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博物馆是寓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的湿地生态馆。中国湿地博物馆不但是国家林业局对外宣传交往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果、普及湿地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进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导览和序厅。
中国湿地博物馆以“湿地与人类”为主题,以调查、研究功能为支柱,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搜集了西溪湿地以及国内外湿地的知识、信息,并将这些内容反映到展示、交流活动中。在保持综合型的基础上,旨在建立一个让每次来访者都有新发现、可反复参观、充满乐趣的博物馆。除了序厅以外,馆内分为“湿地与人类”、“中国湿地”、“西溪湿地”三大展厅。展厅内用大量的资料图片、模型标本以及结合高科技手段,让参观者有感性的亲临体验,实现与参观者学习与互动的目的。
可以说,中国湿地博物馆早已在建馆初始,就充分考虑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多媒体数字投影结合、独立划分出儿童活动区域等各项规划中,无不体现了湿地博物馆对教育环境的重视,这亦是后续开拓新的教育活动举措的坚实基础。
现阶段参观者在参加湿地博物馆现有的教育活动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第二课堂的开设,展现在眼前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画卷,深深吸引着各类参观者,让人们走到户外,老师们走下讲台,学生们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参观者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营造了活泼和谐、健康环保的绿色文化氛围。
中国湿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架构清晰,已经走在不断完善的路上。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以教育的眼光发现:应继续利用现有资源,将湿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下去。
本文从开展教育合作、教育活动形式的推新、多元化宣传等三个方面,来提出中国湿地博物馆提高公众知晓度、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增强互动频率的几点创新思路。
一、开展教育合作,扩大影响力
(一)与学校合作
1.第二课堂——即主动走出去
了解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内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陈列展览,并注重参观的互动项目,以满足和适应教学的需求。配合学校教学,举办专题座谈与论坛。
钱江晚报2014年3月《杭州小学一年级明年将开科学课》的报道说,“尽管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还没正式出来,但有些学校已经在尝试用社团模式,教一二年级学生一些种植和养殖的科学知识。同时,小学科学老师也开始为一年级开课做准备。”这是我们主动融入学校社团的一次契机,于是便与周边几所学校建立联系,结合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的,走出博物馆,将展览送进学校,出借展品给学校或到学校巡展,主动为学校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物素材。
2.引导学校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即积极引进来
就学校而言,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素质教育还未落到实处,所以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多半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在博物馆的参观可谓是走马观花,甚至就是敲章表示来过。如此茫然地来,又疑惑地去,对湿地展品存在陌生感,缺乏探究的兴趣,却有要应付学校作业的苦恼。也有些参观成了春游秋游,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主动向博物馆靠近的同时,博物馆更多地提供沟通与引导,让学生了解即将参观的模型或场景,激发学生对实物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学生探索的问题,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样的参观,使得学生在每一件展品面前似有“原来是它”的亲切感,也有按图寻宝的吸引力。
在这方面,可以参考香港一些中小学结合教学需要利用博物馆的做法。
(二)与同类博物馆形成教育联盟
湿地博物馆位于杭州城西,周边缺少与之呼应的大型博物馆,且在博物馆的类型分类上,也是杭州鲜见的地理类博物馆,故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博物馆类型上,都造成了湿地博物馆势单力孤,在声势扩散上影响受限。消除这一弱势,势必需要借助外力,形成合力。
与杭城同类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杭州市城区河道陈列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自然地理类博物馆开展管际合作,联合策划活动,将影响力的区域辐射到整个杭城,将单个活动的深度在馆与馆之间流动延续。如湿地博物馆于2012年举办的世界环境日“自然.记忆.收藏”艺术展,在馆内的活动展览有声有色,活动参与度跨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学生群体,在颁奖现场学生对装入不同地质的泥沙这一环节表现踊跃,展品的布置更是颇有艺术性。如此优质的一个活动,若能在同类博物馆中继续展出,并增加地理类的科学现场活动,既可以增大宣传的辐射面,也可以将湿地的主题更加切实地结合进去。
除此之外,有了联合的手段,使单个馆内为场所的活动提升到整个杭城的自然探索活动,媒体杂志的报道便有了主动性,进入到一个宣传、扩展的滚雪球模式。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合作
笔者在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中国湿地博物馆活动时,有许多家长甚至不知道湿地博物馆在西溪湿地的哪个位置,从哪里进去。通过多次参与贵馆的美术活动后,家长们无一不了解湿地博物馆的位置,甚至对馆内的几块区域也逐渐熟悉。可见,在与社会教育机构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引进了大批的参观者,且教育对象指向明确。
1.从主办者的身份来说,根据湿地博物馆开设的年度教育活动,联系固定的社会教育机构,以便长期合作。广度可以涉及科教、环保、美术、旅游等各门各类的团体。
