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鸟
象鸟( Aepyornis)又叫隆鸟,中译名叫罗克鸟,是一种体型硕大无比且不会飞翔的鸟类,它们有三公尺以上的高度和重于半吨的体重,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所存在过的最大的鸟类,直到2006年10月,象鸟才被骇鸟(Phorusrhacidae)比下去。
象鸟属于古颚总目下隆鸟目,与鸵鸟的关系较近,其胸骨没有龙骨脊,其下有“隆鸟属”和“Mullerornis”两属。它们当时主要生活在世界第四大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沼泽林里面。另据科学家考证,古代中东地区也确实存在过“象鸟”这一珍奇物种。“隆鸟”的意思即是“高高凸起的鸟”,它们依靠植物为生,遇到低处植物时犹似长颈鹿,需要伸长脖子低头去吃食。
象鸟形似橄榄球的蛋被陆续发现以后,人们才知道它们的蛋到底有多大,一只成年象鸟的蛋比橄榄球大一倍有余,有的蛋周长甚至超过一公尺,重量相当于7个鸵鸟蛋或200多只鸡蛋,仅一只蛋黄就有9.4升。华盛顿国家地理学会珍藏着一颗1967年发现的、丝毫没有损破的象鸟蛋,而且里面还有一只未出世小鸟的胚胎骨架。2009年3月25日,一枚400岁前生下的象鸟巨蛋以5000英镑起价在英国拍卖。这枚蛋原来里面有一只小雏鸟,但它已经被打破,经重新拼凑,因此里面是空的。
到了17世纪,象鸟主要栖息地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数量增至以前的十几倍,这就给数量本来就不多的象鸟带来了灭顶之灾。居民们加快开发自然、掠夺自然资源进度,大片的沼泽森林被砍伐,象鸟因此失去了家园,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使象鸟绝迹灭种。1649年,是当地居民能够捕杀到隆鸟的最后一年。自此以后,人类就再也没有发现过任何隆鸟的足迹,它的世界第一大鸟的称号也在人类的干涉之下让给了鸵鸟。
恐 鸟
恐鸟(Diornis maximus)是曾经在新西兰历史上生活过但不能飞行的巨鸟之一。目前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DNA,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平均身高可达3米的巨型恐鸟中,最大的个体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鸟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高鸟。上肢已经退化的恐鸟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发达,但庞大的身躯使恐鸟的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
奇异鸟一度被认为是最接近恐鸟的近缘种,不过在经过DNA的比较后,发现恐鸟其实与澳大利亚的鸸鹋与食火鸡比较接近。而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在于:恐鸟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恐鸟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
恐鸟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它们共同生活终生,除非其中一只死去,幸存者才去另寻配偶。它们繁殖时从不造巢,只把卵产在地面的凹处,每次只产一枚卵,卵可长达250毫米,宽达180毫米,像特大号的鸵鸟蛋。
古生物学家们在新西兰发现的恐鸟“家墓”中获得数以百计的恐鸟骨胳,通过分析它们的躯体构造,认为恐鸟终年栖息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原始低地和海岸边林区草地里。由于恐鸟身体庞大,要保持正常的能量,就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对恐鸟都占据着属于自己的大片领地。它们主要以植物的叶、种子和果实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昆虫。恐鸟的砂囊里可能有重达3千克的石粒帮助磨碎食物。
恐鸟灭绝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在约公元1500年左右迅速消失,后来逐渐走向绝迹。一部分科学家经过对恐鸟数量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认为当时恐鸟的出生率很低,成年恐鸟的死亡率却很高,在人类抵达这些岛屿之前,恐鸟的主要猎食者是哈斯特鹰(世界最大的老鹰之一),哈斯特鹰对这种缺乏自卫能力的动物进行肆意猎杀,这对恐鸟的绝迹有一定的责任;加上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的猎捕、开垦森林及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与恐鸟的消失也有一些关系。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生物学家尼尔·吉梅尔领导的生物学家小组以突变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型,从保存的这种最大的恐鸟骨头中获取了DNA序列,经过细致研究后得出数据。他们认为,在1000年至6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北部和南部的岛屿上生活着大约300万至1200万只恐鸟(包括巨型恐鸟和其它9种恐鸟)。由于恐鸟生活的区域人烟稀少,食物充足,哈斯特鹰的猎杀和少数土着人的原始狩猎方式并没有给恐鸟群体以致命的打击。
