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湿地位于东河区南侧,是黄河改道南移后形成的湖泊和滩涂地,拥有开阔水面和大面积的疏林草地,总面积约166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781公顷,缓冲区面积255公顷,实验区面积628公顷(包括南海湖水面333公顷)。该湿地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形成的缩影,其生境类型具有独特性,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经调查,野生植物有36科93属137种,脊椎动物101种,鸟类20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1种),包括珍稀鸟类遗鸥、黑鹳、大天鹅等。每年的2、3月间,成群的大天鹅、遗鸥、白鹭、大雁、苍鹭都会飞临南海湿地,最多数量达数万只,与湿地、蓝天构成一副令人叹服的自然和谐景观。
东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南海湿地保护,2000年建立了市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投巨资对湿地保护区进行建设,使南海湿地成为黄河流域的国家重要湿地,成为包头市生态文明的缩影。这对于完善包头市的生态功能、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旅游,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经过3-4年的建设,使南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南海湿地水质得到了重大改善
“11.21”空难对南海是一个毁灭性的环境污染。经过三年来底泥疏浚、换水、生态修复以及东河区切断流入南海的污染源等治理措施,据环保部门测定,南海水质由劣五类水质变为可饮用三类水质,透明度由原来的5-10厘米变为50-60厘米,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南海由过去人们对它的水质望而生畏,变成了可以饮用的三类水源地,人们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游玩,都能感受到其生态的变化。
二、南海湿地鸟类的数量增多
保护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水生、湿生植物、湿地鸟类、两栖类动物以及鱼类等,特别是保护区烟波浩淼的湖泊、浩瀚茂密的芦苇荡和丰盛的水草,每年都吸引着众多鸟类在迁徒途中前来停留、歇息、越冬。因而,保护区的湖泊湿地,为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提供了一处理想的栖息场所。
据专家考证,2001年鸟类统计数量,由2000年鸟类调查报告中记录的77种增加到了201种,增加了124种。观测到的鸟种类中,水鸟约占总数的57%,南海鸟类优势种有13种,包括白骨顶、赤嘴潜鸭、鸬鹚、普通燕鸥、反嘴鹬、黑翅长脚鹬、凤头麦鸡、灰头麦鸡、红脚鹬等,属于国家级保护鸟类1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禽有遗鸥、黑鹳,国家Ⅱ级保护的珍禽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普通鵟、大鵟、白尾鹞、白头鹞、红隼等11种。
另外,我们邀请了国家首席鸟类专家何芬奇教授担任顾问,提出了在南海湿地营造遗鸥生境、吸引遗鸥繁殖的课题,并予以实施。2009年6月该课题初见成效,有100多窝鸟卵,其中主要品种有普通燕鸥、黑翅长脚鹬、赤膀鸭等在小岛上繁殖,呈现了百鸟翔集的美丽景象。此外,2008年我们还邀请国家湿地保护权威专家宋杰、张正旺教授对南海湿地进行考察,对南海的生态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三、南海湿地水域面积加大
包头市十分重视南海湿地生态功能的建设,2007年下大力气清理了沿黄湿地砖厂,以及破坏湿地的违章建筑,并清除湿地废品、建筑垃圾。
为加强湿地生态功能,营造湿地景观,包头市还开挖蓄滞洪区1000亩。2009年在黄河流凌期间蓄水抗洪,也使得湿地湖水面积扩大,在原有5000亩水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二海子2700亩,三海子1000亩,总水面达到8700亩。
该项举措不仅营造了湿地景观,还加强了湿地水系的水循环功能,提高了湿地涵养水源、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四、中国黄河湿地博物馆工程建设启动
管理处委托市环科院已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等待市规划局出规划设计要点后,出正式文件。市林业局批复同意建设湿地博物馆。并要求:一是湿地博物馆的建设要与周边湿地协调统一,让湿地博物馆融入湿地,让湿地走入博物馆。二是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周边湿地,不得破坏湿地。协调市规划局出规划设计要点。为了加速立项过程,由东河区政府向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建设包头市南海湿地博物馆的报告》,市领导做了批示,意见是:该项目应列为我市湿地开发重点项目,请市规划局和市林业局提出意见后再研究。市林业局和市规划局已提出意见上报市政府,两局意见为同意建设中国黄河湿地博物馆,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5米,建筑面积控制在20000平方米以内,市领导于8月13日批示:同意市林业局和市规划局意见。现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要点申报程序。
