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是继2005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地震不仅夺去了上千人的生命,使道路、桥梁、房屋、水、电、通信、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遭受毁灭性打击,也使当地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众所周知,青海省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及黑河等重要河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长江、黄河等河流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如何在恢复建立各种组织、社会秩序和功能,保证民生、规划后续发展的同时,大力恢复与保护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众人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玉树州概况及生态位置的重要性
1.1、区域概况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西南部,地理位置31°-36°N、89°-97°E,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左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州辖6个县,分别为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玉树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兼营的地区。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芫根等作物。当地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白唇鹿、金钱豹、雪豹、猞猁、棕熊和黑颈鹤、马鸡、雪鸡等。其鸟类品种为全省之首,兽类品种居全省第二。
1.2、天然湿地众多,特有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重要性不容忽视
玉树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州全境,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此外,我国为保护黑颈鹤而设立的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在玉树州境内。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分布区。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有“中华水塔”之称。当地孕育了独特的动植物区系 和生态系统,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就1000多种;高原动物种类更加丰富,有藏野驴、藏羚羊、雪豹、黑颈鹤、金雕等2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大批珍稀野生动物,是当今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相关学者曾采用谢高地分类系统和评估方法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377.1 ×108 yuan•a- 1(元/年)。其中,湿地生态系统占其总价值的比例高达52.91%,居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之首。
隆宝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源头一级支流解曲河的发源地。保护区总面积147.2km 2,平均海拔4500 m。区内大小河流众多,湖泊、沼泽密布,为水禽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最好的繁殖地和生活区。同时,在隆宝湖分布有以裸鲤为代表的大量水生生物资源,是研究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群落结构及特征的良好基因库。区内植物30多种,昆虫20多种,兽类4目5科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藏原羚和黄羊均分布于此。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人类无法长期居住,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比例最高,且种群数量大。该区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保护物种,而且为世界所瞩目,在学术研究与自然保护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综上,就生态重要性而言,玉树州所辖范围不仅涵盖了高寒陆地型动物和高寒植被的种质库和重要的湿地资源库,也是维持高原区生态平衡和维护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中国江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地震对当地的综合生态影响亟待评估
地震是一种由地壳内部岩石在经受巨大应力作用下突然破裂而引发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损坏及地面变形破坏,引起社会公众心理恐慌及社会秩序的紊乱,还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纵观近年发生的地震事件,无一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毁灭式破坏。2004年印尼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了东南亚数国,包括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沿海沙丘、滩涂、盐沼、死水、泻湖等在内的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也遭受重创。2005年汶川地震不仅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有研究人员以多种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综合分析技术,从地表植被、农田生态系统、河道水体、自然保护区以及消、杀、灭药剂等几个方面对受灾的汶川等36个县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地震直接导致地裂、地表扭曲、塌方、泥石流、堰塞湖形成、水文和河道改变等,森林、草地、农田、河流等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原生植被遭受破坏,珍稀动物栖息地破碎化。
一直以来,青海省地域辽阔,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以三江源地区为例,近几十年来,当地生态环境呈退化和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沙漠化扩展、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方面。此次玉树地震将对以三江源地区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程度的波及,特别是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带来哪些影响,都是短期内无法作出明确答复的问题,还需要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运用一系列手段进行深入的检测和评估才能得出结论。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地震灾区的生态恢复要比社会、经济重建更为长远复杂,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逐步推进。
3、灾后重建,生态恢复是根本
灾后重建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不能将其简单看作是物质财富的恢复。重建规划应当从潜在的、长期的影响要素出发,使其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协调,这就必须要将环境与生态安全及其承载力放在第一位。区域生态系统不稳定,系统功能不能完全恢复,重建的社会经济也就得不到稳定和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的重建与恢复,生态恢复是根本。
3.1、以自然力为主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也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适应环境和自我修复的各种能力。只要土壤和植物的各种繁殖体尚存,生态恢复就相对容易实现。与此同时,地质灾害后的生态演替为次生演替,所需时间为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在时间系列上属短期演替。在这种情况下,生态修复应以自然力为主。
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促使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因为植被反映了包括物种多样性、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过程在内的整个生态内涵,所以生态恢复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为前提,以植被恢复为可识别的标志。由于震区灾后地质状况尚不稳定,还会经常诱发滑坡、山崩、泥石流等灾害,加之面积广大,完全靠人力修复或恢复植被是不可能的。就整体而言,应以自然恢复为主。有条件时,也可以飞播适宜的生命力强的灌木种子,尽早形成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强的植被。 对于地质状况已趋稳定地区,已重建和修复的城镇、乡村、水电站等地方,应积极营建防护林带、绿化带、绿化美化区,以保护和提高居民安全和生活质量。
3.2、生态补偿与生态环评双结合工
玉树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独特、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不但影响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对维系三大流域生态安全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在优先考虑当地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丰富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尊重区域生态环境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规划震后重建工作,才能使灾后玉树朝着生态健康、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协调的方向发展。此前,在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中,对汶川灾区重建进行了空间布局,提出了“适宜重建区”,“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的划分。而在已颁布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也提出将玉树定位于“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并明确了生态重建的目标,即林草植被覆盖度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一个大台阶。在笔者看来,生态重建这一目标艰巨而长远,有关人士需对以下三点予以重视:
首先,规划上需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对城镇规划、产业发展有清醒选择。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做好协调,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方针对重点地区实施保护型开发。不上马重工业以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充分发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作用。
其次,完善生态补偿等相关机制。在重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玉树地区的生态承受力。对于任何开发行为,开发主体都要进行生态补偿并确保履行生态修复责任。
最后,重视重建规划的生态环评。玉树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生态环境应该成为玉树重建合理布局的基础指标之一,规划环评也应作为重建的主要依据。应在规划环评的基础上,根据灾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对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功能分区等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比措施,实现灾后玉树旅游业的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