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保护白暨豚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但是,这两个保护区都没有了要保护的对象——白暨豚。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主人公白暨豚。
它被喻为“水中大熊猫”
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喻为“水中大熊猫”。它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拉丁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 River Dolphin。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是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生为一种哺乳动物,白暨豚用肺呼吸,所以需要时不时地浮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它是胎生,出生后的小白暨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没有体毛,具有长长的吻,喜欢群居;它的视觉和听力严重退化,但靠着自身一套特别灵敏的声纳系统,照样能在水中清楚探测和识别物体。
长江是它破碎不堪的“家”
白暨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时也是白暨豚的家。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白暨豚来说,长江这个家已不再安全,没有了家的感觉。首先是家越来越小,这是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引起的,洄游路线被阻断了;其次是家里的不速之客越来越多,这是繁忙的水上交通引起的,一不小心就会撞船;还有就是吃的越来越少,这是渔民的酷捕滥捞引起的,自己也会被误捕;最后是家里的水越来越脏,这是严重的水污染引起的,中毒就成为了不可避免之事件。
白暨豚在中国的灭绝史
白暨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中国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是长期以来白暨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到了1990年代,白暨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逐渐消失,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
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白暨豚发现。
到2006年11月,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
2002年7 月14日,世界惟一人工饲养的白暨豚淇淇,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自然辞世,喻示着白暨豚离人类越来越远。
白暨豚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如果没有奇迹,等待的是几年后正式宣布其灭绝。
中国对白暨豚的拯救进行时
白暨豚的消失,源于人类的活动,包括水坝的建设、航运的发展、过度的捕捞,以及水源的污染。这是科考界的共识,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人类也一直在为保护白暨豚而行动: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暨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长江天鹅洲和湖北长江新螺段两个国家级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等5个保护站;
1996年12月25日,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暨豚的提案;
……
我们在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但很遗憾白暨豚没有给我们机会。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白暨豚消失了,我们的拯救行动也失败了。
成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994年12月,亚洲淡水豚委员会在香港召开首次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迁地保护最适宜于白暨豚,而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无疑是保护白暨豚的最后和最好的希望。可惜的是,自从湖北长江天鹅洲国家级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至今这里没有一头白暨豚。湖北长江新螺段国家级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也同样如此。
既然这么多年过去了,白暨豚自然保护区都是名存实亡。那现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现在白暨豚只是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说不定在长江里还有幸存者,那么现有的保护区将是它们最后的家;另一方面,这两个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为保护白暨豚而准备着,还是其它珍稀濒危动物的避难所,比如江豚。
江豚可以说是白暨豚的近亲,同属齿鲸亚目,目前在我国种群数量已不足2000头,而且仍在持续下降。可以说如果不加强保护,白暨豚的今天就是江豚的明天。现在,科学家们将部分江豚迁移到湖北长江天鹅洲国家级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不但可以保护江豚这个种群,而且是在为万分之一希望中出现的白暨豚积累宝贵的迁地保护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