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博物馆自2009年11月开馆至今,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就聚集了超高的人气,累计入馆参观人数近400万人次,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口碑,其中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不断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成功地吸引了社会和大众的关注。因此,总结这些专题展览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专题展览的展陈效果、提高专题展览的综合效益,将有助于引起文博系统对专题展览的更大重视,推动这一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更大发展。
1 中国湿地博物馆专题展览的实践
中国湿地博物馆建馆时间虽然不长,馆藏数量也还并不丰富,但是通过不断拓展和深化展览内涵、努力探索和创新办展模式,已在过去的近四年内成功举办了30多场大小专题展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主要的专题展览方向有三个大类:生命科学类展览、自然环境类展览和人文艺术类展览。
1.1 通过举办生命科学类展览普及湿地生物知识,倡导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湿地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和载体。通过举办各种旨在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生命科学类展览,积极倡导社会大众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中国湿地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2010年4月,举办了“远古湿地·生命奇观”恐龙化石展;2010年8月举办了“寻找湿地·生命足迹”非洲动物展;2011年2月举办了“神奇湿地·岩层秘影”辽西热河古生物化石展;2011年7 举办“神奇湿地·生命奇观”海洋生物展;2012年1月举办了“神奇湿地·多彩生命”生物多样性展;2012年5月举办了“活力湿地·百变精灵”昆虫化石展。这些展览都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科普效果十分明显。
1.2 通过举办自然环境类展览展示湿地自然魅力,倡导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湿地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以“湿地”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但又不固步自封于此,而是将展览的外延拓展到整个地球环境的保护,通过举办各种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专题展览,来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理念。例如2011年10月,举办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示会”,展出了甘肃尕海湿地、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等41块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既让观众感受到了湿地自然风光的无穷魅力,又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取得的成就。2010年11月举办的“自然结晶·湿地之魂”矿物精品展,展出了天然钻石原矿、绿松石等106件(组)全国首展的地矿精品标本。此外,博物馆还举办了全国湿地风光摄影展、荷花主题摄影展、西溪湿地鸟类摄影展、低碳儿童画展、环保手工作品展等表现形式多样、展期在一周至半个月的短期专题展览,从不同的角度来倡导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湿地的理念。
1.3 通过举办人文艺术类展览展示湿地孕育的灿烂文化,倡导人类与湿地的和谐关系。
湿地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还孕育出了丰富灿烂的湿地文化。通过举办人文艺术类的专题展览,来展示多姿多彩的湿地文化,倡导人类与湿地理性共处的和谐关系,也是中国湿地博物馆致力开拓的一项工作。2011年11月,以西溪文化为背景,举办了“水调浮家”西溪民俗文化展,全面展现了西溪湿地的民俗世象;2012年8月,以荷文化为主题,举办了“清幽湿地·圣洁仙子”中国荷文化展,对中国悠久的荷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实景、实物、图文、影像、视频、互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令观众大开眼界。此外,博物馆还积极举办各种以“湿地”为主题创作的艺术展览,如中国国际当代优秀水彩画家提名展、“自然·收藏·记忆”环保艺术展、第九届全国少儿艺术展评获奖作品展、景德镇美术大师湿地陶瓷艺术展、西溪书画展、全国少儿科普画展等,用各种艺术展览的形式,多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的湿地文化。
2 提升专题展览展陈效果的思考
