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宋代大致为钱塘县西北部与余杭县接壤的区域,后由于辇道的构筑,西溪范围不断扩大,且日益繁华。明代,西溪泛指古荡至留下的宽阔地域,包括龙坞、闲林等乡镇。清代,西溪东起松木场,西至余杭,涉及富阳、仁和一带。如今,西溪主要包括365ba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28365365体育蒋村街道与余杭区五常街道之间,十余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闲林镇原和睦一带水乡。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西溪老和山下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千百年来,西溪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在西溪当代节日体系中,既存在着经历几千年发生、发展和变化,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古代传统节日,也有一些在现代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浓烈的商业气息和人文气息的现代型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当代西溪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也形成了西溪当代节日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格局和发展特点。
西溪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西溪传统节日是西溪文化的历史纹路,凝聚着西溪人的情感、理念、思想与价值。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人们认为农作物的收获是天与地的赐予,是对天道与地道遵循的结果。因此,传统节日的活动往往以祭祀天、地、神为主,如西溪蚕农们为祈祷蚕花丰收,在进行孵蚕、蚕眠、缫丝等重要工序前,都会择吉日祭祀蚕神,从而形成“蚕花节”、“香市节”等民俗节日。这些祭祀仪式一般都包含设神位、供祭品、读祭文三部分,其意义在于表达对神的感恩,减少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增强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每年端午龙舟赛上的“请龙王”与“谢龙王”,便是这种西溪传统节日文化的典型。
“请龙王”相当于龙舟赛的开幕式。旧时西溪一支龙船队一般由七到九户人家组成,龙头为大家共有,存放在宗祠或由各户人家轮流保管,当值的一家会在端午节前敲锣打鼓,召集乡邻准备“请龙王”。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主事者带领全体船员将龙舟大旗穿上旗杆,分立于大门两侧,然后架起两行并联的双梯,将龙头从存放的高处请下,迎至举行仪式处的供桌正位供奉,龙头前放猪、鱼和鸡三牲供品,点大红蜡烛,桌前左右分别竖头档划桨,众人依次敬香叩拜,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这次龙舟赛顺利平安。
主事者敬香祭酒后,便可从供桌上请下龙头,双手恭捧,由云、龙二旗开道,在锣鼓声中登上龙船。将龙头装在船头后,船员们还需为龙角披上红丝绸,名为“披红”,象征吉祥,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意在向菩萨报告龙船即将出航,希望菩萨保佑大家出行顺利,最后,村内德高望重的人会用毛笔蘸上清水,在龙眼里点一下,称为“点睛”,活动由此正式开始。
“谢龙王”是龙舟胜会的最后程序,又称“散龙王”,相当于龙舟胜会的闭幕式。除再次祈求龙王保佑一年收成外,还有一项“龙王散福”的活动。人们可以用自带的红丝棉换取龙角上的红丝绸,用于入秋后翻入孩子的棉衣内,据说用了龙角上缠过的红丝绵,能使孩子得到龙王庇佑,健康成长。
除作为祈福攘灾的平台,传统节日往往也是家庭和睦的纽带,密切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一个契机,如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立夏节、干塘节等。在“干塘节”这一天,西溪渔民除了将河塘抽水清淤外,还会邀请乡邻一起下塘抓泥鳅、捡螺丝,俗称“蹭塘儿”,同时,主人家还会将收获的一部分鱼现杀现烧,摆上几桌“鱼汤饭”,邀请邻舍乡亲、亲朋好友一起共庆丰收,在热闹的氛围中,宾客们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人时、人事、人情尽情展现。
作为情感寄托的载体,传统节日随着时间脉动的节点,在历史传承中,已被一代又一代的西溪人内化为精神的依托。但进入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在内容和形式上难免存在一些与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时间节奏不相协调的成分,尤其是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静态系统,使得传统节日对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关注较少。而西方洋节的到来正好为个体提供了一个追求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的时空范畴。在大多数青年人看来, 洋节不需要纪念祖先, 不需要回家团圆,没有约定的仪式和规范, 更像是为自己过的节日,人们可以尽情打打闹闹、欢歌笑语, 让节日充满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激情。
西溪传统节日文化的提升
西溪湿地公园建立后,在保护和利用传统节日的同时,借鉴洋节的精华,对元宵、春节、七夕等传统节日进行了一定调整和创新,以加强西溪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娱乐性。
