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秋风乍起,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对于盛产河鲜的杭城来说,对鱼沽酒、持螯赏桂,是典型的杭城人的中秋生活。而这个秋季,到中国湿地博物馆来,更能得到一场眼睛上的美食体验。8月26日,“天堂渔事•水乡风情——西溪渔文化展”在中国湿地博物馆正式开展。逼真的三基鱼塘场景还原、悠久的西溪渔业历史、丰富的养殖捕捞工具、美味的特色鱼虾菜品……让爱食河鲜的杭城人深度了解了西溪这个杭州水产品市场最大供应地的渔事百态。而在此次展示之前,西溪研究院已深入西溪民间,对西溪渔业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直观鲜活的陈展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跟随研究者的追寻足迹,走进这个水道如巷、河汉如网、碧水潆洄、粼波千变的水乡泽国,触摸西溪渔民的记忆,感受西溪渔文化的精髓。
发现——罕见的天然渔乡
西溪,位于杭州城市西部,其水资源丰富,仅次于西湖,约70%的面积为河港巷、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网密度高达25千米/平方千米,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西溪的水道狭窄而多深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西溪有大大小小1.1万口水塘,从高处俯视,俨然一万只眼睛镶嵌其中,构成了西溪和其他湿地的显着区别。这上万口的水塘不仅是西溪百姓祖辈生活的环境,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溪人依水而居,也水上作业,水中取食。从最初的渔猎捕捞到规模养殖再到渔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在千余年人类渔耕经济的作用下,西溪逐渐演变成以鱼塘为主,并由部分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河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
西溪良好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水体生物资源,为西溪水产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条件。西溪的鱼类品种丰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记录有鱼类45种,隶属6目14科35属。其中青、草、鲢、鳙、鲂、鮊和胡子鲇等10种鱼类为人工养殖品种,其余35种为野生种类。西溪湿地鱼类的生态类型可分为池塘、河港和湖漾3类,其中分布在池塘最少,只有28种;河港中最多,所有45种鱼类在此均有分布;湖漾中次之,有34种;河港中最多,所有45种鱼类在此均有分布。其中分布在池塘最少,只有28种。从西溪湿地鱼类的食性分析来看,可分为肉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三大类。肉食性鱼类主要有乌鳢、沙塘鳢、鳜和黄颡鱼等;草食性鱼类主要有团头鲂、草鱼等;其它大多数为杂食性鱼类,如鲤、鲫、中华细鲫、银鲴等。在西溪湿地45种鱼类中,鳗鲡、青鱼、草鱼、红鳍原鮊、团头鲂、翘嘴鮊、达氏鮊、蒙古鮊、银鲴、鲤、鲫、鳙鱼、鲢鱼、黄颡鱼、黄鳝、鳜、沙塘鳢、乌鳢等18种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也是西溪渔民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其中“青、草、鲢、鳙”更成为西溪的四大家鱼。此外,在西溪湿地水域中,还有丰富的虾、蟹资源,如河虾、青虾、草虾、小龙虾、白虾、对虾、大闸蟹中华绒螯蟹、青蟹、梭子蟹等。西溪的软体动物(螺、蚌)也有几十种,如黄蚬、河蚌、环棱螺、股蛤文蛤等。
西溪渔业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渔猎捕捞作业。北宋初年就有人工辟地蓄水养鱼,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太守时,注重西湖渔业,当时民间流传着“南柴北米,东菜西鱼”的俗谚,其中“西鱼”即指的是西溪、西湖等地的鱼。由此可见,从宋朝开始,西溪的渔业就已较为发达。明清以来,古荡、骆家庄、蒋村、三墩、五常、塘栖一带鱼塘遍布,西溪地区的渔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民国《杭县志稿》载:‘杭县水乡,夙为淡水鱼繁殖之所。明清之际,塘栖西南乡曾有据地成池,蓄鱼种藕”。“故运河南岸,迄今为渔业最盛区域”。明代王樨登《古荡》诗云:“曲水带云林,鸠鸣绿树阴。藕坡鱼百石,蚕市茧千斤”,清代《西溪》诗有:“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深。俗藉渔为业,园绕笋作林。