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小鲵( Hynobius amjiensis)为中国特有种,动物分类上隶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于1990年在浙江省北部安吉县境内的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发现而命名。安吉小鲵全长153-166毫米,体表皮肤光滑,背部暗褐或棕褐色,腹部灰褐色。头平扁,吻宽圆,上下颌具细齿;躯干粗壮,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无蹼。成体的安吉小鲵乍看跟壁虎有几分相似,其背面的13条肋沟,就像人的胸肋骨一样明显。2004年,安吉小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十大极度濒危两栖动物,在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级别都被列为极危。由于物种稀少,分布范围狭窄,其在世界上的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华南虎、扬子鳄等“明星”动物。
养在深闺人未识
安吉小鲵已知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位于浙江省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南缘,海拔1330米处山顶峡谷间的沼泽地。总面积约28亩,当地人称“千亩田”。据考证,千亩田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形成的山间盆地状冰窖,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盆地中发育出沼泽泥炭层,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千亩沼泽湿地。
该沼泽地泥炭藓腐殖层厚度为1.5米,其间分布有数个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近圆形水坑,水深50厘米。在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的产卵季节,安吉小鲵会进入水坑繁殖,产出一对卵胶囊于水坑中。两胶囊基端相连并粘附于水生植物、枯枝落叶或水底石块上,游离漂浮于水中。每个卵胶囊含卵47—90粒,在胶囊内不规则排列。在漫长的非繁殖期,它们生活于泥炭藓下的腐殖质层中,踪迹难寻。一年中人们大约只有4个月的时间有机会一睹安吉小鲵的“芳容”。正因为这种低调的生活习性,安吉小鲵的发现时间也相对较晚。虽然贵为“国宝级”物种,相比大熊猫、华南虎等大型动物的知名度,安吉小鲵颇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
同种相残为哪般
安吉小鲵有个最大特点就是种内互食。若是几条安吉小鲵待在一起,不管水中食物有多少,它们总是选择相互攻击。正所谓“弱肉强食”,在撕咬过程中体型不占优势的幼体会失去脚、脚趾、尾巴或腮,严重时整个都会被其他个体吞食。这一“暴行”需要持续到小鲵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停止。
针对安吉小鲵这一独特的互食现象,研究人员通过盆养密度和饵料投放的组合实验发现,高密度低饵料处理组显着加剧了安吉小鲵幼体间相互撕咬和吞食的程度。其原因可能是饥饿水平和大小变异的增加明显导致幼体间相互撕咬和吞食程度增加。由此,在高密度情况下个体平均饵料获得量成为种内竞争的主要限制因子,随着种内竞争的增强,安吉小鲵相互撕咬和吞食程度也逐步加大。
保护工作现成效
我国两栖动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特有率高,2002年全球两栖动物评估(GAA)统计,我国有两栖动物365种,2008年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记录有399种,并有15种有待收录(不包括杨大同和饶定齐先生出版的《云南两栖爬行动物》专着中的9个新种),物种多样性位居世界第五。2007年,我国科学家对国内两栖动物濒危现状总体分析发现,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特有的滇池蝾螈已全球性绝灭,而琉球棘螈也出现了地区性绝灭,记录的365个物种中有100个物种(27.6%)已濒临灭绝(不包括18%的数据缺乏物种)。
生境丧失与退化、全球性变化、工农业污染、过度捕捉等因素是导致我国两栖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此外,疾病传播对我国两栖动物也是一个潜在威胁。目前已知的疾病载体外来种美国牛蛙已经成功入侵我国17个省市并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面对两栖动物种群持续衰退的现状,中科院专家曾呼吁尽快启动我国两栖动物保护行动计划,并重点开展诸如促进两栖动物重要区域和生境的保护、加强对两栖动物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等工作。随着研究工作与保护措施的并举,近年来两栖动物保护成效初现,安吉小鲵分布区域的扩大就是一例子。
据20世纪90年代初期调查,安吉小鲵出现的范围不足10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2002年浙江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拔1700米处见到其另一种群。近几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会将安吉小鲵的资源调查及其种群保护列入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站也持续关注安吉小鲵。随着科研调查工作的深入,今年3月,这一世界珍稀特有物种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被发现。近年来安吉小鲵这一古老珍稀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数量及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