如春节期间,西溪湿地会组织专人挂腊肉、打年糕,举办西溪传统庙会,使整个公园都充满一股老底子的年味,游客要是在河渚街上走,还可以欣赏到西溪独特的“水乡婚礼”表演。迎亲队伍穿着旧时婚服,在媒婆的带队下,轿夫们抬着花轿,敲锣打鼓,过街穿巷。到码头后,新娘换乘花船,沿着小桥流水,驶过青墙白瓦,配合西溪河港纵横的自然环境,道不尽的浪漫唯美。花船驶到“亲家”的河埠头附近时,新郎就会划着自家的花船来迎娶新娘,上岸后,再用花轿把新娘抬到堂前,完成最重要的仪式——拜堂成亲。整个婚礼由“慈母伤怀”、“新娘上轿”、“父兄送亲”、“吃茶听书”、“夫妻拜堂”五部分组成,感兴趣的女游客可以坐上花轿参与互动,体验一把不同于西式婚礼的东方水乡浪漫。
在元宵节当天,西溪湿地会在北门、蒋村集市、河渚街和南门四点及结合福堤沿路一线,布置各种富含西溪元素、造型新颖的彩灯,吸引游客完整地了解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到了七夕节及情人节,西溪湿地会举办各类相亲活动,为广大单身青年朋友定制属于自己的幸福,湿地旁边的西溪天堂国际旅游综合体则会推出“烛光晚餐”、“情人之夜”等商业活动,为热恋中的情人们打造一个浪漫的夜晚。这些改良和创新后的西溪传统节日在遵循自身文化记忆与逻辑的同时,将文化、秩序和规则做了一定的弱化, 使得人人都能以主角的姿态参与其中,获得洋节般自由自在的快感,体味到来自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
西溪现代节日文化的创新
随着全国节假日经济不断升温,除传承创新传统节日外,西溪湿地公园还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先后推出了探梅、听芦、火柿、花朝、端午龙舟五大富有西溪特色的现代节日。
“西溪花朝节”源于杭州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的花朝习俗。首届西溪花朝节打造的“西溪花会”,在总结提炼传统花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溪历史,精心设计了海棠之语、琼花之魅、杜鹃之意等六大历史名花文化展示区及山植之恋、玫瑰之约、铁迷之家等六大国际名花文化展示区, 1.8公里的绿堤被450多种花卉布满,成为了西溪第十一景——“花映绿堤”,给游客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首届花朝节的开幕式上,还特别设立了“花神祈福”仪式,通过“十二花神”的惊艳亮相和花神祈福语的诵读,传达西溪花朝节对广大市民的美好祝愿,女子十二乐坊表演的“奏响西溪”,在向花神致敬的同时为杭州、为西溪送上祝福。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完善,如今的西溪花朝节不仅秉承了传统花朝盛会的浓浓情味,并且在单纯看花、郊游内容外,增加了极富西溪特色的庙会、民俗表演、品茗、美食节、婚庆表演等活动,让亲情、友情、爱情有了更多载体。
“端午龙舟赛”是西溪传统节日中文化传承度最高、代表性最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湿地在充分整合龙舟文化、西溪文化、五常水乡文化、洪氏传统等西溪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创意产业文化和旅游营销理念,将一年一度的西溪龙舟活动打造成了精彩、全民、丰富的“龙舟文化节”,并先后增加了西溪国际龙舟邀请赛与中国名校龙舟赛,使龙舟逐渐成为西溪一张亮相全国乃至世界的金名片。
“火柿节”源于西溪居民霜降时节采柿子的风俗,西溪湿地公园成立后,通过集合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创意文化等品牌特色,精心设计了“快乐柿民”、“幸运吉柿”、“柿娃送福”、“叠柿吉尼斯”等一系列独具西溪特色的互动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其中,体会亲手采摘柿子的劳动乐趣,并在休闲中了解西溪的柿子文化,感受西溪的本土气息与倦倦乡情。
每年入秋,密密匝匝芦花便紧拥着如网的河道,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连接着同样洁白的云团,成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真实写照。这个时期举办的“听芦节”是当代西溪最具文艺气息的节日之一,每年霜降节气后的第十天,来自两浙词社、浙江新时代诗社、杭州市老干部诗词协会、留社、新蕉园诗社等单位的近百位余位着名词人,都会在秋雪庵内的两浙词人祠堂齐集,祭祀历代两浙词人,以此传承西溪文脉,弘扬中华词学文化。从2013年起,“听芦节”还与主打大学生原创音乐的“山蛙音乐节”合作,以充满活力的青年音乐,延伸其“听”的内涵。
“西溪探梅”原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依托浓郁的梅文化积淀,当代“探梅节”再现了“探”、“梅”两字独到的西溪味道:一探在于西溪的梅多沿溪而栽、依水而立,弯曲在水面上的枝条有探身迎客之势;二探在于船从梅树下经过,花香袭人、梅枝探手可及;三探在于“探”有寻找、摸索之意,西溪河道交错、水网纵横,美景不知深藏何处,正符合乘舟寻梅的意趣。“梅”的特点则在于品种繁多、各具风情,朱砂艳丽,耀眼的红色远远便勾起游客暗藏的热情;宫粉婉转,娇嫩的花瓣似春日的少女,欲说还休;“遥知不是雪”的白梅,散发着幽香,沁人心脾,另还有玉蝶、美人、南京红、长兴红等在梅区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凭借“水陆皆宜”的探梅方式,轻松休闲的意境,“西溪探梅节”已成为江南春天极具人气的探梅活动。
与传统节日相比,西溪湿地的五大现代节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原生的传统节日是民间自发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与活动,是民众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五大现代节日是西溪湿地在现代经济浪潮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西溪湿地展销、促销、旅游观光的一种手段,通过借助节日这个为人熟悉而又易于为人所接受的形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与竞争力。由于商业元素的介入,西溪的五大现代节日既具有民间的意味,也拥有市场的意愿,对现代人来说,这些节日也不再扮演精神图腾的角色,转而成为工作之余,一个放松自我、亲近自然、了解西溪文化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