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都可见当时西溪渔业的繁荣。随着西溪渔业的发展,滋生了专业渔民,形成了规模集体经营,尤其在建国以后,西溪经历了生产合作社、渔民村、生产大队、水厂养殖场等生产关系的变革,西溪渔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杭州水产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杭城“活鱼库”的美称,甚至辐射到整个华东地区。直至2003年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开始实施,原住居民陆续分批迁出,西溪的水产养殖场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挖掘——悠久的西溪渔事
在漫长的渔业历史中,西溪渔民也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和捕捞经验。“不逆其性”是西溪人工养鱼的基本原则,从鱼苗培育到成鱼养殖,西溪人根据鱼的生长习性和西溪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了外荡养鱼、内荡养鱼、菱塘养鱼、稻田养鱼等多种养殖模式,同时将不同鱼放养在同一个鱼荡的不同水层里,充分发挥了水体潜力,提高了单位产量。在捕捞方式上,也充分展现了西溪人的智慧,渔网、钓具、虾笼、排筒、鱼枪等多达70多种的捕捞工具,并配合大大小小的渔船。在多年的水上作业中,西溪人也积累了撑索抲鱼、敲梆捞鱼、棉球钓虾、鸬鹚捕鱼、干塘捕鱼等成熟的渔法,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西溪渔家旅游体验的主要项目。
人工生态系统。作为城市次生湿地,西溪三基鱼塘是人类科学利用湿地环境的最好见证,它不仅使西溪成为中国罕有的大型淡水鱼养殖基地,也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可循环生态系统,是西溪湿地得以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重要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溪历代渔民巧妙地将渔业和农业有机结合,他们在池塘养鱼,岸边种植竹子、柿树、桑树等经济树木,同时把每年干塘清淤的塘泥填在鱼塘的堤岸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竹基、柿基和桑基,既起到了固堤作用,又可为植被增加肥料,以增加明年的收成,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柿基鱼塘”、“桑基鱼塘”、“竹基鱼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增长生产模式,因此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
由于西溪的水产产量占了杭州水产市场的五分之二,历史上的西溪也是杭州水产品交易的重要场所。西溪的渔业贸易自宋代开始兴盛,流通机制极为完备,专业的贩鱼组织——鱼行也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细密的批零销售网络。建国后,在政府的组织下对渔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在国家特定时期,还出现了有计划经济特色的“鱼票”。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西溪的蒋村水产品交易市场、古荡渔市等成为杭州有名的水产品集散中心,淡水产品购销辐射至宁波、绍兴、富阳、临安、萧山、丽水、金华、安吉等地,以及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同时,市场培育了一支运销队伍,个体运销户将鲜活鱼运进杭城各集贸市场,起到联接产销、搞活流通的作用。
西溪人产鱼、卖鱼,也特别擅长水脍鱼鲜的烹制。西溪寻常百姓家的案上灶头、一蔬一饭都少不了鱼虾的影子。在杭州的传统名菜和近些年兴起的杭帮菜中,以西溪的水产为主要食材或西溪人独创的菜肴占了半壁江山,如西湖醋鱼、西溪鱼圆、原盅甲鱼、油爆虾、蟹酿橙、杨先生烤鱼等。西溪人的烹饪方式也多种多样,清蒸、红烧、煎炸、煲汤,或整鱼烹制或碎成鱼圆或制成鱼干。同样的鱼在充满生活智慧的西溪百姓的手中,翻覆为花样迭出、琳琅满目的菜肴,成为视觉味觉合一的饕餮大餐。许多西溪的特色鱼菜自千年流传下来,经过后人的不断研制,色泽、味道和功效都愈加上乘。而有的鱼菜肴还拥有耐人寻味的来历渊源,让人在细细品尝的同时,遥想西溪千年的光阴,更觉回味无穷。
