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南地区广袤的热带雨林以及沼泽之中,生活着一种十分神奇的猫科动物。它们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捕鱼技能,能够像人类垂钓一般诱鱼、抓鱼。它们就是“渔猫”,也被称之为“钓鱼猫”。由于它们的行踪一贯隐秘,又出没于人烟罕至的丛林、水畔。因此,人类对于渔猫的行为习惯等仍然知之甚少。
家族庞大,分布广泛
渔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成年体长一般在70-85厘米左右,这个“身材”相对于家猫来说确实要稍大一些。渔猫的身体粗壮,体毛粗糙,毛色从烟灰、黄灰、灰褐至浅黄棕色均有。背部的毛色要比体侧较暗,并且通体布满了棕黑色的条纹和斑点,腹部为白色,喉部形成了两个领,胸部有横纹。渔猫的头部较宽,吻部较长,耳朵又小又圆。渔猫与其它猫科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爪子和脚趾之间有蹼,在脚趾相互之间还具有半蹼。因此渔猫的爪子不能被完全包裹,只能一直向前伸直。
在全世界范围内,渔猫的家族也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各地。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一直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从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到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均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而在我国境内则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甘肃、云南、西藏、海南和台湾等省区。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省目前尚未有发现渔猫活体的报道,仅存有几张皮毛。因此,在台湾现实有无渔猫野外种群栖息尚存有疑问。
我国境内主要有渔猫的北方亚种、华东亚种、指名亚种、川西亚种和海南亚种活动。同时在国外还存在着渔猫的婆罗州亚种、克什米尔亚种、爪哇亚种、苏门答腊亚种等等。不得不承认,渔猫的家族实在是非常庞大。
2009年12月重庆市忠县忠州镇一位农民在山林里抓获了一只受伤的长得很像野猫,但又比一般野猫体型略大的动物。于是便将其带到县城,打算作为野猫来进行出售。当天中午有热心市民在农贸市场内见到这只奇怪的猫之后,便通知了当地林业公安。忠县森林公安局介入之后,经鉴定发现这是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渔猫”。据说,当时这只渔猫体重约6公斤,为即将成年个体,身上有轻微伤情但并无大碍。于是当天下午,森林警察便将这只渔猫带到忠县天池林场放生。这也是我国在三峡库区首次发现“渔猫”的记录。
机警聪明,捕鱼绝技
渔猫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使得它们通常都居住在离水边不远的地区,例如位于河畔周围的灌丛、洼地、沼泽地带等等。而它们那一身浓密的皮毛以及脚趾之间的半蹼,则可以让渔猫们能够在水中自由行动。它们利用脚趾间的半蹼划水,利用短尾巴形成舵的功能来控制前进的方向。它们在水中的行动是无声无息的,除了露出水面的脑袋偶尔荡起轻微的涟漪之外,其它的一切都堪称完美。
与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的是,渔猫的食谱非常广泛,不但各种在水中生活的甲壳类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都是它们捕猎的对象,而且在陆地上生活的啮齿类动物、鸟类,甚至体型比它们大得多的山羊、狗等,都是它们眼中的美味佳肴。据说,生活在印度的渔猫在找不到“荤菜”的时候连草也会啃食。
在小溪岸边一块向外突出的岩石上,一只渔猫正聚精会神地盯着面前缓缓流过的溪水。只见它后腿半弯,脑袋前伸,做好了随时发动攻击的所有准备。同时渔猫的一只前爪则不停的怕打着水面,发出一阵阵犹如昆虫掉进水中挣扎而发出的声响。
林间小溪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鱼,偶然掉进溪水中的昆虫对于鱼儿们来说,无疑就是一顿天上掉下来的饕餮盛宴。渔猫通过拍击水面而模拟的声音很快便引起了正在附近游弋的鱼群的注意。它们开始逐渐向渔猫所在的岩石靠近,并且还时不时地飞速从岩石边上传过。这是一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警惕性试探,要想在雨林湿地中存活,即便是面对唾手可得的美味也不得不多加小心,否则就可能小命不保。
岩石上的渔猫显然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它仍然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态,没有贸然发动进攻而是在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而此时,溪水中的鱼群显然已经没有了多少耐心。它们开始三三两两地向着渔猫拍水的地方游过来。更有大胆的鱼儿,开始试探着啄食伸进水中的渔猫黑色的爪子。经过一番试探之后,鱼群感觉到没有什么危险便开始肆无忌惮起来。甚至于为了争得最佳的进食位置而开始互相排挤,随即便在鱼群中引发骚动。
此刻,正是渔猫期待已久的攻击时机。发现一条小鱼向自己游了过来,渔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了自己拍水的前爪,使劲往水里的小鱼身体侧下方插了下去,然后便回过爪子向侧上方用力一捞——随着渔猫爪子的快速摆动,这条小鱼被它捞出了水面,直接摔在了岸边的草丛中。紧接着,渔猫如一支离弦之箭扑了过去,一口将小鱼咬在嘴里。随后,叼着小鱼转身藏进了茂密的灌木丛中大快朵颐。
独来独往,濒临灭绝
渔猫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后代,但一般来说温度适宜且食物丰富的春夏季节是渔猫的生育高峰期。雌性渔猫的妊娠期为63天左右,一次产1—4崽,通常为2崽。 幼崽出生时双眼紧闭,约16日后睁开眼睛,一个多月大时可以离巢,53日后能够吃固体食物,如肉类,但到4—6个月大时才会断奶,到10个月后就能独自生活了。
渔猫体格健壮,性情又十分凶猛,在它们的栖息地里天敌寥寥无几。但是,野外渔猫幼崽的存活率实际上很低,这跟它们独居生活的习性密不可分。当雌性渔猫受孕之后,便独自在水边寻一隐秘之地构建巢穴。产子之后,雌性渔猫需要离巢觅食。单独留在巢穴中,失去保护的幼崽往往成为了各自肉食动物的攻击对象。国外还有研究显示,为了促使雌性渔猫尽快再次发情,独行的雄性渔猫甚至还有杀婴行为。
但是,相对与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说,人类的活动才是导致渔猫种群快速消亡的主要原因。
鲜为人知的是,渔猫皮曾经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裘皮之一。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渔猫毛皮年收购量约20—25万张。即便是到了1991—1992年,我国渔猫皮的收购数仍在10万张左右。渔猫除了长期以来作为毛皮兽而遭到大量捕杀和贸易之外,还大量被作为野味食用。
上世纪大规模对原始森林进行砍伐,也直接造成了渔猫栖息地的破坏。这种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是,在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经常出现渔猫进入村民家里,偷捕家禽、家畜,甚至是袭击看门狗之类的情况。
继家园遭到破坏而不得不与人类近距离接触之后,渔猫们又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死亡威胁——那就是“化学武器”的袭击。部分农林区进行化学灭鼠,投放鼠药之后,渔猫误食中毒的鼠类而第二次中毒,并引起死亡。
实际上,我国对渔猫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相比国外来说,要滞后很多。据了解,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没有关于野外渔猫种群的科学研究报道。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渔猫的阿富汗亚种已经被确定灭绝了。
长久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渔猫赖以栖息的湿地正在大规模减少。同时化学污染、为获取其美丽毛皮或作野味食用而进行的捕杀行为,已经造成了渔猫种群数量的锐减。如今,渔猫在国际上已经被列为濒危物种,在我国为二级保护动物。可喜的是,在它们的栖息地,相关国家已经纷纷展开了对渔猫的保护工作。