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的曹妃甸新区,有一处中国北方最大的滨海湿地——曹妃甸湿地,它是滦河冲积平原与沿海海域之间形成的特有的集人工湿地、自然湿地、沿海湿地为一体的湿地资源,为河北仅有、全国罕见的湿地类型。
曹妃甸湿地总面积540平方公里千米,其中省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110平方公里千米。它和渤海相连,紧靠工业区,离天津和唐山都只有几十公里千米的路程,可谓是被城市包围的湿地。但难得的是,曹妃甸湿地至今依旧保持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据国际湿地组织调查,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达12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238种、鸟类307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鹳、黑鹳、金雕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2种。这里还是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场所,每到鸟类迁徙季节,就会呈现出万鸟翔集、鹤舞鸥鸣的壮丽奇观,是观鸟爱好者神往的鸟类天堂。世界鸟类专家、国际湿地澳大利亚办事处主席马克•巴特先生曾两次来曹妃甸就湿地鸟类进行实地观测。目前曹妃甸湿地鸟类数量已超过6万只,远远超出“国际重要湿地”2万只的标准,被国际湿地组织称为“开发潜力巨大、不可多得的湿地保护区”。
曹妃甸湿地是由曹妃甸岛、曹妃湖以及周边的鱼塘、稻田、旱田、虾池、水库、草甸、海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曹妃甸岛又名“沙垒甸”,是一个黑沙淤积而成的带状沙岛,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千米,位于滦河三角洲西面最古老的区域,约形成于5500年前。据史料记载,曹妃甸岛为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岛上曾有居民常住。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公元645年,唐王李世民率领大军沿海路远征高丽,途经此处时因气候潮湿、水土不服,军中爆发皮肤疫病,急需救治。就在李世民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名叫曹娴的渔家姑娘献出家传秘方,并指引将士用当地温泉沐浴。疫病很快得到控制,李世民龙颜大悦,召见曹娴,并册封其为曹妃。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此事,便在岛上修建了曹妃庙,并将小岛命名为曹妃甸,将其周围的水域称为曹妃湖。
如今的曹妃甸湿地碧水蓝天、芦苇纵横,一派江南水乡景象,但这片湿地的留存,也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就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尚无人开垦,是一片蛮荒之地。1955年底,经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批准,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唐山市南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国营农场。经过建设者们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昔日的荒滩和盐碱地被改造成稻田、鱼塘和盐池,水稻种植、特色水产养殖、海水养殖三足鼎立,成为河北省重要的滨海特色农业基地。但是,和全国很多其他地区的湿地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样,曹妃甸湿地也曾有一段时期面临着因人类索取过度而引起的生态失衡问题,尤其是随着唐山市南部工业区的开发,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如何解决人类与湿地争地盘的问题成了摆在曹妃甸人面前的难题。
二
湿地素来被称为地球之肾,毗邻天津、唐山两大城市的曹妃甸湿地在缓洪滞沥、涵养水源、补充周边地区地下水、调节区域间小气候、为鸟类和各种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湿地环境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周边环境状况的晴雨表,湿地水量的丰沛与否不仅关系到湿地的景观,更关系到整个地区水生态的和谐发展。在曹妃甸区域中部保留一块湿地,可以作为曹妃甸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郊野公园,是平衡工业和城市的必要举措。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必须把湿地保护起来,并且要不断恢复扩大,这逐渐成为曹妃甸人的共识。
2005年9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8年,实施移民搬迁,将居民从湿地迁出,恢复湿地4万亩,规划建设了湿地公园,同年,曹妃甸湿地公园被评为AAAA级景区。曹妃甸湿地优美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奠定了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曹妃甸人在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上动足了脑筋。
曹妃甸湿地拥有湿地、温泉、河湖、鱼鸟、海洋、曹妃文化等六大旅游资源,同时还处于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上的一个黄金节点,2012年,曹妃甸湿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度假区内已完成全长110公里千米发达的交通路网、绿化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水上旅游线路达50公里千米,湿地迷宫、渤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已建成运营,240余亩的“湿地年轮”项目也已颇具雏形。
在“湿地迷宫”这一项目的建设中,曹妃甸人匠心独具,运用了太极八卦的图形元素,对现有的鱼塘、芦苇进行整合,建设迷宫水道。区内设有两个主要了望塔,周边有4个相对较小的安全观测台,置身了望塔或观测台之上,湿地风光尽收眼底。如果想和湿地近距离接触,游客可以乘坐游船穿行其中,体验湿地游赏的乐趣。此外,湿地迷宫中还修建了1500多米的木栈道和多座亲水平台,步行进入湿地深处体验一番“湿地版”的曲径探幽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湿地年轮”项目将1000多年前的原始湿地,到其近代、现代的景观变迁一一呈现,不仅演绎了自然生态景观的变化,也是曹妃甸的发展变迁图。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大批文化旅游企业的投资目光,亚太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家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项目相继落户,曹妃甸湿地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逐步成为了一个集鸟类保护、湿地体验、科普教育、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生态居住等为一体的高端旅游休闲度假社区。
三
在湿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曹妃甸人探索着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为了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科学地开发湿地,管委会与清华大学设计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湿地的恢复、盐碱地的绿化、水系的开发、公园以及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是人对自然良性的干预,自然回馈给曹妃甸的是清新的空气、优美的风景和鲜美的农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大批的游客,也给曹妃甸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曹妃甸湿地水面辽阔、芦苇丛生,有着充足的天然饵料,非常适宜鱼、虾、蟹的生长。在传统的原生态生活中,曹妃甸人一直依赖湿地为生,种芦苇、养鱼、养蟹、养虾。曹妃甸湿地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区域原来是国营农场、芦苇湿地以及滨海的盐碱地,盐碱水出产的农产品风味独特,这里盛产优质稻米,是驰名中外的小站米的重要产地。年产河蟹3000吨,是着名的中国河蟹之乡。曹妃甸还曾是亚洲最大的海水养殖场和国内最大的河豚养殖基地。湿地恢复同时,这些特色有机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提升,旅游和生态养殖成为曹妃甸湿地新的发展方向。
曹妃甸湿地地处冀东平原、渤海之滨,物产丰富,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出产的东方对虾、海蟹、河蟹、河豚鱼、皮皮虾等以鲜美的味道闻名远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曹妃甸尝海鲜”已经成为旅游时尚,直接推动了当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曹妃甸人还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冀东大秧歌、姚氏唢呐花吹以及苇编、蒲编、柳编、芦苇画等手工艺品深受游客欢迎。
曹妃甸地区设施农业起步较早,其中稻田养蟹、稻田养鱼、苇田养蟹等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随着一大批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建成,曹妃甸地区的生态观光农业以初具规模。此外,湿地内遍布的鱼塘、水库、沟渠等为游客进行垂钓、捕捞、滑冰等提供了理想的活动场所。
如今的曹妃甸湿地,有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有柔和秀美的湿地公园,还有大气恢弘的工业园区,正在从农耕文明走向新的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曹妃甸湿地的变迁,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是浩大的系统工程、社会工程,也是浩大的技术工程,尤其是在现代搞大开发大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生态产生一定的干扰,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使之能够永续利用,永续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