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爱鸟周的由来
鸟类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宝贵资源。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1962年国务院发出了“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其中就包括鸟类,这个指示还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摘去了麻雀“四害之一”的“帽子”。
1982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鸟类的通知,并同意林业部等8家单位提出的关于每年各省市都要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的建议。从此,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都纷纷确定本地区的“爱鸟周”或“爱鸟月”时间,广泛开展爱鸟宣传活动。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爱鸟周(月)的时间也有早有迟。最早的是广西(2月22~28日),其次是贵州(3月份第一周)、广东(3月20~26日),4月份的最多:北京、江西、湖北、湖南、宁夏、云南均为4月1~7日,四川4月2~8日,上海、浙江从清明后的第七天开始,时间为一周,而山西从清明后的一个月为“爱鸟月”,福建、陕西均为4月11~17日,天津是4月第三周,江苏是4月20~26日,河南是4月21~27日,辽宁、吉林是4月22~28日,黑龙江是4月份第四周,山东是4月23~29日,甘肃是4月24~30日。5月份的有:河北、内蒙古、安徽、青海,都是5月1~7日,新疆为5月6日所在的一周。
我国爱鸟周结出的硕果
根据国务院1981年9月25日批转林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的通知,首先,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确定了每年的爱鸟周(日)。
其次,我国自然保护区作为对于鸟类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地、自然历史遗迹等不同类型的就地保护,1956年创建了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后,40年来,自然保护区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到2012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2500个左右。在这些保护区中,专门保护鸟类的有50个以上。
此外,有许多省、市、自治区还评定了省鸟和市鸟。例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宁夏、贵州、广东、山东、安徽、内蒙古等,分别评出大天鹅、丹顶鹤、大白鹭、百灵、蓝马鸡、灰喜鹊、孔雀雉、红腹锦鸡、褐马鸡等为其省鸟。广州市还评出了市鸟,号召人们对鸟类进行保护。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爱鸟活动的展开,许多地区的鸟类出现了种群增长的趋势。如:被国内外视为极危种的朱鹮,野外种群达60多只,人工饲养的有19只(北京动物园10只,陕西洋县朱鹮站9只)。而且,地方还不断涌现出群众自觉喂养和收养饥饿病残的天鹅、丹顶鹤等的爱鸟事迹。
我国鸟类物种的现状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特别是第三纪后期,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影响,使中国鸟类独具特色,保留许多孑遗种或原始种,包括古北界和东洋界成分。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数的大国,居于第4位。巴西有2000种(Johan Frisch 1981),秘鲁有1678种(Theodore Park,1982),哥伦比亚有1567种(Rodolphe deSchauense,1964),中国为1332种(董路、雷进宇、刘阳等,2011)。
在我国众多的鸟类中,有不少特产种类、珍稀种类、益农种类以及科学文化意义的种类。鸟语花香不仅为大自然增色,使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多彩,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鸟周”活动,无论在科学史上还是国际上都是一大创举。可以预见:“爱鸟周”推动了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全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又推动了“爱鸟周”的深化和提高。
自古以来我国的爱鸟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国劳动人民对于鸟类的认识和爱护自古以来就有着传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孔子提出“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史记•孔子世家》)的保护鸟类思想。西周王朝不仅注意保护雌鸟,而且也注意保护幼鸟。如:“祭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即雌性鸟兽)”、“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周礼》)。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规定:“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等等(《淮南子》),说明帝王王法规定,不准捕杀繁育的亲鸟,禁止掏鸟蛋。到宋朝,有关爱鸟护鸟的法令,有“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鸟,弹射飞鸟”(《续资治通鉴长编》)。至元代还规定了“严禁狩猎天鹅、鹰隼”。对于鸟类的认识和保护,明朝的李时珍(1518年~1593年)着述的《本草纲目》,记述的鸟类有三卷:第47卷的水禽类23种,第48卷的原禽类23种,第49卷的林禽类17种、山禽类13种。这部历史巨着,不仅具有医学方面的实践意义,驰名中外,也是我国当时识鸟爱鸟的总结,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于鸟类认识和爱护的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对爱鸟护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而推动这项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