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有“无花之美”之称,它独特的造型和姿态深受人们喜爱,其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在日本和西欧,蕨类植物被作为高贵和素雅的象征,我国古代也有蕨类植物作为观赏用途的实例,古籍《群芳谱》记载、描述了翠云草,蕨类植物是最优良的室内观叶植物,蕨叶常是插花的重要材料,蕨类也常用来布置阴生植物园和专类园,并日益盛行和发展,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我国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丰硕,内容涉及蕨类植物分类、资源调查、引种繁殖、蕨类植物专类园建设及园林应用等方面。
浙江省蕨类植物资源丰富,计49科116属542种(含变种、变型)。吕洪飞(1998年)评价了浙江省观赏蕨类植物的观赏特性,近年来,朱圣潮、张豪、卢毅军、梅笑漫等完成了浙江丽水、雁荡山、杭州西湖风景区、凤阳山、磐安、衢州的蕨类植物区系、观赏蕨类资源研究。
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以及查阅标本、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就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特点及应用等作一初步研究,以期为该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1 自然概况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浙江省安吉县的西南端,与临安和安徽宁国交界,地理位置北纬30°23′-30°33′,东经119°23′-119°43′,总面积12.23km
2,境内最高峰龙王尖海拔1587.4 m。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龙王山山体坡度大,岩石垂直节理发育,沟谷众多,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本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北缘,受季风和环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5.5℃;雨量比较充足,年降水量1650mm,相对湿度82 %,年平均无霜期225天。区内土壤形成受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影响,山地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和山地黄壤,其中红壤一般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800~1100m为山地黄壤。海拔1300m左右为山地草甸土和高位泥炭沼泽土。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原生植被是典型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500 m以下的河谷中;500~9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900~1 400m为落叶阔叶林。海拔1330m的千亩田,因局部环境较特殊,有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山地草甸和以暖地泥炭藓为主的高位泥炭沼泽,是目前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高山湿地。此外,尚存黄山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及竹林等类型。
2 龙王山蕨类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组成特点
2.1 种类多样性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丰富,现已知该地区共有蕨类植物14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33科68属。其科、属、种分别占浙江省蕨类植物的67.3 %、58.6 %、26.8 %,占全国蕨类植物的52.4 %、29.4 %、5.6 %(表1)。
表1.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科、属、种统计表
科 属 种
|
龙王山 33 68 145
浙江 49 116 542
中国 63 231 2 600
占浙江的比例(%) 67.3 58.6 26.8
占中国的比例(%) 52.4 29.4 5.6
|
2.2 区系组成
2.2.1 科的组成分析
龙王山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中,≥5属的优势科有蹄盖蕨科(Athyriaceae)(10/17,属数/种数,下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9/15),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7/12),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5/34),共计31属78种,分别占龙王山蕨类植物属、种总数的45.6 %和53.8 %。野外调查显示,鳞毛蕨科等4个优势科不但在属、种数量上占优势,而且个体数量上也较多,是该地区森林植被中常见的蕨类植物,在植被草本层的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2.2.2 属的组成分析
