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密山市境内,距密山市区5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31°58'30"-133°07'30",北纬45°01'00"-45°34'30"。保护区范围西起当壁镇的白棱河桥,北邻穆棱河,东北与虎林市交界,东、南以松阿察河及大兴凯湖与俄罗斯相接。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2,22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5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79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1,571平方公里。
密山市境内地质地层分布有三大特点:1、元古界黑龙江省群,属黑龙江省东部前寒武纪基底构造;2、受密敦断裂控制的中生代凹陷(断陷盆地),沉积含煤碎屑构造和火山沉积构造;3、属密敦断裂与新生代继续活动,喷溢的玄武岩构造。按全国地质区划,属三江平原大地貌中的一个单元。
兴凯湖地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干燥,严寒少雪;夏季温热湿润,雨量充沛;春秋两季短促,气候多变,春季风大降水少,秋季降温急剧,常有霜冻。年平均气温3°C,无霜期147天。由于受兴凯湖水面的影响,本地区有特殊的小气候,春季湖水解冻吸收大量热能,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1-3°C,而在秋季湖水结冰又放出热量,使湖周围地区的无霜期向后推迟15天左右。
密山市境内主要有三大水系,即穆棱河水系、兴凯湖水系、松阿察河水系。兴凯湖和松阿察河水系主要在保护区内。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小兴凯湖面积176平方公里,蓄水量12亿立方米。大兴凯湖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80公里,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我国境内1,240平方公里,总容量260亿立方米。松阿察河是中俄界河,是兴凯湖唯一的出水口,全长209公里,流域面积4,100平方公里。
兴凯湖保护区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穆棱——三江平原植被区。湖岗和高地上,植被以兴凯湖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伴生有水曲柳、蒙古栎、椴、杨、桦等针阔混交林为主,杂有灌木、藤本和林下草类等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湿草甸和沼泽中,主要植被类型以小叶樟和苔草为主而构成的湿地群落类型。
兴凯湖湿地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湖泊——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天然的博物馆,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倍受世界关注。保护区内水域广阔、河流纵横、沼泽密布、森林茂盛,形成了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兴凯湖不但具有强大的环境调节功能,而且蕴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殊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96种,其中有兴凯松、籽椴、野大豆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0种。有脊椎动物362种,其中兽类39种、鸟类237种、爬行类7种、两栖类7种、圆口类2种、鱼类70种。鱼类中青梢红鱼白 、贝氏餐条等5种为兴凯湖特有,翘嘴红鱼白( 大白鱼)为全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爬行类的中华鳖为濒危动物物种;兽类中黑熊、水獭、雪兔、马鹿等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兴凯湖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是鸟类,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白鹤、白头鹤、金雕、虎头海雕、白肩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1种(白枕鹤、白额雁、黄嘴白鹭、天鹅、鸳鸯等)。每年在保护区栖息繁殖的雁、鸭、鹬、鸥等鸟类有数十万只,还有100多只野生丹顶鹤繁殖种群。兴凯湖不但是三江平原最大的水鸟栖息繁殖地,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候鸟迁徙间歇地,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的迁徙鸟经过兴凯湖并在此停歇,补充食物和水,候鸟年过往量在250万只以上,仅龙王庙松阿察河口记载最高日过往量就达17万只。
兴凯湖保护区有沼泽湿地46,364公顷,其中有轻沼泽30,600公顷,重沼泽15,764公顷,主要分布在龙王庙、东北泡子核心区,以及兴凯湖农场实验区,集中连片分布。
兴凯湖是距今约6,100万年前(中生代晚期)密山大地处于密敦断裂带,造成地震和火山运动而形成的水域。唐朝称该湖湄沱湖,12世纪金代又叫北琴海,15世纪中叶明朝改称兴凯湖。
建国后,兴凯湖划归密山县管理,设兴凯湖、当壁镇、白泡子、承子河、杨木等乡镇。1955年,北京公安五处在凤凰德建立劳改农场。1958年,10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时建立兴凯湖农场。同时,黑龙江省水产局组建兴凯湖水产养殖场。
兴凯湖湿地不仅为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护好兴凯湖这块自然资源,1986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在此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成立了副处级的“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密山市政府。管理处下设办公室、管护科、科研科、派出所四个副科级单位。2003年5月,保护区管理处“成建制”划归兴凯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辖,改“处”为“局”,隶属于鸡西市政府。管理局下设管护中心、宣教中心、科研所、森林公安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五个正科级单位。2006年10月,宣教中心建立了兴凯湖博物馆。
