细节,均印证了这部名着是以西溪湿地为创作背景的;另一大名着《水浒传》中的梁山泊,经浙江水浒研究会的专家考证,也是施耐庵以西溪为蓝本创作出来的。另外,西溪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越剧就在西溪湿地的陈万元古宅从落地说唱走向舞台艺术,进而实现从曲艺到戏剧转折的。
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
尽管西溪湿地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很多人为干预的因素,但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始终没有被改变。
西溪湿地可谓是植物的宝库。据2007年的调查,这里分布着126科339属的474种维管束植物和7门6个植被型组的浮游植物。随着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西溪湿地的植物种类还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二期杭州湿地植物园的建设,使西溪湿地的维管束植物超过了1000多种。
如今的西溪湿地,梅、竹、柿、菱、芦等传统植物都得到了发扬光大,围绕这些特色植物开展的休闲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早春二月,西溪湿地的上万株梅花次第绽放,一年一度的“探梅节”将八方游客引入西溪的梅林之中,品梅赏梅,好不雅致;清明时节,西溪湿地的竹林中雨后春笋纷纷冒出,竹林挖笋成了市民的最爱;到了金秋,湿地里数千株柿树红果累累,热闹的“火柿节”拉开帷幕,游客可以品柿子、采菱角,尽尝湿地果蔬之鲜;进入深秋,湿地里的芦苇和荻草扬起成片的飞絮,似皑皑白雪,覆盖在西溪的盈盈碧波之上,成为西溪又一大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景观。
西溪湿地更是动物的乐园。据最新调查,现已发现的西溪湿地各种陆生动物有500多种,其中昆虫480多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27种、哺乳动物23种。昆虫以鳞翅目最多,爬行和两栖类动物主要有各种蛇、龟、蛙、蟾蜍、壁虎等,哺乳动物有华南兔、野猪、松鼠、刺猬等等,其中大鲵、灵猫、穿山甲等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西溪曾是杭州水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拥有鱼类及水生动物50多种,鲤鱼、草鱼、鳙鱼、鲫鱼、鳊鱼等淡水鱼和龙虾、螺蛳、河蚌等均是西溪湿地的名产。
西溪还是鸟类的天堂,有各种候鸟和留鸟126种,最为常见的水鸟是夜鹭、白鹭、小䴙䴘、绿头鸭等,其中红隼、游隼、燕隼、鹗、松雀鹰、褐翅鸦鹃、白额雁、普通鵟、小鸦鹃、斑头鸺鹠等10余种鸟类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全国首创的保护模式
西溪湿地既然是城市次生湿地,就不能简单沿袭原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模式,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西溪实际的可持续保护之路?在国家林业局和有关湿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市找到了既能实现生态最优化保护,又能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西溪模式”,这就是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普通意义上的公园,这是一种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按照“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六大原则,杭州市于2003年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拆除了湿地内的建筑,外迁了湿地里的农户,并对遭到破坏的湿地植被进行了全面的修复。2005年2月,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全国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在西溪诞生。经过五年时间的恢复性建设,一个面积达10.08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终于完美地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新建成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行有限开园,只在小部分区域对游客开放,而90%以上都是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实行相对的封闭保护,因此较好地实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等湿地应有的生态功能与效益。目前,西溪湿地的大部分水质已达到四类,其中核心地段已达到三类,个别地段的单项指标甚至达到了二类和一类水体的标准。西溪湿地对杭城空气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浓度为1000-1500个/立方厘米,在一般的家庭中通常只有200个/立方厘米,即使在西湖边的北山路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也只有850个/立方厘米,而西溪湿地达到了1800个/立方厘米。因此,西溪湿地成了“人间天堂”杭州市的一叶名副其实的“绿肾”。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开创了我国城市湿地有效保护的崭新模式,为各地积极开展城市湿地保护提供了一个极具借鉴意义的范本。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诞生至今,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全国就建起了100多个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7月,西溪湿地又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全球首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加入名录的湿地,这标志着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模式得到了世界湿地保护组织的认可,西溪模式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