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与金字塔、长城等一样,是人类伟大的古老文明工程。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生存、有农业生产的山区,就会出现梯田。有许多梯田,为世人所瞩目,是美不胜收、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景观地。但是在我国,只有一处梯田,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它就是位于我国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梯田。
1
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哀牢山脉南段,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4县,总面积约5.47万公顷。红河州聚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等7个民族,哈尼梯田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千百年来,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以山为基,一点点开凿而成的梯田充满着世代扎根于此的哈尼风情,是人类辛勤劳动创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被誉为“最美大地雕塑”。
红河州境内崇山峻岭,风光秀美。自然景观的美好,总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哈尼族人依托山水修筑的梯田,更是匠心独具。他们地尽其用,在地势较缓处建造大片梯田,陡坡处则开垦小田,甚至连沟边坎下也不放过,因此当地百姓说哈尼梯田大的有数亩,小的比簸箕大不了多少。这些形态各异、面积不等的片片梯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与山林、水溪相映成趣,使这里处处呈现出“山有梯田坝有云,谷有红河岭有泉”的景致。
哈尼梯田,从河谷山麓到山脊山肩,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数不清的梯田依山势地形变化盘绕而建,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一道道拾级而上的天梯直升云天,最多的达到3700多级。从山脚往上看,梯田的出水口溢出的水流形成无数细小的瀑布,漫山遍野地流淌;沿着田坎向上攀登,但见大大小小的梯田从座座山头层层延展下来,交汇成万顷良田;站在山头往下看,无数的梯田好像千万面不同尺寸的镜面,随光影改变而幻化出无穷无尽的美景。
一年之中,春去秋来季节变换,哈尼梯田也变换着不同的景色。冬季和初春,蓄水保养的梯田宛如无数面镜子镶嵌在山间,在明媚的阳光下波光粼粼,是哈尼梯田最美的季节,也是游客最多的季节;到了插秧播种的时节,满山满谷铺开一片片新绿,青翠欲滴;夏末秋初,稻谷成熟,又是一派金黄的丰收景象。
哈尼梯田的美,还不仅仅在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千百年来,梯田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衣食之源,人们也对它倾注了深厚的感情。无论哪个季节,梯田中随处可见当地百姓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延续着世世代代稻饭鱼羹的耕耘传统,或挥锄修整田埂,或弯腰插秧育苗,精心维护着稻田、沟渠和作物,将整个哈尼梯田变成了动态的风景。
红河哈尼梯田,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并且也是我国唯一一处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人工湿地。
2
哈尼梯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从唐宋名家的古典文献中也可窥得一些端倪。相传,宋代诗人范成大曾游历于此,被这里的景象所震撼,他的《石湖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仰坡岭板之上,沟壑之间,漫山遍野皆为田,层层而上至于顶,名梯田。”
这些“层层而上至于顶”的梯田,仿佛一部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据《哈尼族简史》记载,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后来为了躲避各部族之间不断充斥的战争,开始向南方迁移,最后来到了“千里绝壁,野兽横行,人迹罕至”的哀牢山脚下。险峻的地理环境阻拦了敌人的追寻,哈尼人的祖先终于得以在此安居。
哀牢山是典型的高山纵谷地貌,高山区气候寒冷,植被丰富,利于涵养水源;半山腰常年气候温和,适宜居住;下半山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宜稻谷生长。为了生存,哈尼先民聪慧地选择将家园建在森林泉水充沛的大山上。哈尼族有一句俗话“要种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他们在山腰处的向阳坡地上修筑村寨,在村寨之下开垦梯田,同时,在山顶森林和村寨之间挖筑沟渠,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引入村寨和梯田,用于生活及灌溉,将莽莽大山开垦成了一座座“田山”,并延续至今。
仅用锄头等古老的农具,在陡坡石岭上挖沟开渠修筑梯田无疑是艰难的,但世世代代的哈尼人所付出的艰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梯田渐渐把大山铺满,泉水不再无谓地流泻而去,而是涓滴不漏地全部润泽了梯田。森林之水滋养了哈尼人赖以生存的梯田后,又蒸发升空化为雨水,如此反复,生生不息,形成了森林—水系—山寨—梯田“四素同构”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充满了生命活力,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互促互补。
梯田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极其丰厚的物产馈赠,也成为了他们繁衍发展的根基。红河州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因海拔高度、土质不一等原因,哈尼梯田种植的水稻品种繁多,上世纪90年代,专家们曾在这里搜集到上百种传统稻种。这些传统稻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开发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森林-湿地复合生态系统不仅使哈尼梯田成为了千年大地粮仓,而且在调节气候、保护水土、维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湿地功能,有效消减了自然灾害的影响。2010-2012年,整个云南省出现严重旱灾,降雨量锐减,但是,当别的地方没有水栽秧,甚至没有水喝的时候,同样缺少降雨的哈尼梯田依然是青山绿水,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供应,还获得了空前的农业丰收。
3
有着悠久历史的红河哈尼梯田,展现了在极限生存条件和传统稻作文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完美而高度的和谐,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山间沟渠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农耕景象是最具哈尼族文化特征的标志性景观,梯田是哈尼族得以绵延繁衍的物质载体,更构成了哈尼族的文化之魂,成为哈尼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哈尼族是我国各民族中梯田耕作技术最为精湛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也都围绕梯田展开。哈尼族的代表性节日有“昂玛突”、“开秧门”、“苦扎扎”(六月节)、“尝新节”等。节日庆典活动既是一年四季不同历月更替的转折点,又是不同季节梯田稻作耕作程序交替过渡的标志,表达着哈尼族人民对梯田的感恩之心。
“昂玛突”是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在每年秋收之后举行,主要包括祭祀、唱酒歌、摆设长街宴等活动,集中展示了哈尼族传统祭祀宗教文化和哈尼族传统饮食文化、风俗文化。哈尼人认为,千百年来对梯田的可持续开垦来源于神灵的眷顾,所以要举行盛典,感恩一年来神灵的丰厚赐予,同时祈求来年山寨安宁、五谷丰登。2010年,“哈尼族昂玛突节”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当地成功地将中国•元阳“昂玛突”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了旅游品牌活动,为四方游客打开了一扇认识当地民族文化的窗口。
哈尼族人民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各种节日活动以及民俗民风,构成了生动的活态文化景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的展开,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受到世界瞩目,一批批海内外学者和旅游者相继来到哈尼梯田,进行学术考察或观光旅游。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强了对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着力打造和提升红河州国家级民族生态旅游品牌,出台了梯田文化景观、山林水系、村寨民居保护管理条例,力图将保护融入遗产地数万百姓的生活中,争取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