项目策划规划工作进展顺利。委托北京华海博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做的《包头黄河湿地博物馆项目策划规划方案》已于6月23日通过专家评审。目前正在根据评审意见进行方案的修改完善,修改内容重要的是增加展陈形式的策划内容。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博物馆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现已出规划图册,待市规划局综合业务科组织评审。
根据“三专一封闭”的需求,正在办理项目部独立财务结算帐户手续。
中国黄河湿地博物馆将极大地展现黄河湿地风光,发挥湿地保护区科普、宣传教育的功能,同时提升包头市城市文化品位。
五、科普宣传到位,保护意识加强
南海湿地保护区被包头市林业局、科委、科协命名为“包头市野生动物保护基地”。近几年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1)制作大量《条例》的宣传品。为使《条例》深入人心,管理处先后投入近10万元,印刷宣传《条例》传单3万份、扑克牌1万份和环保袋3000个,在东河及周边地区发放;制作了2套宣传《条例》和鸟类的图版,在市区广场巡回展览;在湿地保护区设立南海湿地字样的霓虹灯,以及4块《条例》大型宣传牌。同时,在湿地保护区显要位置和市区主要交通路口,悬挂近140条横幅,加大了对《条例》的宣传力度。
(2)不间断地开展各类专题宣传活动。举办南海首届湿地风情节、以“保护黄河、拯救湿地”为主题的包头市首届龙舟赛、“保护母亲河、热爱南海”的畅游黄河和冬泳活动等,以及湿地摄影展、书画作品展、鸟类图片展、世界小姐大赛;建立南海湿地科普长廊,供游客学习参观,并连续举办过两届“世界湿地宣传日”。
(3)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形式,使全社会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条例》实施前后,共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媒体刊登、转载相关新闻达150多则。
(4)将南海湿地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先后对来访的全市千余名中小学生做了积极的宣传推广。
六、湿地保护地位得到专家认可
管理处先后邀请国内着名湖泊、湿地和鸟类专家,到南海湿地保护区现场指导。其中有:中国环境科学院、湖泊生态环境知识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相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陆健健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芬其教授。
2004年6月1日,包头市环保局邀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教授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金相灿研究员来南海子湿地进行实地考察,就保护和开发湿地提出了建议。金相灿研究员还提出: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西北地区的城市中,有3.33平方公里的水面,并有大片的湿地是少有的。保护好这片湿地,对保护好母亲河——黄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年6月21日,东河区政府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陆健健教授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陆教授认为:南海子这块湿地是很典型的黄河湿地,其明显的功能是保护黄河、净化水质。
同年8月,“全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研讨会”在包头召开,全国各地专家对南海子湿地进行了考察。南海子这片湿地,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和支持。
2007年8月,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专程视察了南海湿地。他指出:包头市多旱少雨,有这样一块湿地十分珍贵,要保护好,应在全国大力宣传。
南海湿地位于东河区南侧,是黄河改道南移后形成的湖泊和滩涂地,拥有开阔水面和大面积的疏林草地,总面积约166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781公顷,缓冲区面积255公顷,实验区面积628公顷(包括南海湖水面333公顷)。该湿地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形成的缩影,其生境类型具有独特性,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经调查,野生植物有36科93属137种,脊椎动物101种,鸟类20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1种),包括珍稀鸟类遗鸥、黑鹳、大天鹅等。每年的2、3月间,成群的大天鹅、遗鸥、白鹭、大雁、苍鹭都会飞临南海湿地,最多数量达数万只,与湿地、蓝天构成一副令人叹服的自然和谐景观。
东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南海湿地保护,2000年建立了市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投巨资对湿地保护区进行建设,使南海湿地成为黄河流域的国家重要湿地,成为包头市生态文明的缩影。这对于完善包头市的生态功能、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旅游,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经过3-4年的建设,使南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