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群落是鸟类与栖息环境之间的相互相关以及鸟类种类组成之间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与栖息地的结构和植被多样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鸟类群落是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是检测环境变化的其中一项客观生物指标。
于1991年10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大金山岛位于杭州湾北岸,它成为上海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县,距金山嘴海岸约6.6公里,由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以及邻近1公里范围内的海域组成。大金山岛是该保护区的核心区(图1),与大陆隔离,自然环境优良、生物种类繁多、自然植被保存良好,是上海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中亚热带自然植被类型树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自保护区建区以来,仅进行过两次基本的鸟类种类普查,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为此,我们在以往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金山岛的鸟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力求掌握目前该岛鸟类多样性、分布状况和活动规律。调查结果能够为大金山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较全面地评估本岛鸟类群落、了解栖息地环境对鸟类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开展鸟类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方法
自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共组织30余人次先后对大金山岛的不同季节鸟类进行了多次野外调查,期间全岛进行详细调查。对各类型植被环境中的鸟类群落组成、数量与分布作了调查。
以样线法(图2)和样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共设置4条样线,10个样点(半径25米)。样线法以每小时0.5-1km的速度对光滩、山脊线、北坡、南坡等几乎全地区进行了鸟类资源调查。以记录林内活动的鸟类为主,高空飞过不停留的鸟类一般不计算在内(但猛禽需记录)。每个季度至少保证有2次调查。
图2 大金山岛鸟类调查样线(黑色虚线)【比例尺1:200m】
2、 数据处理
种类和密度
将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期间调查得到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汇总,其中4-5月为春季、6-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3月为冬季。
鸟类密度按照公式计算:D=KN/2LW
(其中,D:鸟类密度,K:单位面积,N:在W宽度内所记录的鸟类数量,L:样线长度,W:样线单侧宽度)
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综合了物种丰富性和均匀性。
Shannon-Weaner指数的公式: H’=-∑Pi log 2 P
(P i为种i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群落的均匀性指数:E= H/ Hmax;
( H为实测多样性值; Hmax为最大多样性值,等于log 2S , S为总种数)
3、 调查结果
3.1 组成特征
调查中记录到鸟类28种,隶属4目13科,其中鹗 Pandion haliaetus、燕隼 Falco subbuteo等四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对结果进行统计,栖息于各灌木、混交林、阔叶林等林地的为林鸟,水边活动为水鸟。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区域鸟类群落以林鸟为主,共27种,占所有种类的96%。其中又以雀形目鸟类最多,为22种,占总数的78.5;优势物种有红头长尾山雀( Aegithalos concinnus)、白头鹎( Pycnonotus sinensis) 、黄腰柳莺( Phylloscopus proregulus,等。)
表1 物种组份表
目
|
科(种数)
|
种数
|
比例 (%)
|
隼形目
|
鹗科(1) 鹰科(1) 隼科(2)
|
4
|
14.3
|
鸻形目
|
鸥科(1)
|
1
|
3.6
|
雀形目
|
伯劳科(1) 麻雀科(2) 鹎科 (1) 山雀科(2) 鶲科(4) 燕雀科(5) 燕科(1) 莺科(6)
|
22
|
78.5
|
夜鹰目
|
夜鹰科(1)
|
1
|
3.6
|
总 计
|
28
|
28
|
100.00
|
3.2 居留情况
在全部鸟类中,按居留情况划分:留鸟18种,占64.3%;冬候鸟8种。
从调查情况看,留鸟所占的种类和密度都比较大,主要由山雀科、鹎科、莺科组成,而冬候鸟占种类数和密度都较大的科属为燕雀科。
从不同季节统计结果发现,春季13种,夏季与秋季均为11种,冬季共有6种。
3.3 优势种分布