≥5种的属有鳞毛蕨属(
Dryopteris)(16种,下同),铁角蕨属(
Asplenium)(7),耳蕨属(
Polystichum)(8),卷柏属(
Selaginella)(7),复叶耳蕨属(
Arachniodes)(6),蹄盖蕨属(
Athyrium)(5)。这6属共计49种,占龙王山蕨类总种数的33.8 %,优势明显。
只含1种的属共40个,分别占龙王山蕨类总属、种数的58.8 %、27.6 %,说明该地区蕨类植物属内分化较弱,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上该地区的植被曾遭到较大面积的破坏,使某些种类的特殊生境丧失或地质、气候长期相对稳定所造成。
2.2.3 属的分布区类型
参照种子植物分布类型的划分标准,把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分为10个类型(表2)。
在龙王山蕨类植物68属中,世界分布属最多,共18个,分别为石松属(
Lycopodium)、卷柏属(
Selaginella)、膜蕨属(
Hymenophyllum Smith)、铁线蕨属(
Adiantum)、耳蕨属(
Polystichum)、鳞毛蕨属、石韦属(
Pyrrosia)、槐叶苹属(
Salvinia)等。
其次,泛热带分布类型的属有瘤足蕨属(
Plagiogyria)、海金沙属(
Lygodium)、碗蕨属(
Dennstaedtia)、蕗蕨属(
Mecodium)、乌蕨属(
Sphenomeris)、碎米蕨属(
Cheilosoria)、凤丫蕨属(
Coniogramme)、书带蕨属(
Vittaria)、金星蕨属(
Parathelypteris)、假毛蕨属(
Pseudo- cyclosorus)、复叶耳蕨属、肾蕨属(
Nephrolepis)等17属;属于东亚分布的计10属,如假蹄盖蕨属(
Athyriopsis)、凸轴蕨属(
Metathelypteris)、毛枝蕨属(
Leptorumohra)、骨牌蕨属(
Lepidogrammitis)、水龙骨属(
Polypodiodes)、石蕨属(
Saxiglossum)等,居第3位;北温带分布属亦较多,共有阴地蕨属(
Scepteridium)、紫萁属(
Osmunda)、荚果蕨属(
Matteuccia)、岩蕨属(
Woodsia)等7属;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各有1属,即:假双盖蕨属(
Triblemma)、蛾眉蕨属(
Lunathyrium);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的属有针毛蕨(
Macrothelypteris)属、槲蕨属(
Drynaria);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有等星蕨属(
Microsorium)、瓦韦属(
Lepisorus)、盾蕨属(
Neolepisorus)、贯众属(
Cyrtomium)。中国特有属该区未见。
表2.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分布型 属数 占总属数(%)
|
1. 世界分布 18 26.5
2. 泛热带分布 17 25.0
3. 旧大陆热带分布 6 8.8
4. 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1 1.5
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2 2.9
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4 5.9
7. 北温带分布 7 10.3
8. 温带亚洲分布 2 2.9
9. 东亚至北美间断分布 1 1.5
10. 东亚分布 10 14.7
合计 68 100
|
3 生态类型统计
观赏蕨类植物的生长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资源的分布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根据生长环境和习性不同,将龙王山145种观赏蕨类植物划分为陆生、附生(包括树附生和石附生)、藤本、水生4种生态类型(表3)。
表3.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类型统计表
生态类型 种数 占总数百分比(%)
|
陆生 104 71.7
附生 36 24.8
水生 3 2.1
藤本 2 1.4
合计 145 100
|
4 龙王山蕨类资源的观赏应用及保护与开发
结合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蕨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并参考有关资料,将该地野生蕨类观赏用途分为园林绿化、盆栽观赏、盆景装饰、切叶等观赏用途。
4.1 应用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资源开发的深入,蕨类植物的用途也趋于多样化,但仍然以食用、药用为主,其绿化、美化功能未能在城乡绿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家庭盆栽观赏,还是园林绿化中,都存在着对蕨类植物认识不足,观赏蕨类种类少,绿化应用形式单一,商品化程度低,地方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积极探讨植物资源的应用方式,是当前野生观赏蕨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龙王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蕨类植物的园林用途广泛,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
4.1.1园林绿化