西溪优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其丰富的渔业资源,世代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俗,如鸭养在船尾、西溪船拳、赛龙舟、吃鱼汤饭、水上婚礼、祭祀水仙菩萨等。在这鱼米之乡,养殖捕捞、衣食起居、礼仪信仰等方方面面都蕴含了渔文化的因素,只要是与鱼有关的一切生产生活,都被当地人们视为繁衍、进取、爱情、欢乐、吉祥、如意的象征。这些长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船俗、婚俗、节俗、食俗等风尚习俗是西溪百姓长期渔业实践的总结,也是渔民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伴随着西溪渔民度过艰辛的年月,对西溪的渔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西溪天然的水乡景致和隐逸的渔民生活也成为文人墨客入诗入文的优美意象。历代描写西溪渔事的诗词数不胜数,或描绘渔乡景致,或歌咏渔具渔法,或品味鱼馔之美,或酬唱民俗风情。将鱼揉进诗篇,鱼助诗韵,添色生辉,鱼传诗神,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同时,西溪还有许多与渔事相关的传说轶事,这些想落天外、娓娓动听的故事折射着西溪的灵秀和神奇。此外,西溪的百姓在长期的水上生产和生活中,源源不断总结出具有哲理韵味的劳作经验,创造出众多朴素生动的渔谣渔谚。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传说、渔谣中,后人深刻感受到西溪水乡渔文化沉积之丰富深厚。
渔文化虽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却是我国文化长河一条源远流长的支流。作为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亚文化,渔文化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而对于西溪这样以渔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区域来说,渔文化却是该地域的总体文化。可以说,渔文化是西溪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挖掘、研究好西溪渔文化,对西溪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11年,西湖成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京杭大运河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城市有两个文化景观先后列入世界非遗,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的西溪也进入了非遗专家的视野。西溪的人工淡水养殖方式在只食天然海鲜、没有人工养殖的西方是闻所未闻的,其上万口的鱼塘规模也是世所罕见。相关非遗专家认为,西溪渔文化是西溪有望成为杭州第三个世界非遗文化景观的闪光点和切入点。
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人们心底扎根,就会以一种不成文的法则代代相传,历经千百年始终不衰,因为其生命之源在民众之中。因而,也惟有深入到民众之中,进行艰辛的挖掘、搜集、整理,才能将历史的、现实的、当地的、外来的、静态的、活态的渔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在认识到西溪渔文化的价值和普世意义后,西溪研究院自2013年以来,一直深入西溪当地,走访了许多本土老渔民,搜集了许多老底子渔具,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史料,最终形成了《西溪渔文化》一书。该书通过全面详述西溪的渔业资源、渔业历史、渔民风情等内容,展示西溪渔文化在物质成就、仪礼风俗、精神成果等诸多方面的体现,给今天致力于挖掘、研究、保护西溪湿地的人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与借鉴。
展示——别样的渔文化展
在前期研究已形成一定成果的基础上,为了向广大观众宣传普及西溪渔文化,中国湿地博物馆于2015年8月26日举办了“天堂渔事•水乡风情——西溪渔文化展”。本次展览以西溪渔文化为核心内容,展示了西溪渔业及其衍生出的富有特色的渔俗和民风,向观众呈现了一幅西溪世代百姓从事渔业生产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绚丽画卷。陈列展示讲求主题突出和原创性,不仅体现了展览的文化个性,展览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强调陈列展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注观众的受益情况及对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布展方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手段,采用图文展示、场景模拟、活体养殖、展品陈列、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充分挖掘西溪渔文化内涵,将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营造出良好的观展氛围。展览分为两个展示区:中庭展示区和三楼专题展厅展示区。
