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读到唐代大诗人李白歌咏黄河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就会想起远古时代关于黄河的美丽传说。
远古时代,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日夜怒吼,滔滔不绝,吞噬着万倾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的宁夏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相传牛首山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老回回尔德在山上开垦瓜园种黄瓜,他起早摸黑到黄河里挑水浇黄瓜。有一天,老回回累了就在瓜棚睡着了,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天上飘来一朵白云,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阿訇。阿訇告诉老回回尔德,天上飘来黄云时,会把你的黄瓜吹蔫,而吹来黑云时又会把你的黄瓜吹落蒂,你不要惊慌,也不要采摘;你把小黄瓜扔进黄河,黄瓜就是打开黄河的钥匙,可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我再给你两把宝剑,可斩龙除妖,驯服黄河,宝剑指到哪,黄河流到哪。说毕,阿訇就变成一朵白云飘走了。老汉真的按阿匐说的把黄瓜扔进黄河,黄河便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三天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皆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这时,他抽出宝剑,让黄河向前流去。这就是万里黄河的由来。
据《荆楚岁时》记载,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接待了汉朝使者,并赠其机石。张骞持着所赠机石回长安复命,把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见织女的经过禀报汉武帝。从此,便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诗句就出自这个典故。
唐五代张螟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的诗句。金、元时期好问的《水调歌头》有“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的句子。可见,古人对“黄河之水天上来”没有谁再怀疑了。依我看,其实,哪条河流的水都来自天上,天常年不下雨,所有的河流都要断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代诗人王之涣也有诗描绘过黄河。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九十万年前从独立内陆湖水系演变而来。大约在八十万年前,始祖先民就在黄河流域狩猎,从事农业生产,并发展成畜牧业,开创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古之平阳(今山西的临汾)是尧的都城;蒲扳(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是舜的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是大禹的都城。后来又发展成黄河中下游新兴的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在九曲黄河之上。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勃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黄河入海口(今山东省东赢市垦利县)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从卫星图上看,黄河入海口,就像火山爆发时的壮观景象,涌动着铁水般的奔流;又像一棵红枫大树,枝叶向四周伸展,红如焰火,美丽极了;也像分娩时母体里流出的血,向大海深处漫溢开来,这是祖国母亲河的血液啊!就在这块血脉分布密集的黄河三角洲,如今也正涌动着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样的经济开发热潮。听说垦利县最近打出一张建“黄河文化园”的响牌。黄河文化园分“天上园”、“人间园”、“感恩园”三园。天上园取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人间园重在表现“黄河九曲十八湾”的意境;感恩园则是取王之涣“黄河入海流”诗句中的意境。
天上园,建黄河之水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雕刻群,建藏、蒙古风格的滨水休闲区,以水草为主,小鸟停留,旨在模拟青海湖的景观,等于再造一个青海湖。
2006年6月18日,首届黄河小浪底观瀑节在小浪底大坝景区开幕,历时二十余天的观瀑节吸引众多游人,开闸时,只见巨瀑飞泻,惊涛拍岸,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水调沙,调水调沙期间,从小浪底水库出水口六条排沙洞和泄洪明渠下泄流量由每秒2000立方米增大至3500立方米。游人可从坝南、北岸和坝顶四个观水台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和瀑群一泻千里的场景。
自青海久治县到甘肃的玛曲县,形成了“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的首曲景观。马曲县湿地面积达375公顷,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状态最原始、特征最明显的高寒沼泽湿地,对黄河水源有着特殊的涵养作用,大片湿地像海棉,丰水期大量存储支流河水、降雨,在枯水期随着黄河水面下降,逐渐将蓄积的水量补充给黄河,确保黄河水量不减少,以维护黄河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因此,玛曲县素有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之美称。
然而,近年来肥硕的高原鼠兔在吞噬着草根,中华鼢鼠在加剧草原的退化。鼠虫害、牧民放牧、沙化、气候变暖等种种影响,使甘南自治州玛曲大草原的美丽容貌日渐憔悴,首曲湿地退化,“蓄水池”功能萎缩。
高原湿地沙化现象引起专家密切关注,从事高寒草地研究二十余年的兰州大学教授杜国祯说:玛曲表层的黑土只有30-40厘米厚,下面都是沙,再不治理,不出十年,昔日的“蓄水池”将变成中国第四大沙尘源。专家的论证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锁定43亿元环保投资计划,并列入“十一五”规划,实际规划总投资达66.4亿元。重点加强天然林、湿地和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退耕还林、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等。
保护母亲河已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可是据《华西都市报》记者报道,黄河流域一些省份的拦河造湖已给黄河亮起了“红灯”。灌溉、运输、生态、造景,都离不开水。人们正在探索人、自然、建筑的和谐发展。怎样才能合理利用水资源,让祖国的第二大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造福中华民族?有人提出给黄河大“换血”。但更主要的还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讲究一个度,一个大自然所能承受的度,万万不可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古人在这方面可能比我们做得好一点,顺应了自然的特性,因而生态相对保持了平衡。而今,培育少,采伐多,有时简直是对自然的透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
近代王国维诗曰:“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好问的《水调歌头》:“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寰尘,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唐刘禹锡的《浪淘沙》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
罗隐的七律诗曰:“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古人对黄河的咏叹评说不一,黄河历史的兴衰沉浮,固有天意,也有人事的原因。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和见证人。黄河有过辉煌与骄傲,也有过忧愤和阵痛。“不到黄河心不死”,这是对黄河的向往与爱恋;“跳进黄河洗不清”,这是对黄河的怨恨与鞭挞。
然而,黄河的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以及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