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终了时,那躺在日历上纸质的年,忽然被乡村间阵阵鞭炮惊醒,被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薰醉。时间过得真快,这充满人伦和亲情的节日,伴随着冬的脚步,又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进入腊月,童年的歌谣不时在耳畔回荡:胡萝卜,泯泯甜,过了腊八快到年……过了腊八,城里、乡村就开始有了年味。看,城里的街头巷尾增添了不少年画春联门市;卖烟花爆竹的小贩摆起了长长的摊点;乡村的年集上红红的春联摊一个接一个;赶年集的父老乡亲更是摩肩接踵;年集上的年货应有尽有……听,远处乡村飘来一阵鞭炮声,此时,乡村四野似乎都能闻到那浓浓的年味。
微山湖位于山东省的最南部,那里的渔民常年居住在水上,以船为家,格外注重“重仁尚礼”的传统年俗。渔民的年贡非常讲究,各家各户一般从腊月十五就开始忙年了,从乡村的年集到城镇的集市,渔民们开始贮备猪肉、猪头、整羊、红公鸡、腊鱼、青竹、香帛等。进入腊月,渔民在行动和语言上还有一些禁忌,如渔民在集市上买锅、盆之类的上船,忌用手拎着,要用头顶着,而且口要朝上,否则一年事事“闷腔”;渔民们拎鱼或当着渔民的面不能拎鱼尾巴,如果拎鱼尾,鱼头朝下,就意味着朝下栽,生活就要走下坡路,抬不起头来。
到了腊月二十六,湖上的渔民在船上用面粉和红枣制作形态各异的花糕,娴熟的技法,丰富的造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忆中有“佛手”、“莲花”、“轱辘钱”、“财神抓”等。这些造型各异的花糕是渔民过年必不可少的贡品,虽然代表的寓意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渔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连年有余(鱼)的心愿。制作花糕时,渔民也有许多讲究,不论是自家的还是别人的,制作多少都不能说“多”;做完后,也不能说“做完了”,要说“做好了”;蒸馒头裂了,要说笑了;老鼠偷吃了过年的食物,不能声张,只能说“小媳妇搬走了”……
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在自家居住的船上贴完春联后还要在船头插上一棵高高的“摇钱树”,“摇钱树”的主体是青竹,竹枝上系有花生、红枣和用锡箔、金纸叠成的元宝串,以祈招财进宝。在船舱的居室里悬挂上渔民信奉的“金龙四大王”神像和“微山湖八大全神像”,再摆上先祖牌位,随后要在神像前面摆上丰盛的贡品,有猪头、鸡、鱼、花糕、果品、菜酥……猪头用一个盆盛放,里面还放着葱和菜刀,这就是渔民虔诚心理的表现,菜刀是供神灵们分享猪头时便于分割用的。除夕一大早还要杀一只公鸡,将鸡血从船头淋进水里,并拔带血的羽毛粘在号称“将军柱”的拴锚木桩上。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请上“大王”神像(神牌)和“八大全神像”吃年夜饭,又称 “吃团圆饭”。
除夕吃饺子时,不能一次吃完,碗里要剩下几个饺子,再盛到第二、第三个碗里。过年吃鱼忌吃甲鱼(老鳖)、白鳝、泥鳅,这是因为旧时微山湖的渔民们敬奉大王(蛇神),传说鳖鱼是蛇变的,称为“小神爷”,所以人们常将甲鱼放生。在吃鱼时忌说“翻”字,因为船在水里最害怕翻船,要说“转舵”或“掉头”或“转过来”。除夕和春节这两天,渔民不许把大小便倒进湖里,要用容器存下,初二再处理,让湖里干净一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清清的微山湖水孕育了湖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沃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渔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演绎着浓浓的渔家年俗。
微山湖上的渔民,过年重在一个“过”字,讲究的是过程,而且,从进入腊月到正月十五,整整一个半月,都是节。
童年时,渔民的生活还不怎么富裕,但到了新年,大家都能倾一年之力,过一个丰裕的新年,祈盼来年有个好光景,那种船上渔民的年味,简单而又朴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