对于博物馆来说,尽管基本陈列是基础,专题展览是补充,但真正能不断提升质量、吸引观众反复前来博物馆参观的,是专题展览而非基本陈列。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专题展览的展陈效果,是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创新和提升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要办出高水准的专题展览,必须精心选题、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工制作,只有善于从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上大胆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1突出主题内涵,营造相互关联的展览系列。
中国湿地博物馆是以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湿地”毫无疑问是我馆最具特色的专业领域。因此,我馆每年的各项专题展览项目,都紧紧围绕着“湿地”这个主题展开。从展览的名称,到展品的选择,再到内容的编排,以及场景的设计,都始终围绕“湿地”来做文章,使一个个原本相对独立的专题展览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系列展览 “整体作品”。这个“整体作品”,包含了自然类的“湿地”系列展览和文史类的“湿地人文”系列展览两大部分。其中自然类的“湿地”系列展览包括恐龙化石展、非洲动物展、矿物精品展、热河古生物化石展、海洋生物展、生物多样性展、昆虫化石展等等。这些展览的名称都紧扣“湿地”主题,并且体现了每个展览各自的特色。文史类的“湿地人文”系列展览包括2011年举办的“水调浮家”西溪民俗文化展、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示会、景德镇美术大师湿地陶瓷艺术展和2012年已经举办的“清幽湿地·圣洁仙子”中国荷文化展,以及2012年即将举办的全国最美湿地展和“中西对话·画说西溪”西班牙获奖画家西溪湿地写生创作展等。这些内容各有侧重、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的专题展览在“湿地”主题的统领下集结成群,既突出了鲜明的主题,又丰富和深化了展览的内涵。
2.2突破展厅局限,营造震撼夺目的主题场景。
展板介绍加展柜陈列,是被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展览形式。这种形式单调、呆板,不易引起参观者的兴趣,与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已不相适应。如何创新展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创造出震撼展陈效果,使观众与展览更好地交融起来?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做法是突破展厅的空间限制,为每一场重点展览营造一个震撼夺目,能令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受的主场景。中国湿地博物馆的临时展厅位于三楼,不利于观众的导入,而且展厅的空间有限,无法做出场面较大的展陈效果,于是我馆充分利用高度达17米的中庭空间,来配合专题展览造景,既吸引了观众留影互动,也为三楼的专题展览起到了很好的点题与引导作用。如恐龙化石展期间,在中庭搭建了一座12米高的山体,布置了4条巨型恐龙化石标本,其中一条合川马门溪龙长度达22米,气势十分恢宏;非洲动物展期间,300多平米的中庭被布置成了非洲大草原的场景,30头非洲狮以家族式集体出现在场景中,给人催人奋进的感受。这些配合展览设计的主场景,常常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展览部分,吸引大量参观者合影留念。
2.3增加参与项目,营造与参观者互动的氛围。
借助游戏、情景模拟等手段,增加参与项目,为参观者营造一个可以参加互动的氛围,将大大提高专题展览的趣味性、吸引力,使专题展览寓教于乐。中国湿地博物馆在专题展览设计中,高度重视互动项目的有机编排,每次大型的专题展览,几乎都精心安排了与展览主题相吻合的互动项目。例如西溪民俗文化展上设立了表演区,观众即可以欣赏源自西溪的越剧、武术表演,也可参与尝试织土布、制作清水丝棉、编织小花篮等传统技艺活动。海洋生物展期间,先后推出了湿地寻鱼、沙滩拾贝等游戏活动和海洋生物绘画、海洋生物艺术创作等体验活动。热河古生物化石展推出了修制标本演示、趣味科普拼图游戏、数恐龙活动比赛等互动项目。昆虫化石展布置了可供留影的活体动物展示区,展出了鼓翅鸣虫、老爷树蛙、绿鬃蜥蜴、蛙眼守宫平时难得一见的活体小生物。这些丰富多彩的互动项目,使每次专题展览都变得更加有趣、更加贴近观众。
2.4 打破传统界限,营造自然与文化交融境界。
在传统的观念中,自然类博物馆和文史类博物馆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内涵和形式交融起来进行专题展览的策展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展览的展陈效果。如中国湿地博物馆2012年举办的中国荷文化展,采用了“现代与古典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展示与互动相结合”的手法,将展览设置为“自然认知”与“人文展示”两大区域,“自然认知”区域陈列上百个品种的荷花详细标注着品名和特征,让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荷花品种的多样性。“人文展示”区域通过图文、实物、影像、视频、互动等多种手段,从荷花的认知、荷花与艺术、荷花与饮食医药、荷花与民俗宗教、荷花轶事传说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荷花的自然属性,以及中国荷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种全方位的展示,使观众对荷花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3 提高专题展览综合效益的思考
