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鲤湖在福建省仙游县城东北约十三公里千米处,是一个高踞众山之巅的天然石湖。
九鲤湖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澄碧透澈,葱茏的林木在湖面浮青漾翠,与赭色的峰峦交相辉映,展现出闽中丹山碧水的特有景色。
上游溪床两岸,平坦的岩石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洼洞,有的象行军锅;有的象捣米的石臼,相传是仙人炼丹遗下的“丹灶”、“丹鼎”。平缓的水流至此突然跌落,猛泻湖中,势若万马齐发,声如落地惊雷,这是第一潦“雷轰”。
九鲤湖有九潦,即九处水流湍急的瀑布群。九潦奇观集中于湖的下游,湖水突破两岸扼守巨石,从空中飞坠,奔腾咆哮,形成气势磅礴的“瀑布”,这是第二潦。沿流直下,水击悬崖,迸发出无数颗银珠,纷纷从巨石间散落,宛如一席晶莹闪亮的“珠帘”。另有二股清泉从对岸溢流而出,并挂于苍崖峭壁之间,形同一双修长洁白的“玉箸”。从涧底仰视,水花喷溅,阳光照射,映成彩虹,直叫人感到“未云何龙,不雨何虹”,这里有明人题刻的“九潦中最佳处”。往下迂回曲折,次第有石门潦、五星漈、飞凤涤、棋盘潦、将军潦等水石奇观,组成长达十几里的山水画卷。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生动地描绘了九潦奇景,说:“匡庐三迭,雁宕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备也。”
传说汉武帝时,有临川姓何的九兄弟在这里修道炼丹,丹成乘湖中跃出的九条鲤鱼飞升上天。神话毕竟是神话,那么九鲤湖壮丽多姿的水石奇景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几亿年前,这里已是陆地。大约距今1.5~1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至白垩纪,地壳下面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上升、喷发和溢流,覆盖了我国东南部地面,形成了大面积的火山岩石。后来,地壳下面的岩浆又沿着裂缝升腾,但它的力量不足以冲破原先形成的火山岩,便在地壳三、四千米处慢慢冷却,凝结成粉红色,含有钾长石、晶洞很多的花岗岩,九鲤湖沿岸就是由这种花岗岩构成的。
花岗岩由高温逐渐冷却,体积收缩了,就产生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裂缝。当岩石裸露地面后,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和流水侵蚀,裂缝不断加深加宽,岩壁直上直下,宛如刀削。那解体脱落的岩块,有的高耸如古代威武的将军;有的三五成群象老人在奕棋;有的像振翅奋飞的凤凰……“九潦”的名称,多半是因此而得名。
石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山石岩体中,有着许多没有被矿物质填满的大小晶洞,水流经过,便在晶洞里打漩涡,还夹带着砂粒和小石子,漩涡打转,长年累月,不断地把晶洞磨大了,磨圆了。随后由于河道的迁移,露出水面来,便形成了许多直径一米左右,深数十厘米、内缘陡直的“丹灶”、“丹鼎”。
九鲤湖汇聚了山溪上游大小支流的水,经历九个阶梯四百多米不停歇的跌落,飞流直下,雷霆万钧,构成了绚丽壮观的“九潦”奇观。
春天,雨季来临,降水量大,湖水漫流,瀑布群纷呈异彩,气象万千,是游览九鲤湖的最佳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