2.从参与者的身份来说,关注杭州主要大型教育活动的动态,积极融入其中,提高湿地博物馆的出镜率。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动漫节,湿地博物馆已是火力全开,本届动漫节最有看头的活动,非中国湿地博物馆分会场莫属。已经是第四年举办杭州国际动漫节分会场活动的湿地博物馆,今年推出了动漫魔术音乐会、中国传统动漫皮影戏、最热动漫剧联展以及动漫市集,这里完全是一场中西合璧的二元魔幻狂欢。
二、 湿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形式推新
湿地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大量的资料图片、模型标本以及高科技手段,故在组织教育时可以提供可触摸、可操控的学习机会。感官多维,视听、制作、触摸、模拟等,更大化地呈现出“做中学”、“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教育家杜威提到“我们相信只有亲身体验后受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体验都具有教育性或者说可以与教育划等号。经验与教育二者并不能简单的混为一谈。某些经验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误导人们。其带来的间接后果,就是人们在体验其他经验时,会因此而受到限制或者产生扭曲的心理。”故,第一,动手做的目的在于动脑做,无法挑战或激励我们的例行经验,不具有教育性。第二,将活动琐碎的拼凑,割裂湿地教育主旨的脉络,是断裂且无法延续的。需要经过组织,才具有教育性。
基于以上两点,湿地博物馆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教育性出发,为参观者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一)教育互动场地的设置
1.馆内:设立专门的儿童展厅。
湿地博物馆目前已有设置儿童活动的区域,主要以教室的形式呈现,开展各类定期的活动。以香港博物馆儿童探知馆作为参考,为适应参观,特意制作了大型彩色森林的立体布景,让小朋友在森林中通过穿越互动游戏,发现大自然的奇妙,揭开考古的奥秘。展馆分为8个游戏区,小朋友可以漫步迷途沼泽、深入地底、潜入水中,还可以和鸟儿、昆虫及海洋生物做朋友。
自然园地:这区为模仿湿地生态设计,可以观察哪种类生物和植物出现在这块湿地,当站在岸边时,装饰板上有各种生物图片,这样设计可吸引小朋友寻找图上的生物在哪里,同时观察周遭的环境,什么草会长在这里、另外有什么生物也生活在这里(图一)。
捕鱼游戏让小朋友体会生命的延续,捕鱼要放过小虾,才能平衡生态(图二);另一个很简单但教育功能很棒的设计是「生物面具」(图三),当你将蜻蜓面具往自己脸上一摆,就可以亲身体验蜻蜓看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每一样东西都有好几个影像,这跟看书知道蜻蜓的眼睛是复眼的学习差别太大了。
湿地上方做了夹层设计,就有了两个空间可以利用,下方是地底下的世界,这样设计让小朋友先观察地面上的景观,然后好像进到地层里去看里面的奥妙,如:在地洞里有哪些生物生存、地质土壤有何不同等。
2.馆外:西溪湿地——无边的湿地博物馆。
面对活生生的湿地现场而非玻璃橱窗中的标本,这一休闲玩耍的方式获得大多数人的青睐。湿地博物馆具有独特的户外环境优势,它位于西溪湿地的东南角,可谓整个西溪湿地都是湿地博物馆的教育场所。西溪湿地本身拥有几百种木本和上百种鸟类。明末文学家王思任在《西溪》诗写道: “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石云开绣壁,山骨洗寒流。鸟道苔衣滑,人家竹语幽。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游。”在赞美西溪湿地美景的同时,也凸显了湿地自然风光的特点。
参观户外湿地生态,走到西溪湿地的自然风光中。对湿地文化开展参观探索活动,如寻找鸟类、寻找植物、或以溪流、鱼塘、芦花、杨柳、柿子、竹林为对象作分季节性专题探索与研究。由专业人员带领湿地爱好者、学生群体、亲子游览湿地风光,探寻湿地特点,走进湿地物种,触摸湿地文化。
(二)开设内容创新的教育互动项目
1.知识类教育项目。
运用学习纸和工作纸。展览馆中都有图片和文字的说明,如何让这些生硬的文字转化成趣味的理解呢?利用“趣味折页”、“藏宝图”等手册,将展览的主轴提炼出来,增加学生对湿地文化的理解。目的明确地参观,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参观。
运用多媒体互动电脑。参观者,尤其是孩子,对PAD无不爱不释手,更是随手即来。在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的一楼,就有几台让孩子免费游艺的互动电脑,电脑内主要设置与少年儿童年龄相关的学习类游戏。孩子们带着玩的心态,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内容,也成为等待人流较多的一块区域。
2.体验类
继续积极主动地招募博物馆志愿者。主要发掘小小志愿者与专业志愿者两大群体。
3.动手类
湿地博物馆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推出各个月份的亲子活动。在目前清晰的活动架构上,深入到对家长的指导,以此引导带动对孩子的教育。
在每一次活动中,可编写发放亲子教育活动相关的印刷品。亲子教育活动指南中可以详细向家长们介绍活动的意图、流程、以及活动背景,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如活动前了解节日的来由、明确将要去制作体验内容的样子;活动中如何引导孩子发起启发性的对话;活动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继续与博物馆产生互动。即,培养家长也成为亲子活动中“教育的指导者”,而非单纯的参与者。
三、建立多元化的宣传渠道,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
教育信息的传播和推广是博物馆联系社会、扩大社教宣传、组织观众的途径和手段。凡是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博物馆传播的阵地,使公众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能吸收到博物馆的点滴文化宣传信息,轻松地获取湿地博物馆的动态,成为大家参与的一种选择。
(一)学校教材
本文论点“一”中有阐述。
(二)周边设施
1、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展馆附近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拉宣传横幅。
2、与西溪天堂商家合作推广,如近期保利电影院售卖的联合打折卡,湿地博物馆也可作为西溪天堂的一部分加入LOGO或纪念品出售的折扣信息,目的不在于盈利出售而在于推广博物馆的知晓度。
(三)博物馆纪念品
即将开展的纪念品大赛可以挖掘到更利于持有人移动传播的物件。纪念品放之五湖四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四)影视传媒
与电视台合作,让电视台增设与湿地博物馆相关的活动或科教栏目,如近期浙江电视台推出《爸爸回来了》,将节目活动的场地放到湿地博物馆来,以讲故事或真人秀的形式展现给群众。
(五)互联网建设
1、在湿地博物馆固有的网站及微信订阅号中,以登载活动照片、比赛投票、收集点赞、连续多日转载等形式,提高家长们的转载频率。
2、增设互动环节,建立亲子俱乐部和家长学校,及时推送短信活动消息,并对家长做好指引与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