国际博物馆协会曾将博物馆定性为非营利机构。因此有人就认为,博物馆只要讲求社会效益即可,其他效益可以免谈,这其实是认识上的一种偏颇。“非营利机构”强调的是“博物馆是代表社会最广大民众利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机构”这一基本性质,而并非对博物馆具体运作方式和组织行为的简单规定。比如我们在组织专题展览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如何保证其视觉效果,以达到最好的社会效益基础上,完全应该而且有可能开拓思路,提高其综合效益。
3.1 借助各类平台办展,提高展览的社会效益。
中国湿地博物馆除了基本陈列实行免费参观外,所有临时举办的专题展览也全部实行免费参观。但是仅靠这一举措,社会效益的潜力其实还远未完全挖掘出来。中国湿地博物馆在办展过程中摈弃闷头办展的做法,抓住各种平台和机会推介专题展览。例如西湖博览会,是杭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综合性盛大会展,中国湿地博物馆通过积极申报,2010年的“自然结晶·湿地之魂”矿物精品展、2011年的“神奇湿地·生命奇观”海洋生物展和2012年的“清幽湿地·圣洁仙子”中国荷文化展都成功列入西博会的正式项目。2012年的中国荷文化除了成为西博会项目,还被列入“2012杭州西湖·诸暨西施故里荷花会”,成为2012年夏季杭州主推的特色活动之一。此外,博物馆还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每次大型专题展览推出,《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都会进行大篇幅的报道,因此每次专题展览推出期间,观众都会大幅飙升,博物馆的宣传、教育的对象自然大大增加,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3.2 拓展运作模式办展,提升展览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虽然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但只要能开拓思路,完全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精彩的专题展览,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湿地博物馆开馆两年多来,一方面通过不断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成功地聚集起了旺盛的人气,促进了周边西溪湿地旅客的增加和西溪天堂的商业发展,为西溪湿地整体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种对商业和旅游业的推进作用,就是专题展览经济效益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博物馆还积极探索“零成本”办展模式,充分利用一流的场馆和展厅优势,主动承揽由其他单位出资布展的专题展览。如2011年举办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示会”,全部由参展的各家湿地提供布展经费,由博物馆统一制作实施,既为财政节约了资金,也保证了布展效果。采用类似的方法,还与西泠印社合作,举办了中国国际当代优秀水彩画家提名展,与浙江省林业厅合作,举办了全国“爱鸟周”30周年生态书画展,与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合作,举办了湿地陶瓷艺术展等等。这些间接的经济效益同样有价值,同样值得去努力。
3.3 结合艺术创作办展,提留展览的衍生效益。
在注重专题展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博物馆还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思考如何通过举办各种创新性、创作性的专题展览,使专题展览在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外在产生更多的衍生效益,实现办展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中国湿地博物馆也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那就是结合艺术创作办展,来提留展览的衍生效益。具体的做法就是与各种门类的艺术家广泛合作,邀请他们围绕“湿地”主题进行专题创作,并将创作的作品布置成专题展览展出,既丰富了展览的形式和内容,又有效提升了艺术家的知名度。而作为回报,部分展出的艺术作品将在展览结束后由参展艺术家无偿捐赠给博物馆永久收藏。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可以无偿征集到符合自己需要的当代艺术藏品,有效提高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2011年,中国湿地博物馆通过与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合作,不仅“零成本”举办了湿地陶瓷艺术展,还无偿征集到了18件以湿地风光和湿地生物为主题的精美陶瓷工艺品; 2012年,博物馆借助《美术报》的力量,组织“中西对话·画说西溪”西班牙获奖画家西溪湿地写生创作展,又有一批由西班牙顶级油画家创作的反应西溪湿地风貌的油画作品无偿入馆收藏。通过这样的方式,随着专题展览次数的不断增加,展览的衍生效益不断被提留,博物馆就可以在不花一分征集费的情况下,也能使馆藏不断得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