中庭展示区
垫高基田,种植了柿树、竹子、桑树、芦苇、荷叶等仿真植物,采用仿真水面和真实水塘相结合的方式,模拟再现了西溪湿地的柿基鱼塘、竹基鱼塘、桑基鱼塘场景。“天堂渔事•水乡风情——西溪渔文化展”的展览主题固定在场景正前方的竹竿上,自然古朴,引人注目。从高空俯视中庭,整片鱼塘的塘基呈“地”字造型,更与博物馆的标志完美契合。人们来到中庭,拾级而上,在堤坎上闲庭信步,在塘边与鱼群嬉戏,近距离感受三基鱼塘多姿多彩的魅力。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展区之一,博物馆中庭还原了三基鱼塘的基本风貌。布展方利用中庭开阔的空间优势,规划了一片区域,挖深鱼塘,
专题展厅展示区
三楼专题展厅展示面积近500平方米,是本次西溪渔文化展最主要的展区。正对着展厅入口的是展览的前言,右侧是展览的主题,左侧是两条色彩鲜艳的游鱼组成的小型场景,造型可爱,生动有趣,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伫足留恋。阅读完前言,即可进入主展厅参观。
专题展厅观众流线采用“直线引导型”与“自由动线型”相结合的布局,整个展区被巧妙地设计成鱼的造型。展厅内,西溪渔业概貌、西溪渔业生产、西溪民风渔俗三大单元将西溪渔事徐徐展开。开篇首先从西溪的水域环境、西溪的渔业历史、西溪渔业资源三个方面阐述了西溪渔业的总貌。该单元以图文图版展示为主,辅以展示西溪常见的鱼类标本7件、鱼类资源生态环境剖面场景1个,兼具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第二单元从鱼苗、养鱼到渔猎、渔市系统展示了西溪渔业生产的情况。在西溪鱼苗和西溪养鱼子单元,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食蚊鱼、鳑鲏鱼、国斗鱼以及中华鳖、泥鳅、黑壳虾、环棱螺等西溪湿地水生生物共计20余种,这种活体养殖的方式直观展示了西溪的鱼类资源,配合图文图版说明,提高了展览的科普性和观赏性。西溪渔猎开放展台集中展示了捻泥船、蓑衣、鱼篓、趟网、鱼钩等船具渔具12件,将传统船具渔具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西溪渔市子单元,布展方向杭州着名的收藏家、作家赵大川先生借展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鱼票,这些微微泛黄的“老底子”票据让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重温了记忆,也让年轻参观者大开眼界。西溪民风渔俗单元图文并茂全方位展示了美味佳肴、民间工艺、习俗礼仪和诗歌渔谣四个部分的西溪民间风情。展区内不仅有美味可口的特色鱼菜图片和隆重热烈的渔民水上婚礼视频,还实物展出了中国湿地博物馆精心征集的近百件与鱼有关的工艺品,如鱼形挂件、鱼形帐钩、木鱼柄铁刀、鱼纹搪瓷盘、鱼形摆件、鱼形烛台、青铜鱼币、鱼纹磁盘、鱼皮贴画、鱼纹绣品、鱼纹木饰板等,种类涵盖金属、陶瓷、木雕、纸质、布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观众大饱眼福。
在展览策划时,布展方主要遵循了以下三方面的原则:一是强调知识性。展览综合展示了西溪渔业的历史、发展等相关信息,以及与人民生活交融后所衍生出来的渔俗习惯和相关文化知识,整个知识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二是注重体验性。展览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科学性互动体验装置以及活体养殖等手法,将西溪丰富的渔类资源和渔业情况向普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寓教于乐地进行展示。为了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将传统鱼缸进行了再包装,活体展示了西溪的常见水产。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运用了多点感应互动展项,在展厅入口的半圆形区域,投影地面支持多人一起互动玩耍,当观众踩到投影的区域,脚下的小鱼就会随之有相应的反应。三是营造空间效果。展示设计特意打造了具有浓厚文化渲染的空间效果,寓意深远地向观众传递西溪渔业的相关文化。例如,与专题展厅前两个单元的水绿色基调不同,西溪民风渔俗单元展墙选用了土黄色基调,并采用做旧土泥墙,配合老式瓦片和砖墙机理,这种质朴的用色和独特的墙面质感仿佛让人置身于旧时的民居之中,营造了良好的观展氛围。同时,一比一还原了西溪湿地园区内的茅草屋,不仅烘托了气氛,更为观众提供了歇息之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文明的“活化石”。西溪的渔文化研究,从发现这个课题的重大意义,到着力挖掘整理,集中展示宣传,其初衷和目的都是出于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西溪的渔文化遗产不会随着西溪的渔事不再而消亡,让西溪能够因为它特有的渔文化焕发出新的内涵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