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落叶乔木,高达34~42m,胸径在1.8~2.4m之间,稀有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孑遗植物。它是第一批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已经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而中国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的奇珍。
发现过程
水杉的发现是20世纪植物学和古植物学的重大事件。一亿多年前,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温暖,水杉已在北极地带生长,后来逐渐南移到欧、亚和北美洲,到第四纪时,地球出现大量冰川,各洲的水杉相继灭绝,而只在我国华中一小块地方幸存下来,其原因是第四纪时,中国虽然也广泛分布着冰川,但中国的冰川不像欧美那样成为整块的巨冰,而是零星分散的“山地冰川”,这种“山地冰川”从高山奔流直下,盖住了附近一带,却留下了不少无冰之处,一部分植物就可以在这样的“避难所”中继续生存。我国有少数水杉,就是这样躲进了四川、湖北交界一带的山沟里,活了下来,成为旷世的奇珍。
1941年三木茂博士根据日本东京附件的上新世化石植物标本建立了水杉属,同时认定这类化石植物在地球上已不复存在。1943年,植物学家王战教授在湖北省利川县谋道溪镇路旁发现了三棵从未见到过的奇异树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33m,胸径2m。当时谁也不认识它,甚至不知道它应该属于哪一属?哪一科?一直到1948年,由我国着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和树木学家郑万钧共同研究,才证实它就是过去只见化石未见活植物的活化石植物——水杉,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单独添进了一个水杉属、水杉种。后来在湖北利川县水杉坝与谋道溪有积水的地方发现了水杉林。1947年,郑万钧将从湖北利川采得的1kg水杉种子寄往美国,拉开了这一珍贵植物引种到世界各地的序幕。
濒危原因
经过地质年代长时间的地形变化和第四纪冰川运动,使水杉由分布广泛、繁荣昌盛时代退化到目前自然分布范围狭窄、珍贵稀少的时代。水杉在我国被发现后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原生水杉仍然受到了很大程度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活动有关,半个世纪以来,人口向水杉栖息地的迁入和人口自然增长,主要分布地谋道溪的人口在过去的50年中增加了8倍,同时,一些社会和经济的因素也加剧了水杉原生栖息地的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办钢铁砍伐了大量的水杉和伴生树种,并且以木材作为薪材对水杉伴生树种的破坏和毁林、开荒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保护的方法不适宜,20世纪50年代以来,林业部门重视水杉个体的保护,忽视了对水杉的群落及生存环境的保护,使原生生境遭到破坏;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水杉群落及其生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各类灾害也相继不同程度的发生,除来自于人为的直接破坏外,间接危害和自然洪灾如洪涝、虫害、大气污染和雷击等已成为危害水杉生境的重要因素;原生水杉多分布在贫困山区,受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缺乏对于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无意识的造成对原生水杉树种的破坏。
保护价值及园林用途
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称。它对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地质学,以及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水杉是一种落叶大乔木,其树干通直挺拔,枝子向侧面斜伸出去,全树犹如一座宝塔。它的枝叶扶疏,树形秀丽,既古朴典雅,又肃穆端庄,树皮呈赤褐色,叶子细长,很扁,向下垂着,入秋以后便脱落。水杉不仅是着名的观赏树木,同时也是荒山造林的良好树种,它的适应力很强,生长极为迅速,在幼龄阶段,每年可长高1 米以上。水杉的经济价值很高,其心材紫红,材质细密轻软,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材,同时还是质地优良的造纸原料。
水杉树干通直挺拔,树形壮丽,叶色翠绿,入秋后叶色金黄,是着名的庭院观赏树。水杉可于公园、庭院、草坪、绿地中孤植,列植或群植。也可成片栽植营造风景林,并适配常绿地被植物;还可栽于建筑物前或用作行道树,效果均佳。水杉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性,是工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