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淤积而成的,属于新生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且面积逐年增大,年均造陆2000公顷左右,是我国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地区。由于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在河、海、陆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海、滩涂、沼泽和河流、故道等自然湿地,湿地资源丰富,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发展规律的最佳场所。
一、基本情况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湿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处,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强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依法管区、科研、宣传培训、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了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使保护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为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1990年12月,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成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黄河口、大汶流、一千二三个管理站。其区域分两部分: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万公顷;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4.85万公顷。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555种,其中鸟类29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遗鸥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灰鹤、白枕鹤、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等49种,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之一。黄河口地形地貌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
黄河口湿地博物馆隶属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东营市唯一的一处市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2001年经市计委批准立项,2002年8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5月竣工,占地面积7872平方米,建筑面积3791平方米,其中序厅700平方米,电教厅266平方米,生物多样性厅380 平方米,生态厅180平方米,地质厅180平方米。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东营市爱国教育基地”、“东营市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
序厅:主要摆设自然保护区大型沙盘。沙盘长6.5米,宽8米,面积52平方米。水平比例尺按1:10000、垂直比例尺按1:2000设计。
生态厅:向观众系统的介绍了湿地的概念、类型、功能及保护的重要意义。该展厅选取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有代表性的湿地景观,用大型开放式仿真展示手法,突出展示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以及湿地在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厅:该展厅按照现代布展理念陈列了动植物标本八大类956种2127件。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38件。
地质厅:详细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变迁、地形地貌及形成过程。
电教厅:配置有投影仪、大屏幕、音响等多媒体设备,室内座排阶梯形设计,可容纳240名游客在此观看节目和休息。
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批准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6年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加入“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9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1997年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6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2000年被团中央、国家林业局等八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10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自然保护区。当看到湿地水面宽阔无边、白色芦花随风起伏、成群禽鸟翔集嬉戏,了解到近年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时,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明显改善了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巩固成果,把这件造福当代、泽被子孙的好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这是自然保护区发展史上国家最高领导人最权威的评价,也是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近年来生态建设成效的充分肯定。
二、建设管理情况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出发,确立了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运营高效、经济繁荣的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的奋斗目标。
(一)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综合水平
科学设立机构,优化人员组合;完善协调机制,实行社区共管。积极探索社区联合保护的管理模式,形成保护管理的强大合力。1997年6月,东营市政府成立了以副市长为主任、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区负责人为成员的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2007年6月,东营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主任、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区负责人为成员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处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保护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良好局面;逐步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将6.27万公顷土地、5.26万公顷海域及两管理站人、财、物等归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为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依法管理,为保护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本着突出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体现黄河口风貌、促进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湿地恢复区完善提升、鸟类栖息地保护和黄河清八临时防护等重大保护工程项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科研功能,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自然保护区的经验做法,确立了依法管理自然保护区的方针和行动准则,实现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根据有关法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1993年9月第7号市长令颁布实施。目前,按照国家对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的要求,正在着手编制《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办法)》;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组建了执法检查和巡逻队伍,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土地、海域使用和进区人员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抓好区内防火等安全生产工作,维护了正常管理秩序,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三)开展科学研究,为保护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为摸清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家底资料,在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1995年编写出版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该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科研合作。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项目“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项目”、“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3篇和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四)加强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努力扩大自然保护区影响力
坚持多措并举,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合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扎实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依托湿地博物馆,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设立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了“保护湿地、爱护鸟类、亲近自然”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据统计,近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16余次,参加活动人员达12000 人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开展生态旅游,探索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依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独特的旅游资源,突出“黄龙入海”、“新生湿地”和“野生鸟类”等生态特色,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开发的原则,着力探索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近年来,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了天然柳林木栈道、鸟类驯养繁育中心、湿地景观修复、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各类旅游要素不断完善,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六)搞好湿地生态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科学管理,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呈现逐渐恢复、良性发展趋势,各种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显着提高。据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29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49种。珍稀濒危鸟类保护成效更是显着,东方白鹳在自然保护区内繁殖从无到有,繁殖种群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以来已有44对成功繁殖,孵化雏鸟113只,现在已是中国重要的繁殖基地之一。2008年8月,环保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七部委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管理工作进行了评估,并给予高度评价,评估组专家一致认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法规制度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成效显着、建设思路清晰、发展前景好。
三、今后工作打算
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保护区视察为动力,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历史机遇,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两大重点,抓好保护管理、旅游开发、科研与宣传教育等工作,全力建设全国样板示范保护区和环渤海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一)立足生态优先,着力推动保护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以建设全国样板示范保护区为目标,重点抓好规划编制、立法、三大管护工程和六项管护工作,全力推进保护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一是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综合科学考察、充分研究与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实施规范管理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确保生态管护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加快推进保护区立法进程。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加快制定并争取由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保护范围和管理机构,明确保护职责、保护措施,为执法管理和依法治区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三是实施三大管护工程。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2010年重点配套提升20万亩湿地修复区,逐步解决区内湿地生态用水问题,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生物多样性。
(二)倾力打造品牌,着力推动旅游区开发建设实现跨越式突破
以打造“黄河口生态旅游”品牌为目标,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体制理顺和宣传推介工作,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实现跨越式突破。一是抓好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工程和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建设雁湖调节隔坝、主次换乘码头等设施,增加划船、湿地探险等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着力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科普于一体的精品景区。二是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类项目。按照总体规划,加快规划建设门景区、新滩湿地娱乐区、鸟类放飞区等基础设施类项目,不断丰富旅游内容。抓紧论证黄河口汽车野营地规划设计方案,尽快进行项目招商建设。三是着力推进体制理顺工作。抓好管理体制理顺,学习借鉴国内着名景区的成功经验,加快推动成立实体性管委会。抓好开发体制理顺,明确市旅游开发公司与各运营公司的定位,并及早谋划已建成项目的经营管理,确保早投用、早收益。
(三)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动科研与宣传教育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是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优化科研合作环境,创新运作模式,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多渠道争取项目课题。二是抓好科研项目的实施。实施好“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等4个国家、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三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做好区内自然资源的摸底调查,摸清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和变化规律,不断丰富科研资料数据库。四是抓好鸟类栖息地保护。实施鸟类繁殖栖息岛、鸟类补食区等工程建设,稳定并扩大繁殖、越冬和迁徙鸟类的种群和数量;实施东方白鹳繁殖招引及繁殖地保护工程,改善东方白鹳繁殖地的环境质量;实施黑嘴鸥繁殖地巡护及生境维护项目,为黑嘴鸥繁殖营造良好的环境。五是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宣传制度和办法,建立宣传员队伍,加强信息宣传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搞好湿地博物馆场馆建设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