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属于鹿科,是世界着名的珍稀动物之一,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物种。它们曾经广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带和黄海滩涂湿地,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西自山西,东抵东海的一些区域也有它们的踪影(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中国境内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具有300万年悠久的生命历史,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3000年是野生麋鹿最为鼎盛的时期。商周以后,麋鹿主要的威胁是人类的大量猎捕;汉朝至元朝,因为人口的增长与农业的开发,使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适应麋鹿生存的生态环境被大量破坏,麋鹿这一珍奇动物逃脱不了成为湿地最早的生态灾难牺牲者之一的命运;到清朝初年,中国野生麋鹿已难觅踪影。
麋鹿不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坐骑就是麋鹿),历代王朝皇权的象征,宗教仪式中重要祭物,也是生命力旺盛的标志,驱邪和升迁祥和的吉兆。麋鹿的名称在原始口语中或为“泥鹿”,意即生活在沼泽中身上沾满烂泥的泽兽(鹿)。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形声字“麋”代替“泥”字。虽然麋鹿是中国特有的湿地动物,从殷墟的甲骨文到周代出土的玉器、从商代的青铜饰物到汉代的瓦当,都不乏麋鹿的形象,但它的正式学名却以外国人的姓氏命名( Elaphurus davidianus大卫神父鹿)。
野生麋鹿头脸像马,犄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巴像驴,但整体看上去却似马非马,似鹿非鹿,似驼非驼,似驴非驴(另一说法,麋鹿头似马,角似鹿,身似驴,蹄似牛),因此又称“四不像”(麋鹿有别于一些地方所称的驼鹿、驯鹿与水鹿甚至不属于鹿科的苏门羚的“四不像”)。
在鹿类动物中,野生麋鹿的体型属于较大的一种,成年麋鹿体长达2米,肩高可达1.3米,重约250-300公斤左右,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长尾巴有用来驱赶沼泽环境中蚊虻的功能。雄性麋鹿体型较大,有角。雄鹿每年在冬尽春来、万物复苏的季节脱去旧角、萌发新角。雌性体型稍小,无角;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每胎仅产一仔,且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一般超过九个月半。初生的幼麋鹿体重大约为12公斤,出生3个月后,能达到70公斤;2岁时性成熟,理论寿命为25岁左右。它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树林与泥泞的沼泽水域等湿地栖息活动,食性狭窄,主要以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为食物,有时也喜欢到海边,衔食海藻。
野生麋鹿属于群居性动物,《墨子·公输》云:“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述:“海陵县多麋,千万成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在湿地中群居对麋鹿的自卫有一定的作用,遇到危险可以逃到沼泽、湖泊或河流中躲避敌害。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云“麋鹿成群,虎豹避之”;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博喻》也有“万麋倾角,猛虎为之含牙”的说法,说的是鹿群团结在一起,即便是虎豹,面对众多的麋群也只能含着牙不敢张嘴,最后悻悻离去。但麋鹿天性温驯,虽善于游泳,但其奔跑的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子,缺乏攻击性,因此注定逃避敌害的能力比较差,非常容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
夏末秋初的发情期间,雄性麋鹿之间争夺配偶的时候,虽然少数雄性麋鹿性格会变得异常凶猛好斗,为争夺配偶发生对峙或激烈格斗,但大多数雄性仍表现出“温情脉脉” 的一面,既没有你死我活的冲撞,也没有大范围的移动,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驱赶对方。即使角斗,持续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10分钟,失败者会“含羞”走开,胜利者泽不追“穷寇”,相互间很少发生血淋淋的伤残;甚至哺乳期的母鹿,发觉自己的孩子处境危险时,也仅仅在远处观望,丝毫没有为保护幼仔而发起反击行动。
麋鹿自古以来被视为吉祥之物,但它们同时也是人类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麋鹿全身无处不为药,均可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彭祖服食经》、唐朝苏敬《唐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家藏经验方》及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麋鹿肉、茸、角、骨、皮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数十项之多。
麋鹿对自然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温度与光照对麋鹿物候期影响较大。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呈现逐渐变冷的趋势,麋鹿赖以容身的沼泽和水域等湿地有明显的破碎与减少现象,这对中国本土野生麋鹿的绝迹也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中国较有规模的麋鹿种群有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种群、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种群、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种群,湖南洞庭湖麋鹿种群与河南省原阳县麋鹿散养场麋鹿种群。据不精确的统计,全球麋鹿种群一共大约3000多头,其中中国目前有2000多头麋鹿,全部由从英国乌邦寺动物园等地再引入个体繁殖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