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或者“自然之肾”,主要起到净化水质、解毒的功能。湿地又作为天然的蓄水库,能防止干旱、均化洪水。湿地还是巨大的碳库、碳汇和碳源。科学研究表明,湿地储存的碳非常之大,仅泥炭湿地储碳量就达到了5400亿吨,甚至更多,所以湿地对调节气候、缓解气候变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保护不好湿地或者湿地被开垦的话,作为炭库的湿地就会变为碳源,源源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的过程。
湿地还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湿地提供淡水,提供各种各样的食物、木材,维持工业基本生产;湿地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物种的基因库;湿地还是森林生态、荒漠化生态、农业生态等各种生态网络的关键要素;是科研、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统计表明,全世界仅沿海捕捞业每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40亿美金。沿海一般都在浅海水域,生物多样性、鱼类资源比较丰富。珊瑚礁是近些年来被广泛关注的另一类湿地,每年仅从珊瑚礁这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300亿美金,主要是依靠观光旅游业。观鸟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活动之一,北美地区每年观鸟的收入一项就可以达到250亿美金,并可以创造60000个就业机会。湿地农业收入也是相当大的经济来源。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湿地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直接的服务,经济效益十分显着。
湿地是淡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有30亿人是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有20亿人生活在受洪水威胁的地区,超过10亿人没有饮用水来源;26亿人根本都没有厕所,每24小时就有4000个儿童因饮用不干净的水和缺乏卫生设备而死于腹泻。水传播疾病尽管在发达国家相对较少,但在发展中国家是非常常见的,因此,湿地保护好了,可以减轻因水污染或被作为疾病的载体所引发的人类健康问题。联合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让世人直面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各地主要河流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干枯,昔日大河奔流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未来的水资源已经严重受到威胁——全球500条河流至少一半枯竭或被污染。
人和湿地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湿地和生态系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非常重要。在世界范围内,政府间公约,政府与非政府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建立的各种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一个保护网络。湿地公约即是致力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国际公约,目前已有161个缔约方国家,确定了200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
水鸟作为湿地的精灵,是湿地的指示物种。所谓水鸟,就是在生态学上主要依赖于湿地生存的鸟类,它和湿地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湿地公约的全称就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其保护湿地最初就是从保护水鸟开始的,水鸟和人类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水鸟分布很广,且大多数种类的水鸟是迁徙物种,它们通常南北迁徙在各种类型的湿地里停歇、觅食、繁殖。
水鸟有很多种,如:鸥类、雁鸭类、天鹅、鹳类、鹤类、鸻鹬类等。世界上水鸟的迁徙有十条大的路线,基本上是南北两端在迁徙。如美洲水鸟迁飞路线,非洲和欧洲水鸟迁飞路线;还有中亚水鸟迁飞路线,这条路线我们研究得不够,因为缺乏资金。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横跨了南北两极,有22个国家,包括像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做了很多关于水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2006年,由澳大利亚和日本政府共同发起建立了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为止,有10个国家已经加入了这个伙伴关系,同时还有7个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是这个伙伴关系的成员。国家林业局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合作伙伴网络。
水鸟迁徙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科学家们为此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其研究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先进,其中给鸟携带卫星接收器,用卫星监控,几乎可以接收到水鸟在迁徙过程中各项活动指标,结果令人吃惊。例如:斑尾塍鹬鸟用了仅7天多时间就从新西兰飞到了位于黄海地区的我国黄河入海口和鸭绿江口,它们飞越11,000公里,中间从不停留。它们每年迁飞数千公里,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和栖息地,是为了筑巢、补充体力和躲避恶劣的气候条件。这种永恒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并且要远早于人类的演化。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科学研究是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基础。合作伙伴通过网络,共同分享资料和经验,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和水鸟保护的认识,同时加强对迁飞区的研究和监测,看它在什么地方停歇,它吃什么。通过这些监测研究来积累知识,推动水鸟栖息地的信息交流。有了这些监测资料,就能更好地为政府官员、决策者以及当地利益相关者提供依据,以便采取措施,保护好湿地,改善迁徙水鸟的生存状况。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大约有700处重要湿地,现在只有不到100处列入了保护网络,其中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共有21处湿地加入网络,其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海区域,如辽宁鸭绿江口湿地、双台河口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等。根据多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境内还有至少100处湿地能够达到加入水鸟保护网络的标准,这些重要的湿地为维持水鸟的生存和繁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