人类约于1280年首次到达那里时,恐鸟数量已经不足15.9万只了。18世纪中期,欧洲探险者来到岛上,恐鸟肉一时成了这些欧洲移民的美味佳肴。由于恐鸟不知道躲藏,人们很容易捕捉到它们,经常一下子就能捕杀到十几只,恐鸟灭顶的厄运就此开始了。同时,由于当地土着人的大面积烧荒、垦荒以及欧洲移民的不断增加,恐鸟的生存地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恐鸟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饿死。又由于恐鸟糟蹋庄稼,农夫们为了保护庄稼也大量捕杀恐鸟,甚至与欧洲人一起来到岛上的家犬和家鼠也成了恐鸟的天敌,它们偷食恐鸟蛋,给恐鸟以致命的打击。1800年则是人们能捕捉到恐鸟的最后一年。
渡渡鸟
渡渡鸟(Raphuscucullatus),或称嘟嘟鸟,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渡渡鸟也是唯一被定为国鸟(毛里求斯)的已灭绝鸟类。在早期的艺术家和画家的演绎下,渡渡鸟一直是一种性格温顺而笨拙的形象:叫声似“渡渡”;体型庞大,身躯臃肿,体重可达23公斤;全身羽毛蓝灰色,喙23厘米左右,略带黑色,前端有弯钩,带有红点;翅膀退化,双腿粗壮,善于奔走,不能飞翔。人们只是从残留的遗骨和航海者的记述中知道一些它们生活的情况。渡渡鸟原本是毛里求斯岛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栖息于林间草地中,以树木果实为食,每窝仅产1枚卵。在长期的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渡渡鸟没有任何的天敌,原本能够飞行的渡渡鸟胸部结构也慢慢发生改变以至不足以支撑它的飞行,最终成为人类所见到的只能在陆地上跳跃前行的渡渡鸟。
牛津大学动物学和动物人类学系古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两位科学家艾伦·库珀博士和贝斯·夏皮罗在精密的DNA序列分析之后,得出了结果。渡渡鸟和Solitaire鸟都属于鸽形目孤鸽科,是鸽子家族的成员之一,远在毛里求斯和罗得里格斯岛形成之前几千万年,它们就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种属。渡渡鸟和Solitaire鸟的始祖可能最早都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在几百万年的时间中,这两种同样不会飞行的鸟儿是如何远涉重洋、跨过印度洋来到遥远的非洲海岸,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依然是个谜。
渡渡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百余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灭绝,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着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渡渡鸟的绝迹,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科学家认为,16世纪后期,带着来复枪和猎犬的欧洲殖民者相继在毛里求斯定居之后,渡渡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枪打狗咬,鸟飞蛋打,渡渡鸟厄运就此降临,就连他们带来的猪、狗、猴、鼠等动物也开始捕食渡渡鸟的蛋和雏鸟。开始时,欧洲人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甚至上万只渡渡鸟,可是由于过度的捕杀,加上对大片森林的滥砍滥伐,很快渡渡鸟就濒临绝境。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残忍地杀害了。
一些考古学家则认为渡渡鸟不是被人类的胃灭绝的。他们发现了当年一名船员的日记,上面明确写着渡渡鸟的肉非常粗糙,煮不熟且油很多,没吃多少就会感觉非常腻,再也吃不下去了。他们在毛里求斯岛上发现了大量家猪的骨头,考虑到猪的杂食性问题,因此推断这些家猪中有一部分摆脱了人类的控制,成了岛上的自由动物,开始跟渡渡鸟争夺地盘和食物,并且开始吃渡渡鸟产在地面上的蛋。渡渡鸟在面对突然出现的家猪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地一处接一处地被霸占,产下的蛋被一个个吃掉。当然,这些学者同时也肯定人类对渡渡鸟栖息地的破坏让渡渡鸟最终走向了灭绝。
还有一部分研究人员则在毛里求斯岛的南部发现了截然不同的证据。在一个很大的动物墓穴中,有大量渡渡鸟和其他野生动物的骨骼,但却没有家畜的踪迹。发现者由此提出了新的观点:如此多的动物死在一起,它们很可能是遭遇了龙卷风或洪水之类的天灾,而当时人类和家畜还没有来到这里。也就是说,人类的到来只是加速了渡渡鸟的灭绝,并不是主要原因。
渡渡鸟虽然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可是在毛里求斯的国徽、钱币、纪念品、艺术品、广告和俱乐部的名牌上,都能看到它的形象;法国着名啤酒商Brasseries de Bourbon的产品标识和芬兰环保协会的标志上有渡渡鸟的形象……这些都在提醒人们,要热爱和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不要让它们再重演渡渡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