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惹人怜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上面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曹》,这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资料当中最早提及蜉蝣的。
蜉蝣的学名 Times new roman,据说源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意为“仅一天的生命”。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写道:“蜉,水虫也,……朝生暮死。”
蜉蝣夭寿,自古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情咏怀的对象。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诗人把蜉蝣羽翼比作妇女衣裙,赞其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然而美丽是这么短暂,终须面临消亡。读来让人心生忧惧,哀叹人生苦短。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在《前赤壁赋》中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来感叹生命之短暂,人之渺小。
通常我们所说的蜉蝣,其实是其羽化后的成虫,蜉蝣种群的羽化时间一般集中为春夏之交,因此,在英文中蜉蝣通常叫做mayfly。
蜉蝣成虫期生命只有几小时,特殊种类也有几天的。夏秋之际,随处可见成群的蜉蝣成虫飞舞在郊外的池塘、溪流上。黄昏时分,刚蜕皮的成虫在水面上方进行交尾繁殖,完毕后雄虫就立即死去,雌虫产卵后也纷纷死亡。大量蜉蝣死尸漂浮于水面,积成一厚层,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不禁让人怜惜、感怀。
独特而美丽的活化石
蜉蝣是已知生物中成虫生命最短的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多生活栖息于淡水湖、溪流中,是名副其实的湿地生物。由此可见,湿地生态系统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在保存生物多样性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蜉蝣这种独特的生物,起源于古生代,属古生翅类,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全世界已知的蜉蝣目种类有2500余种,中国境内已知的有100余种。蜉蝣现存种类保留着一系列祖征和独征,是现存的活化石,对于研究有翅昆虫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蜉蝣体型较小,身体纤弱,体长通常为3-27mm。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中胸较大。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复眼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对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稚虫有咀嚼口器并在成体时退化。
蜉蝣有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腮,并随着蜕化不断变化。蜉蝣尾丝形状也不尽相同,尾丝各节细长,游泳能力较强的种类中,尾丝两侧密生细毛,交织成网状,从而使尾丝具浆的功能,在游泳时产生动力。蜉蝣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5节,末端有爪1对。
从《诗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蜉蝣是一种美丽而优雅的昆虫。它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稚虫、亚成虫、成虫。稚虫生活在水中数月至一年左右,蜕皮二十几次以上,稚虫充分长成后,浮于水面,羽化成为亚成虫,能够在空中飞。亚成虫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一次,变为能交尾、产卵的成虫(个别种类的亚成虫也能交尾产卵)。这种蜉蝣所独有的蜕皮变态类型称为原变态。成虫多为白色和淡黄色,体壁薄而有光泽。有翅一对或两对,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圆形,一般前翅大后翅小。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腹末有长而分节的终尾丝两或三根,飞行时在空中随风飘动。成虫不饮不食,肠内贮有空气,身体比重较小,故蜉蝣飞行姿态十分优雅、从容。
三国时期,阮籍《咏怀》曰:“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即是描绘了小小昆虫的羽翅光艳、鲜洁的特点。
小小昆虫作用大
世人无不感叹蜉蝣的弱小与短命,殊不知这小小昆虫也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首先,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鸟类以及其它捕食性小动物的重要食料。
蜉蝣能够从古生代经过几亿年的演化生存到现在,足以说明它强大的适应能力。同时,作为“物种储存库”的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对于保护物种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得益于此,蜉蝣又反哺于湿地生态系统。
蜉蝣是杂食性动物,除了取食水生植物,也捕食水生的摇蚊和蚊的幼虫,作为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一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它带动了物质、能量的转移,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由于不同蜉蝣种类及其外部形态与它们的水生生活小环境和生活习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蜉蝣稚虫在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蜉蝣稚虫对水质变化十分敏感,大多数的蜉蝣稚虫只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所以蜉蝣经常作为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2012年已经平安过去,然而世界末日所造成的恐慌还未降温。很多人扬言,若末日后生命尚存,将重新对待生命,认真生活。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万物都有消亡的时刻,若因此而哀怨惆怅,忧伤过度,便是对生命最大的不敬和浪费。
世界末日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我们应该像蜉蝣学习。它们懂得装饰自己,衣着光艳,以最好的姿态华丽地生存,虽然生命如昙花一现,却让人们看到了它们的从容和美丽。
蜉蝣尚且偷生,况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