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东北部,有一片难得的绿洲,它镶嵌在渤海之滨、津沽大地,被誉为津京唐三角地带的一颗“璀璨明珠”、“天津的后花园”。它就是位于北纬39°17′,东经117°47′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它有三大自然景观:牡蛎滩古海岸遗迹、贝壳堤和古泻湖湿地。
近期,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全面告竣,以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这个风光旖旎的湿地公园,有长达8公里的湿地走廊及6000亩原始湿地,是环渤海最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泻湖。一望无际的芦荡、盈盈碧水、蓝天飞鸟,让人流连忘返。
漫长的历史变迁
七里海是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在长期区域地质的演变下,变成了淡水沼泽,属于沼泽湿地。那为什么又叫泻湖呢?
泻湖的形成是海洋和陆地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海洋和陆地之间有分界线,被称为海岸线,海岸线在海浪的冲击和侵蚀下,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它由平直变成了弯曲的,从而形成海湾,海湾口两旁通常是狭长的沙咀。狭长的沙咀愈来愈靠近,海湾渐渐地与海洋失去联系,从而在内侧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局部海水水域,就称为泻湖。在潮流的作用下,海水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时,潮流带着泻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根据泻湖形成后与外海连通性的差别,从而导致泻湖的盐度不同,据此可分为淡化泻湖和咸化泻湖。泻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七里海是半封闭式泻湖,曾名“七里滩”,因水域宽7里而得名。七里海东岸(偏南)为当地人称作“沙陀峪”的海岸沙丘,将其与渤海隔开,东北隅有与渤海相连的潮汐通道。从古书上了解到,七里海最初为渤海的近岸水域,后来海岸后移使其变成了沿海地区的湖泊,湖水逐渐淡化。
这湖泊是如何形成泻湖的,源于一场事故。清光绪六年宁河县志载,七里海“水本无源,地势洼下,行潦归焉。当夏秋雨多水汇,沧波浩渺,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当年,滦河和饮马河等河流河水泛滥,几乎都汇集到了七里海中,导致七里海的水暴涨,在某一个凌晨,暴涨的湖水冲开了沙陀峪,打开一道豁口,与渤海连了起来。从此,七里海就变成了与渤海相连接的泻湖,湖水由淡变咸,面积也逐渐缩小,那道与渤海相连的豁口被人们称为“新开口”,而今成为着名的渔港。
经研究,七里海古泻湖由大变小,大规模的至少经历了3次。古时,青龙湾河由西北向东南穿越后七里海、前七里海、曲里海,其中前七里海就是现今七里海的前身。据《明世宗实录》记载:“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二里”,相当于如今的三四个大。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周边开垦了大片的粮田,现后七里海和曲里海已不复存在,原前七里海面积也大大缩小。
在七里海形成的这三千多年来,它一直保持着滨海湖泊、沼泽的湿地自然景观,近岸地带形成的牡蛎滩至今也能在七里海湿地及其附近的近地表和地表上看到。除了牡蛎滩,七里海还有很多丰富的古地质遗迹,主要有古泻湖、古河道、古海岸、古岭地遗迹及鰛鲸骨、麋鹿角等古生物残骸。也因为这个原因,七里海湿地以作为研究渤海湾西岸古海岸带变迁的遗迹而闻名于世。
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水域与陆域之间的交会地带,常常形成湿地系统,这些地带地表过湿或长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其中涵括了盐水及淡水沼泽、草泽、林泽、河口、水塘、低洼积水区和潮汐滩地。湿地生态系统,就是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兼具水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其重要性体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蓄水、调节气候等方面。
七里海湿地是由泻湖水体、湖内水生生物和候鸟、水禽等组成的泻湖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洪蓄水、净化陆源入海污染物、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生态、资源、环境和旅游价值。
要说“天然氧吧”,七里海湿地当仁不让。七里海是天津最大的芦苇产地,由于地势低洼、常年积水,遍地芦苇丛生,大片芦苇每天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是城市的几十倍之多。负氧离子对人体具有极好的保健功能,能镇静祛痛、降低血压、消除疲劳等。正因为这些大量的负氧离子,加上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从而成为天津的后花园,净化、美化了天津市区、滨海新区的环境,也因此被誉为京津的“绿色肺叶”。
七里海属芦苇沼泽,其中的植被以芦苇群落为主,海中低洼区还有成片的香蒲群落、水葱群落、荆三棱群落和水蓼群落等,水深地带生长有藻类和荇菜等沉水植物群落。芦苇、香蒲、荆三棱等根茎粗大肥厚,生长茂密,形成绿色的芦林苇海,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微风一过,就像大海翻滚的碧浪。
生命摇篮:七里海的大面积天然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环境,是生物物种基因库。
七里海多水的自然环境,导致水产品丰富。七里海水域非常适宜鱼、虾、蟹生长,是天津重要的水产品基地。自古以来,就有“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之说。然而,哺乳动物种类贫乏。水禽种类很多,白鹳、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余种,天鹅、小鸥、灰鹤、鹈鹕等二级保护动物20种。七里海还有一个麋鹿园,占地150亩,生长着几十头麋鹿,这种俗称“四不像”的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七里海也因此被称为“麋鹿之乡”。
因地制宜的保护模式
七里海泻湖湿地自形成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极大干扰了泻湖湿地生态系统。七里海周围有众多行政村,多年来,人们都主要靠苇造纸、高密度养殖等低产能、低附加值来谋生,不合理的利用,加上湿地降雨不稳定、没有充足的补水,导致七里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湿地生态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生态环境越发显得脆弱。
作为天然湿地,在人工破坏后,七里海极需要恢复生态,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其生态系统。于是,政府紧紧围绕保护与恢复两个方面,在保持其湿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同时兼顾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当地居民切身利益,致力于改善湿地缺水、水系不畅、植被退化、鸟类数量减少、人为干扰加剧的不利局面。为此,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将“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保护区确定为天津市生态体系三大绿心之一。2009年七里海被天津市确定为九大特色旅游景区之一。
七里海在建和拟建的重点工程包括七里海西海湿地走廊、牡蛎滩展馆、西海湿地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七里海湿地博物馆、七里海湿地游览园、七里海名人馆等。其中,七里海生态园占地175亩,园内有130多种七里海地区的野生植物;兴海湖鸟类保护区是七里海禽类理想的栖息繁衍之地,其中有水生植物园。
2014年4月,天津市为七里海划定80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增设500亩水生植物区,新增20余种植物,并放飞野鸭、白鹭和苍鹭等数千只水鸟,使湿地环境更加生机勃勃。除此之外,还通过疏通水系、修复植被、扩建沼泽浅滩等措施,为这些生物和禽类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今年5月,七里海三期工程已全面竣工,湿地公园内空气新鲜,景色优美,游客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