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就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在渔猎活动中逐渐认识了鸟类,拣食鸟蛋、食用鸟肉和利用它们的皮羽毛。在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已发现具有刻纹的鸟骨管装饰品;从洞内发现的化石分析,他们已经能够捕食当时在我国有分布的鸵鸟以及其它鸟类了。
在我国和西欧等地所发掘的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穴内,有鸟类形象的壁画。这些图画虽然粗陋,却基本上表达了鸟类的特征,像南美印地安人的洞穴壁画中,已能认出“体被羽毛,有翅膀,有喙,双足着地”的形象。我国殷墟甲骨文的“鸟”字也是鸟形。从象形文字演变到大篆,形象更生动了,能看出体形、翅膀和脚的特征,表达了古人关于“二足而羽谓之禽”(《尔雅》卷十,《释鸟》)的认识。考古工作还证实,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现今所熟悉的家禽例如鸡、鸭和鹅等,都已逐渐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内被驯化成功了,这在人类对鸟的认识和利用方面是一个飞跃。
当然,原始人类对于变幼莫测的自然界的认识充满了神秘和恐怖,大约在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中开始产生和逐渐发展的“图腾崇拜”就是一个方面。“图腾”是北美印第安人奥日贝部的语言,意思是“他的亲族”,就是指某一民族把某种动物、植物或其它物品当作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和神秘化。据学者研究,如“凤凰”是自古以来流传千古的一种神鸟,可能是我们的祖先融合了一些野生鸡类的特性加以升华而创造出的图腾。有意思的是,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所涉及的鸟类,在世界各地的人类文明发展中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哥伦比亚印地安人的图腾画“雷鸟”,也是一种神化了的巨鸟,有着无比的法力,这很像我国的“鹏鸟”。他们选用的乌鸦和鹰,也都富有战斗力,是勇猛无畏的象征。所有古今中外的神话寓言中,大多以鹰类象征勇猛,天鹅和鸽子象征善良、和平,猫头鹰和乌鸦象征残暴,鹤类象征长寿,鸳鸯象征爱情的忠贞等。各种鸟类所赋予的“性格”,大致与它们生活习性很近似,这是鸟对人类文明影响的一个明显事例。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鸟类几乎涉及文学与艺术的各个领域,很多传世之作都是以鸟类为主题的。以文学而论,如《诗经》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借用水鸟配偶时形影不离、此呼彼应的生活习性,来抒发青年男子对少女思恋之情。诗人白居易对家燕生活的刻画既准确又生动:“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须臾千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真实地记述了鸟类的繁殖过程并进而以物寓人,声情并茂,可算是有关鸟类的较早的科学小品了。
鸟类在器物纹饰、雕塑和建筑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的题材,也是自古以来就吸引人们注意的。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王妃“妇好”墓中,就有很多玉制的凤、鹤、鹰、猫头鹰、鹦鹉、鸽、鸬鹚、燕、鹅以及怪鸟的葬品。商周时代青铜酒器中着名的“枭尊”,就是以猫头鹰造型的。汉代的“马踏飞燕”,长安宫南灵台的铜鸟以及铜雀台上的铜雀,都是以鸟为主题的铸铜艺术。
至于鸟类在音乐、舞蹈方面的题材就更多了。如我国民乐《空山鸟语》、《百鸟朝凤》,西方歌曲中的《小杜鹃》、《云雀》等。舞蹈例如我国民间傣族的孔雀舞,白族的白鹤舞以及西方着名芭蕾舞剧天鹅湖等,其中有些也是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渐发展而成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也受到鸟类的启示,其中最显着的莫过于飞机的问世了。我们的祖先靠扇动“翅膀”模仿鸟飞的想法,随着科学的进步,转为从研究鸟类翅膀结构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入手,寻求设计一种固定翼的飞行器,也就是类似于鸟类滑翔时翅膀不动的飞行技术,终于产生了飞机,而且它的载重量、速度和高度都达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但即使在科学如此文明的今天,人们对鸟类飞翔的秘密仍然抱有很浓厚的兴趣,希望能研究清楚。
可以说鸟类是自然界内天然的艺术品:五彩缤纷的、有时还带有金属反光的羽饰、婉啭多变的鸣声、秀丽而矫健的身姿穿飞于红花绿柳之中,都为大自然增添了情趣和生机。可是你可曾想过,如果自然界内一只鸟也没有,该是什么景象?难怪人们管没有鸟的世界叫做“寂静的春天”和“死的森林”,这绝不是夸张。基于对鸟类的认识和感情,“爱鸟”已成为世界人民普遍的呼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