根据“优势种常常也是个体数量十分多的种”这一生态学理论,我们将个体密度在每公顷0.5只以上的鸟种作为优势种。对不同林地的调查发现,混交林(常绿与落叶)鸟类物种的优势度较大。从雀形目上分析,红头长尾山雀、白头鹎、黄腰柳莺、黄眉柳莺、三道眉草鹀密度最大。
3.4 群落结构分析
从不同季节的鸟类多样性丰富度指数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春季多样性最高,夏季与秋季类似处于中间水平,而冬季则最低。从均匀度指数的比较结果看,四个季节相差不大,总体来看冬季略低(图3)。
图3 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指数统计
4、 讨论
从调查整体结果来看,大金山岛鸟类物种多样性不高。发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种类共6种,分别为棕背伯劳、白头鹎、红头长尾山雀、北灰鶲、黄腰柳莺和家燕。考虑到北灰鶲为冬候鸟,且未发现家燕在该岛有筑巢现象,可确定其余4种为该岛鸟类常见种。相较于前两次调查看,鸟类物种具体种类变化较大(1993年度调查共计16种)。分析其可能为该岛植被的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所致。
从当前植被类型分布情况来看,大金山岛可基本分为三种类型:灌木丛、混交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林;从演替趋势看,逐渐向顶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植被演替带来的最终结果在于林鸟可食物成分发生变化,因而带来鸟类种类组成的变化。
另外,从调查来看,岛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主要表现在于猕猴的放养。部分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小的物种逐渐栖息于该岛,而部分对人类活动耐受性较差的物种则消失不见(如黑卷尾 Dicrurus macrocercus、黑枕黄鹂 Oriolus chinensis等)。
建议适当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特别是要控制全岛实验猕猴的放养,减少对全岛其他物种特别是鸟类的影响。
附表:鸟类调查名录
编号
|
物种
|
学名
|
目
|
科
|
居留
|
数量合计
|
频次
|
1
|
银鸥
|
Larus argentatus
|
鸻形目
|
鸥科
|
冬候鸟
|
1
|
1
|
2
|
白头鹎
|
Pycnonotus sinensis
|
雀形目
|
鹎科
|
留鸟
|
56
|
6
|
3
|
棕背伯劳
|
Lanius schach
|
雀形目
|
伯劳科
|
留鸟
|
6
|
4
|
4
|
斑文鸟
|
Anthus roseatus
|
雀形目
|
麻雀科
|
留鸟
|
2
|
1
|
5
|
麻雀
|
Passer montanus
|
雀形目
|
麻雀科
|
留鸟
|
1
|
1
|
6
|
大山雀
|
Parus major
|
雀形目
|
山雀科
|
留鸟
|
5
|
1
|
7
|
红头长尾山雀
|
Aegithalos concinnus
|
雀形目
|
山雀科
|
留鸟
|
77
|
5
|
8
|
北红尾鸲
|
Phoenicurus auroreus
|
雀形目
|
鶲科
|
冬候鸟
|
2
|
1
|
9
|
北灰鹟
|
Muscicapa dauurica
|
雀形目
|
鶲科
|
冬候鸟
|
8
|
3
|
10
|
红胁蓝尾鸲
|
Tarsiger cyanurus
|
雀形目
|
鶲科
|
冬候鸟
|
2
|
1
|
11
|
乌鸫
|
Turdus merula
|
雀形目
|
鶲科
|
留鸟
|
1
|
1
|
12
|
家燕
|
Hirundo rustica
|
雀形目
|
燕科
|
留鸟
|
17
|
3
|
13
|
白眉鹀
|
Emberiza tristrami
|
雀形目
|
燕雀科
|
冬候鸟
|
10
|
1
|
14
|
黄喉鹀
|
Emberiza elegans
|
雀形目
|
燕雀科
|
冬候鸟
|
3
|
1
|
15
|
灰头鹀
|
Emberiza spodocephala
|
雀形目
|
燕雀科
|
冬候鸟
|
8
|
1
|
16
|
金翅雀
|
Carduelis sinica
|
雀形目
|
燕雀科
|
留鸟
|
12
|
1
|
17
|
三道眉草鹀
|
Emberiza cioides
|
雀形目
|
燕雀科
|
冬候鸟
|
17
|
1
|
18
|
黄眉柳莺
|
Phylloscopus inornatus
|
雀形目
|
莺科
|
留鸟
|
16
|
2
|
19
|
黄腰柳莺
|
Phylloscopus proregulus
|
雀形目
|
莺科
|
留鸟
|
20
|
4
|
20
|
极北柳莺
|
Phylloscopus borealis
|
雀形目
|
莺科
|
留鸟
|
6
|
1
|
21
|
柳莺
|
Phylloscopus sp.
|
雀形目
|
莺科
|
留鸟
|
6
|
1
|
22
|
强脚树莺
|
Cettia fortipes
|
雀形目
|
莺科
|
留鸟
|
13
|
1
|
23
|
远东树莺
|
Cettia canturians
|
雀形目
|
莺科
|
夏候鸟
|
2
|
1
|
24
|
鹗
|
Pandion haliaetus
|
隼形目
|
鹗科
|
留鸟
|
1
|
1
|
25
|
隼
|
Falco sp.
|
隼形目
|
隼科
|
留鸟
|
1
|
1
|
26
|
燕隼
|
Falco subbuteo
|
隼形目
|
隼科
|
留鸟
|
1
|
1
|
27
|
鹰
|
Milvus sp.
|
隼形目
|
鹰科
|
留鸟
|
1
|
1
|
28
|
普通夜鹰
|
Caprimulgus indicus
|
夜鹰目
|
夜鹰科
|
夏候鸟
|
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