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又称白尾海鹫,俗称黄嘴雕、芝麻雕,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绝大多数地区以及格陵兰岛附近。现在属于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曾发现一座距今约6000年的白尾海雕的坟堆,那时皮克特的石刻中也有白尾海雕的形象,这些说明史前人类对白尾海雕怀有崇敬之意,或许白尾海雕在当时是一种精神象征。1989年12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正式把白尾海雕定为国徽图案,后又定为国鸟。
白尾海雕在鹰科中是一种非常大型的猛禽,被认为是世界第四大老鹰,共有2个亚种。格陵兰岛亚种分布于格陵兰岛和冰岛西部的西南端,我国境内白尾海雕较为罕见,仅有指名亚种,分布在内蒙古(海拉尔)东北、河北、山东(威海)与长江下游等地。目前最大的白尾海雕族群位于挪威海岸,2008年已达9000~11000对。许多学者认为白尾海雕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的近亲,并深信两者占据相同的生态位。成年白尾海雕体长76~100厘米,翼展长200~250厘米,体重介乎于3.5~7.5公斤之间,雌性比雄性大很多。格陵兰岛附近有一个不迁徙的小族群,这里的白尾海雕体型比其他一般种群更大些,雌鹰翼展据称超过2.53米。白尾海雕成体周身棕色,头部颈部颜色略浅,喙和爪趾为黄色,短短的白色尾羽呈楔形,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幼鸟的喙和脚较成鸟相对深些,在半成年时,海雕的尾部才变为带黑色条纹的白色。
白尾海雕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非繁殖季节,它们白天有时离水很远,活动于草原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平时显得悠闲懒散,休息时停栖在岩石和地面上,蹲立不动可达几个小时,有时也会长时间停立在乔木枝头;飞行时两翅平直,振翅比较缓慢,常轻轻地扇动一阵后接着又是短暂的滑翔,有时也能快速地扇动两翅飞翔。它们的叫声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klee klee-klee-klee”,非常响亮,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有明显的不同。
白尾海雕具有广泛和多样化的饮食,主要以鱼类为食,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或海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鱼后用强劲的爪戳入水中抓取;平时亦会捕食野鸭、大雁、天鹅、雉鸡等各种鸟类。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家禽、家畜和一些中小型的哺乳动物如鼠类、野免、狍子等也是它们猎取的目标。对于比较大的猎物,比如天鹅,白尾海雕采用沿水面先拖到岸上的方法,然后慢慢食用。成年的白尾海雕是一个很强的猎手,几乎有没有天敌,它们忍耐饥饿的本领在猛禽中属于较强的,可以连续45天不进食。作为顶级掠食者,它们会跟金雕争夺猎物。英国摄影师理查德德·科斯廷在挪威北部地区曾拍摄到白尾海雕与金雕为抢夺一只狐狸在空中展开搏杀的场面。在可怕的激战中,金雕无法战胜对手,只得放弃猎物撤退,白尾海雕以胜利者姿态尽情享用自己的战利品。另有资料记载,1932年6月5日,在挪威一农场,一个4岁的小女孩,被一只白尾海雕抓上了天空,飞行了约1.6公里,后来搜救人员在该白尾海雕的巢穴附近发现了小女孩,所幸小女孩没有受到大的伤害,仅被撕破衣服而已。
白尾海雕在4~5岁时性成熟,一雌配一雄,它们在空中求偶,炫耀示爱,找到配偶后就会跟对方共处一辈子,但如果其中一方死了,另一只会迅速找到新的配偶。每年4~6月是它们发情交配的季节。在繁殖期间,白尾海雕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和开阔的湖泊、河流地带活动。雌鸟每次产卵1~3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以雌鸟为主,“父母”轮换进行,孵化期约35~45天,第一枚卵孵出的幼雏个体比后面的几只大一些,幼雏之间相处相当融洽。幼雏2~3个月大时才学会飞翔,然后离开双亲,开始独立谋生。白尾海雕寿命20年左右,但也有发现活了25年以上的。
白尾海雕的巢穴大多筑在湖边、河岸附近高大的树木顶端枝杈上或粗大的侧枝上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25米,偶尔也有在海岸隐蔽的悬崖峭壁上营巢的。初建的盘状形新巢主要由树枝构成,里面布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直径不过1米左右,但随着每年维修和增加新巢材,巢穴的结构越来越庞大,直径可达2米以上,有时会将一棵大树压倒。鹰巢比较固定,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往往重复使用,长达30年的鹰巢在欧洲发现了不少,有的巢穴几十年来连续有几代鸟类居住,冰岛有一白尾海雕的巢穴据说已使用了150多年。白尾海雕的领地范围30~70平方公里,其领地有时会与金鹰的领地重叠,但冲突是有限的,因为白尾海雕喜欢海岸和大海,金鹰则喜欢山和高沼地。
大多数白尾海雕不会迁徙,一些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和西伯利亚的白尾海雕会在每年的冬季向南迁徙,到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越冬。我国的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大部分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达赉湖)周围,10~11月迁到越冬地,翌年3~4月离开,大连金州湾湿地是白尾海雕在我国一处集中的越冬地,还有一些白尾海雕在贵州草海、江西鄱阳湖等地越冬。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白尾海雕为夏候鸟,其他地区为冬候鸟或旅鸟。2011年12月,杭州西溪湿地上空首次发现白尾海雕在翱翔。
由于白尾海雕是顶级食肉动物,因此,它们经常受到牧羊人和猎场看守人的乱捕滥猎。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白尾海雕的数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急遽下跌,在1800年至1970年,西部、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地区白尾海雕曾一度濒临灭绝。
其他还有许多原因威胁着白尾海雕,比如风力发电站,发电用的风车极有可能对白尾海雕等野鸟带来恶劣影响,造成物种死亡;高速列车对白尾海雕伤害也非常大,因为它们经常会落到铁轨上去食用被火车轧死的野物,等觉察到火车靠近,为时已晚。假如它们还有幸能飞起来试图躲避的话,那一对展开之后宽达两米以上的巨大双翅,就会被呼啸而过的火车所产生的强大气流,转眼吸入滚滚车轮之下而倾刻毙命。白尾海雕也很喜欢在野外的高压电线杆上休息,但是在它们重新起飞时,庞大的翅膀常常会碰到电线,从而触电身亡。当白尾海雕捕食到被铅弹击中的哺乳动物或水禽时,铅这种重金属随之进入了它们的身体,从而使它们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以及平滑的肌肉组织遭到破坏,它们成了铅中毒的牺牲品。滴滴涕这种剧毒的杀虫剂在1972年被西方国家禁止使用前,对白尾海雕的伤害特别大。农田里的青蛙和小鸟食用了中毒的昆虫之后,又成为白尾海雕的腹中之物。白尾海雕是这一食物链的最后一环,因此滴滴涕在它体内富集得尤其厉害。沉积在脂肪中的滴滴涕,会影响到白尾海雕钙质的新陈代谢,结果使鸟蛋的壳变得非常薄,孵化时在亲鸟的重压下,鸟蛋往往会破碎。
后来欧洲许多国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法律保护,减少或禁止捕猎,保护繁殖场所,以及冬季人工饲养等),至20世纪80年代,欧洲白尾海雕的数量已经稳步回升。2012年白尾海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我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