由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对世界自然保护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6年4月,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达成加强保护的共识,随后两国政府签定了《关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协定》,建立跨界保护区。1997年9月,中俄两国共同加入了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02年1月,加入了《拉姆萨尔湿地公约》,成为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10月,加入国家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2007年,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自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聘请东北林业大学专家教授完善区划、编制完成了《兴凯湖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兴凯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体规划》,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了蓝图;制定了《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生管理细则》、《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区管理规定》、《兴凯湖保护区管理条例》,成立了保护区森林公安派出所,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有效地扼制了乱砍盗伐、乱捕滥猎、盗拉湖沙、开垦湿地等违法行为。对湖岗核心区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全面整顿,共封闭通往湖岗的道路16条,拆除违章建筑32栋800多平方米,迁出坟墓50余座,清理鱼船30只,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8起。克服重重阻力,对龙王庙和东北泡子核心区实施了全面封闭。在龙王庙核心区清出渔船6只,作业人员10人;在东北泡子核心区清理垦荒点15处,28户,退出耕地8,200亩;清出放牧点13处,18户;清出渔船33条,作业人员60人,基本实现了龙王庙和东北泡子核心区的封闭管理;保护区已连续五年开展了春、夏、秋三季鸟类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基本掌握了兴凯湖地区迁徙鸟种类、数量变化及栖息繁殖情况,保护区内繁殖鸟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逐渐清晰。保护区还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开展鸟类监测和环志工作,东北林业大学已将兴凯湖保护区确定为教学实习基地。开展了风沙口生物治理工程试验、注水还沼复湿试验、湿地自然恢复试验和野生珍禽招引试验等项目,现已完成风沙口生态治理造林工程1,000延长米,湖西还沼复湿工程240公顷。架设白鹳巢26个,为8个丹顶鹤巢区提供巢材,这些人工巢和巢材已被鸟类利用。在《湿地科学与管理》、《野生动物》、《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和《湿地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2009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兴凯湖建立了湿地监测研究站。科研和监测工作的开展,为保护区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利用“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契机开展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湿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村屯、居民点、景点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和法律讲座,印发宣传品2万多份,制作宣传板100多块,形成面对游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宣传模式。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影响,每开展一项重大工作,每发生一个重大事件,都能做到报纸上有字、广播中有声、电视上有影。特别是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了数十万的游客,营造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生物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了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1994年,中俄两国政府签定《关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之后,中俄保护区之间开展了实质性工作。2003年10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下,俄滨海边疆区资源和环境保护总局与兴凯湖管委会就组建兴凯湖国际自然保护区混委会等有关事宜,在密山市进行了磋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005年3月,在兴凯湖保护区召开了黑龙江流域边境保护区科研工作会议,就共同开展科研监测达成共识,拓宽了合作领域,共建黑龙江流域“绿色带”。同时,把两国政府签署《协定》的日期——4月25日,定为两国保护区生态节日“兴凯湖节”。两国保护区按照统一的鸟类调查方法开展工作,共同申报“兴凯湖流域动植物研究”国际性科研课题。2009年3月,中俄混合委员会首次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议确定了2009-2010年中俄合作工作计划,并将工作方案上报到双方政府,迈出了十余年来落实《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坚实的一步。会后,俄罗斯专家还专程到兴凯湖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中方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4月,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人员赴俄考察,《中俄兴凯湖流域动植物资源名录》和《中俄兴凯湖保护区宣传画册》(中、英、俄三种文字)正在出版过程中。通过中俄合作,推动了兴凯湖保护区与世界自然保护组织的广泛交流,先后接待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湿地国际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开展了多项合作与研究。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在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自然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建设、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改善不良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模式,将兴凯湖保护区建设成集保护、科研、教育、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标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性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