园林绿化是指对公园、庭院、花坛、花境、绿地的绿化和石景、假山的装饰。因大多数蕨类为阴性或耐阴植物,所以园林绿化应用时,蕨类植物一般布置在林下、建筑物北侧或者城市高架下较荫的环境中,可采用成片种植、点缀、镶边等方式布局。复叶耳蕨属、金星蕨属、贯众属、鳞毛蕨属植物,可成片种植,作地被用,或者和沿阶草属(
Ophiopogon)植物,玉簪(
Hosta plantaginea)、石蒜(
Lycoris radiata) 等宿根花卉进行混植,色彩搭配,相得益彰。紫箕(
Osmundaceae smunda)、凤丫蕨(
Coniogramme japonica)、黄山鳞毛蕨(
Dryopteris hwangshangensis)等可种在石景旁点缀。野雉尾(
Onychiun japonicum)等适宜于花坛和花境四周镶边。卷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铁角蕨(
Asplenium trichomanes)等适合装饰假山。某些阳性蕨类,如芒萁(
Dicranopteris dichotoma)、乌蕨(
Sphenomeris chinensis)等,耐贫瘠土壤,繁殖容易,适合作为先锋绿化植物,可用于坡地景观营造和山区绿化。
此外,本区还有一些喜生活在沟谷溪流边,喜阴喜湿润环境的种类,井栏边草(
Pteris multifida)、凤丫蕨(
Coniogramme japonica)等,可植于湿地、人工溪流等水景边,与驳岸、置石、砌墙等环境糅合,既能柔化硬质景观,又能达到自然生态的观赏效果。满江红(
Azolla imbricata)可用于盆栽水生花卉的水面覆盖。蜈蚣草(
Pteri vittata)、贯众等耐碱性基质较强的陆生蕨类植物,可作城市建筑、装修弃土废渣环境的辅助绿化。
4.1.2 盆栽观赏
蕨类植物多为地下根状茎,观赏价值不高,而叶古朴、雅致、形式多样,蕨类拳卷幼芽,脉序,孢子囊群等在不同时期均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适合盆栽观赏的种类较多,主要有乌蕨、刺齿凤尾蕨(
Pteris dispar)、扇叶铁线蕨(
Adiantum flabellulatum)、东方荚果蕨(
Matteuccia orientalis)、凤丫蕨、贯众等。
4.1.3 盆景装饰和切花配叶
装饰盆景以石生和树生小型蕨类为主,其根状茎可攀附树干、岩石表面或在岩石缝中生长。龙王山地区有石生和附生蕨类36种,占蕨类总数的24.8 %,主要有膜蕨科、卷柏属、铁角蕨属、瓦韦属(
Lepisorus)多种,以及水龙骨科的抱石莲(
Lepidogrammitia drymoglossoides)、水龙骨(
Polypodiodiodus nipponium)等。根据山水或树桩盆景的大小进行合理配植,可以增加层次感,别致潇洒,起到覆盖、点缀及模拟自然景观的效果。
切花艺术需要大量的配叶材料。龙王山产的凤尾蕨属、凤丫蕨属、金星蕨属、贯众属、鳞毛蕨属、复叶耳蕨属、耳蕨属多种以及石松(
Lycopodium japonicum)、紫萁、乌蕨、水龙骨、肾蕨、江南星蕨(
Microsorium fortunei)等营养叶均是优良的切花配叶材料。
4.2 资源保护与开发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丰富,有33科68属145种,是该地生物多样性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龙王山的蕨类植物资源一直未能受到重视,开发利用效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保护区周边地带滥采乱挖药用蕨类植物现象普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龙王山是一个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物种多样性为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在进行野生观赏蕨类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不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市场开拓和文化宣传并举。在实验区以外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引种,驯化开发,禁止采用以采集为主的开发形式,减少对核心区、缓冲区内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协调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此外,观赏蕨类植物的开发关键在于市场,而市场的形成在于人们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和消费意识的形成。在建立良好的营销机制,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应积极宣传蕨类植物文化,现代审美理念和生态理念,由生产者的被动经营转为消费者的主动消费。
虽然现在许多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的观念有所更新,能够像重视观赏种子植物资源一样重视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等原因,对蕨类植物资源的调查鉴定工作不够深入,对观赏蕨类植物资源潜在的价值认识不足,限制了该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应该加强多方合作,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积极开展分类学、生殖生物学、引种驯化、快繁技术研究,加强蕨类植物观赏特性的挖掘及抗逆性研究,开展观赏蕨类新品种、园林应用方式创新,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